文档介绍:该【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试题[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试题[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 32
考生须知:
,考试时间150分钟;
,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材料二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材料三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2 / 32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决定社会历史基础是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
B. 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是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C.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受经济关系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D. 经济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2.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到现在为止,人们不是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历史。
B. 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的。因此,人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C. 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D. 人们所研究的领域如果远离经济领域,就越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越多。
3. 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 改革开放理论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生产力现实不满而要求改革,从而产生了改革的理论,然后在改革开放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经济的生产等。
C. 中央纪委与中央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更好地发展。
D. 人们首先考虑吃穿,然后才考虑受教育、医疗等事宜。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 / 32
5. 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请结合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2. B3. A
4. (1)论证手法多样。综合运用了举例证明,如“拿破仑”“凯撒”“马克思”“梯叶里”等;比喻论证,如“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2)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
(3)立论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再进行证明。
5. (示例)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病毒”的英雄钟南山院士,面对疫情肆虐,84岁的他毅然决然,逆行武汉,坚持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偶然性的存在可能每个人都能碰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原文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原文为“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经济关系决定其他,其他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关系。
5 / 32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说文化,没有涉及经济关系。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方式上说,材料三属于“立论”。材料首先提出了论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后进行论证。
第二,从论证结构上说,材料三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是第一层,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是第二层,由“伟大人物”的出现到“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意蕴层进。
第三,从论证手法上说,材料三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如“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是举例论证。
如“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是比喻论证,“曲线”“中轴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意识与经济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的观点,特别是要分析“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的含义。
“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说明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社会”“历史”的需要才是“英雄人物”出现的必要性。而这一“社会”“历史”的需要由谁来承担就具有偶然性。比如“新冠病毒”的出现,需要有人来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战胜病毒。这就是“英雄人物”出现的必然性。
5 / 32
