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 7 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一篇乡土复员论里,我提出了一种看法:中国土地问题严重性的表面化是由于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
的,土地的生产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两重人物,中国现有的人地比例,注定了“耕者有其田”的秩序。如果我们承认当前严重局面基本上是土地问题在作祟,则土地问题的合理解决自应是重建和平秩序的前提。合理解决,在我看来,却不只是在土地权的重分配。我说“不只是”,因为要能做到土地权重
分配,实行耕者有其田,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本来靠地租维持生活的地主得另外找到一个经济的基础。有人会说,地主这阶层是寄生在农民身上的剥削者,他们已经侥幸地被供养了几千年,现在该被清算了;把田拿走了,如果他们自己没法找到生存的机会、那是活该。我不愿在道德立场上讨论这问题,只想从事实上说,如果地主阶层找不到新的生产性的经济基础,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土地的,于是,如果要实现耕者有其田,就不免要在同意的方式之外用暴力的手段了。再换一句话说,如果不给地主阶层一个经济的出路,土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避免不了暴力的因素。我的立场是想在和平方式中去解决这无法拖延的基本问题,所以特别愿意强调和平解决所必需的条件。我承认地主阶层即使找到了新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就能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这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并非足够的条件。
我也承认“另外找到一个经济基础”的责任是在地主阶层自己,因为他们在传统社会中是握有特权的
阶层。拉斯基教授在工党上台前夕给英国特权阶层的忠告,很适用于中国当前的形势。如果特权阶层不自动的放弃特权,在和平的情势中获取另外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就将被迫放弃特权,在暴力的运用里,损失最大的也就将是这个阶层。
事实上,当前的地主阶层已感觉到他们的特权不可靠了。这里我可以抄录一节一位在家乡(苏州附近)
的朋友给我的信:以前农民“拔田” (有永佃权的佃户向地主买俗称田底的地权)每亩需粳 20 担,农民花
1 / 33 : .
得起这笔钱的很少。现在市价只要两担。很多地主在困难重重,前途又无希望之中,甚至肯收更低的代价把田卖掉。
这其实是乡土衰落所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地主们放弃土地,离乡入城,已有相当久的历史。现在城市
里多少中下层的居民不是从原有的地主阶层里出来的呢?他们如果在城市里得到了谋生的职业,或是投资的机会,即使没有“重重困难”去迫使他们出卖土地,他们也不会留恋于已不一定收得到租的土地。但是关键是在他们身虽离乡,而并不易在土地之外找到一个稳定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工业的萧条,使他们的收入还是直接或间接地取之于农民。一查他们的职业,公务员和军队占着很大的比例。这说明了,如果我们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广大的生产基础,本来寄生于土地上的,不论他们离村多么远,不论他们名义上怎样不带土气,最后,转转弯弯的还是寄生在农民身上。地租名目可以变成赋税,变成摊派,实际还是一样,土地得供养这一批不事生产的人物。这是说地主阶层即使放弃了土地,如果没有新的生产去吸收他们,问题还是没有变。因之,我觉得现在的关键已不是在地主们愿意不愿意放弃土地,而是怎样转变为生产者的问题。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第八章)
材料二:
只见小厮手里拿着个禀帖并一篇帐目,回说:“黑山村的乌庄头来了。 ”
……
贾珍便命带他进来。一时,只见乌进孝进来,只在院内磕头请安。贾珍命人拉他起来,笑说:“你还
硬朗。”乌进孝笑回:“托爷的福,还能走得动。 ”贾珍道:“你儿子也大了,该叫他走走也罢了。 ”乌进
孝笑道:“不瞒爷说,小的们走惯了,不来也闷的慌。他们可不是都愿意来见见天子脚下世面?他们到底年轻,怕路上有闪失,再过几年就可放心了。 ”
贾珍道:“你走了几日?”乌进孝道:“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一
暖一化,路上竞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贾珍道:“我说呢,怎么今儿才来。我才看那单子上,今年你这老货又来打擂台来了。 ”乌进孝忙进前
了两步,回道:“回爷说,今年年成实在不好。从三月下雨起,接接连连直到八月,竞没有一连晴过五日。九月里一场碗大的雹子,方近一千三百里地,连人带房并牲口粮食,打伤了上千上万的,所以才这样。小的并不敢说谎。 ”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作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
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竞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
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贾珍道:
“正是呢,我这边都可,已没有什么外项大事,不过是一年的费用费些。我受些委屈就省些。再者年例送人请人,我把脸皮厚些。可省些也就完了。比不得那府里,这几年添了许多花钱的事,一定不可免是要花
2 / 33 : .