“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就说明,虽然“社会”“历史”的需要由谁来承担就具有偶然性,但其中也存在着必然性。这必然性就在于人所具备的才能、素质。如果一个人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那么他就必然会成为“英雄人物”。比如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稳健的判断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就是钟南山院士成为“英雄”的必然。
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曙光刚刚染红萨崩山上的天空,暗蓝的海面已揭开黑色的夜幕,早晨凛冽的寒气刺着人脸,薄冰也在脚底下咯咯发响。只有远处永不停息的涛声,打破清晨的寂静。
“先生,到伯爵码头吗?请上船!”两三个退伍水兵从划子上站起来,向您招揽生意。您挑定那只离你最近的划子,跨过陷在船旁泥泞中的那匹已在腐烂的枣红色死马,上船向舵那边走去。于是您离了岸。
您望望海湾,海湾里遍布着漆成条纹的舰船,有的近,有的远;您望望呈现在远处水晶般澄澈的水天之际的敌舰。您听听节拍匀调的划桨声和从水面上飘送过来的人语声,以及塞瓦斯托波尔雄壮的炮声。
船在伯爵码头靠了岸。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码头的最初几级台阶上狼藉地摆放着生锈的炮弹、炸弹、霰弹和各种口径的铁炮:军营生活和都市生活、漂亮的城市和肮脏的野营奇怪地混杂在一起。
就拿这个辎重兵来说吧,他正拉着三匹枣红马去饮水,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而且,在那位戴着洁白手套的过路军官的脸上,在那个坐在防寨上抽烟的水兵的脸上,在那些怕弄脏粉红色衣裳、在穿过街道时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的少女们的脸上,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神情。
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
但您别急于怀疑,干脆就到对面那座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您在那儿可以看到脸色苍白、神情阴郁的医生,两臂上溅满鲜血。上了麻药的伤员躺在床上,睁着眼睛,嘴里像梦呓般说着些莫名其妙但有时却朴实动人的话。您还会看到担架上躺着另一个伤员,他眼看着伙伴动手术,忍不住浑身痉挛,哼个不停。总之,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咚咚的战鼓、迎风飘扬的旗帜和跃马前进的将军,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
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您准会觉得如释重负,您会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但一想到这些苦难,您又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您也就会毫不犹豫地泰然向棱堡走去……
6 / 32
您一路走去,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也会碰到一个女人或者孩子。在您上山的时候听到炮弹或者榴弹在附近呼啸,特别是您看到一个士兵,挥动两臂,顺着泥泞滑下山去,嘻嘻哈哈地从您旁边经过,你会情不自禁地挺起胸膛,昂起头,向这座泥泞滑溜的山上爬去。
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同时,一团浓烟把您的身体、炮床和走动着的水兵的黑影都笼罩住了。“正好打中炮眼,我看打死了两个……喏,抬出来了!”您会听到这样的欢呼声。接着您就会看到有个黑色的球撞在地上,发出清楚而响亮的爆炸声。随后,弹片带着尖叫声向四方飞溅开来,石子在空中沙沙直响,您身上也会溅满污泥。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又痛快又恐怖的奇异感觉。在炮弹向您飞来的这一刹那间,您准会想到您要被它打死了。等您清醒过来,刹那间,您会感到喜不自胜,您也就领略到在生死关头所特有的一种壮美之感。接着又是炮弹的呼啸声、落地声和爆炸声,但在爆炸声中还夹着一个人的呻吟,使您大吃一惊。这个负伤的水兵浑身都是血和泥,声音哆嗦地对伙伴们说:“别了,弟兄们!”他显然还想说些什么,但结果只重复道:“别了,弟兄们!”
现在,您可在阵地上看到塞瓦斯托波尔的保卫者了。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
黄昏降临了。即将下山的夕阳,从蔽天的灰云后面豁露出来,一下子射出灿烂的红光,照亮了紫色的阴云,照亮了舰艇林立、波涛起伏的灰绿色海面,也照亮了城市的白色建筑物和街上熙来攘往的人们。军团的乐队在林荫道上演奏古老的圆舞曲,它的旋律在水面上荡漾,跟棱堡上隆隆的炮声奇妙地融成一片。
(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集》/草婴译,有删改)
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俄罗斯人民抗击英法入侵的保卫战。列夫·托尔斯泰曾担任炮兵连长,亲历战役。
(乙)
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
“你想得太多了,老家伙。”他大声说。
(节选自《老人与海》/李育超译,有删改)
6. 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中的辎重兵在牵马饮水时怡然自得地哼着歌曲,虽时时刻刻遭受死亡的威胁,仍保持淡然自若,这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另一面。
7 / 32
B. 甲文多次提及的“泥泞”意味深长,它在小说开头意味着对红马的埋葬,而在士兵顺泥泞滑下山时,则传达出对战争沉重的消解。
C. 甲文借描写俱乐部里腥臭难当的气味、苍白阴郁的医生、神志不清的伤员,呈现战争的触目惊心,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
D. 乙文中的老人在与大鲨鱼第一次搏斗后,看着被咬得残缺不全的大马林鱼,对于杀掉它是否是罪过,产生了激烈的心理活动。
7. 下列对甲文相关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几乎没有正面刻画敌我士兵激烈的厮杀,而对飞溅的弹片、爆炸的炮弹等细节加以描述,来展现战争的场景。
B. 甲文中,作者擅长用“在那位、在那个、在那些”等句式,使其有整齐之美,铺陈了战争的多个画面,增强感染力。
C. 甲文通过对浑身血泥的水兵重复的语言描写“别了,弟兄们”,再现战争的残酷,歌颂为卫国战争献出生命的普通士兵。
D. 甲文在曙光中开始,在夕阳中结束,前后呼应的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战争的时间,又营造了令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
8. 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您”历经了怎样的心绪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甲乙两文分别设置了“您”和“你”,它们产生的文学效果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6. C7. D
8. ①初到塞瓦斯托波尔,感到失望;②面对触目惊心场景,感到震惊/沉重;③向棱堡走去时毫不犹豫的泰然;④听到巨响感到恐惧又震撼/痛快又恐怖;⑤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喜不自胜。
9. 不一样。甲文:①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身临其境之感;②借“您”之眼,在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的场景转换中,目睹战争的不同场面;③借“您”心理的变化,赞扬保卫者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表达必胜的信念。
乙文:作者借“你”这一人称的转换,表达老人对自我的鼓励(开解、救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错误。描写俱乐部里的伤员和医生,是为了赞扬保卫者为了保卫战争而不怕牺牲的精神。
故选C。
9 / 32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又营造了令人恐惧压抑的战时氛围”错误,结尾夕阳普照预示着希望和胜利。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失望,结合“是的,您要是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您准会大失所望!不论从哪一个人的脸上,您都找不到惊慌和狼狈的神情,甚至找不到热烈、果断或者准备牺牲的神色”可知,第一次来到塞瓦斯托波尔,大失所望;
震惊或者沉重,结合“但您别急于怀疑,干脆就到对面那座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去吧。一推开门,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总之,您在这儿看到的战争,不是军容整齐的队伍、激昂的军乐、咚咚的战鼓、迎风飘扬的旗帜和跃马前进的将军,而是战争的真实面目——流血、受难、死亡……”可知,在大厦的巨大的俱乐部里看到的景象让人震惊,这里有战争的真实面目,看后使人心情沉重。
泰然,结合“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您准会觉得如释重负,您会深深地吸几口新鲜空气,但一想到这些苦难,您又会觉得自己的渺小,您也就会毫不犹豫地泰然向棱堡走去……”可知,离开这所充满痛苦的房子,会觉得如释重负,会毫不犹豫地泰然向棱堡走去。
恐惧又震撼或者痛快又恐怖。结合“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可知,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认为第四棱堡是个可怕的地方;
喜不自胜。结合“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又痛快又恐怖的奇异感觉。在炮弹向您飞来的这一刹那间,您准会想到您要被它打死了。等您清醒过来,刹那间,您会感到喜不自胜,您也就领略到在生死关头所特有的一种壮美之感”可知,听见这些声音,您会产生一种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喜不自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叙述人称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表明观点“不一样”,然后再阐述理由。
甲文:
结合“您就会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闻到一股腥臭难当的气味。您在那儿可以看到脸色苍白、神情阴郁的医生,两臂上溅满鲜血”“您一路走去,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偶尔也会碰到一个女人或者孩子。在您上山的时候听到炮弹或者榴弹在附近呼啸,特别是您看到一个士兵,挥动两臂,顺着泥泞滑下山去”可知,您看到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您不时会被地上狼藉的炮弹绊到,或者跌进石子地上积水的弹坑里,您会在街上遇见和赶上成群结队的士兵和军官。借叙述者与“您”之间的对话,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战争有身临其境之感。
9 / 32
结合“码头上来往着灰制服的陆军、黑制服的海军和穿着杂色衣衫的妇女,码头的最初几级台阶上狼藉地摆放着生锈的炮弹、炸弹、霰弹和各种口径的铁炮:军营生活和都市生活、漂亮的城市和肮脏的野营奇怪地混杂在一起”可知,描写了伯爵码头的场景;结合“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不但震撼您的耳朵,而且震撼您的全身,您不禁打了个寒噤。‘哦,这就是第四棱堡了,真是个可怕的地方!’同时,一团浓烟把您的身体、炮床和走动着的水兵的黑影都笼罩住了”可知,描写了战争中的第四棱堡。借“您”之眼,在从伯爵码头至第四棱堡的场景转换中,目睹战争的不同场面。
结合“您回去的时候,不知怎的不再理会一路上呼啸着的炮弹和枪弹,您将怀着一种宁静而高尚的心情回去,您获得了一个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不但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而且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可知,您愉快的信念:塞瓦斯托波尔绝不会被占领,俄罗斯人民的力量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动摇。借“您”心理的变化,赞扬保卫者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表达必胜的信念。
乙文:结合“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还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是罪过”可知,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那么杀死它就不算是罪过。作者借“你”这一人称的转换,表达老人对自我的鼓励(开解、救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 / 32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节选
材料二: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
材料三: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