的,却又不添些银子产业。这一二年倒赔了许多,不和你们要,找谁去!”乌进孝笑道:“那府里如今虽添了事,有去有来,娘娘和万岁爷岂不赏的!”贾珍听了,笑向贾蓉等道:“你们听,他这话可笑不可笑?”贾蓉等忙笑道:“你们山坳海沿子上的人,那里知道这道理。娘娘难道把皇上的库给了我们不成!他心里纵有这心,他也不能作主。岂有不赏之理,按时到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顽意儿。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贾珍笑道:“所以他们庄家
老实人,外明不知里暗的事。黄柏木作磬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 ”贾蓉又笑向贾珍道:“果真那府
里穷了。前儿我听见凤姑娘和鸳鸯悄悄商议,要偷出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银子呢。”贾珍笑道:“那又是你
凤姑娘的鬼,那里就穷到如此。他必定是见去路太多了,实在赔的狠了,不知又要省那一项的钱,先设此法使人知道,说穷到如此了。我心里却有一个算盘,还不至如此田地。”说着,命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
生待他,不在话下。
(摘编自《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是由乡土工业衰落而引起的,因为土地的产能并不能单独同时养活地主和佃户。
B. 要建立“耕者有其田”的新秩序,就必须进行土地权的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及地主阶层的固有利益。
C. 拉斯基教授忠告英的情势中获得另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
D. 振兴民族工业,让地主阶层有稳定 的经济基础,地主阶层自然会主动放弃土地,土地问题才会彻底解
决。
2.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主阶层找到土地之外的经济基础,并转变为生产者,才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
B. 苏州附近的地主以很低的价格卖掉田地的事例,说明乡土衰落让地主阶层感觉到了自己固有特权的松动。
C. 第四段中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只有地主阶层转变为生产者才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
D. 作者在说理的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说服力强。
3. 下列对材料二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乌进孝跟贾珍辩解因天灾导致收成不好,理由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从一个侧面说明地主阶层的特权越来越不可靠。
3 / 33 : .
B. 贾府需要黑山村的地租才能顺利过年,说明在农业之外不能开辟出稳定的生产基础,地主阶层依然会寄生在农民身上。
C. 从“只剩了八九个庄子”大致可以推知贾府有过卖地的行为,其性质跟文本一中提到的苏州附近地主卖地相同。
D. 从乌进孝和贾珍父子的对话可以看出,贾府的开支越来越大,又没有更多的经济来源,这是贾府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4. 从材料二看出贾府的生计逐渐艰难,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原因。
5. 在费孝通看来,地主阶层面临着哪些考验?请根据材料一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苏东坡(节选)
姚远
第七场 金陵会面
【王安石唱《猪肉歌》骑驴上
串场人:这骑着驴唱着曲儿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二度罢相的王安石。他这会正在金陵,度过他人生
最后一段不能再当官的日子。
【苏东坡撑船上
串场人:正要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东坡在上任路上,特来金陵和他见了一面。这正是——
帮 腔:(唱)东边日头西边雨。
【音效雷声
串场人:(愉悦地)要变天咯!
苏 轼:王老大人!王老大人!
(欲走的王安石被拉住)
王安石:东坡居士!
苏 轼:那是头驴?
王安石:那是条船?
苏 轼:哈哈哈……王老丞相江宁骑驴,驴不是驴,隐逸者也。
王安石:苏东坡右迁乘船,船不是船,扶摇者也。
苏轼:不敢不敢,扶摇直上,恐不稳也!怕是要翻船。
王安石:我这头驴脾气坏得很,也不叫隐逸。
4 / 33 : .
苏 轼:那叫什么?
王安石:叫倔!
【驴叫
苏 轼:哈哈哈……(揖拜)苏轼今日敢以野服见老丞相。
王安石:你正要跃居高位却来看我这下野之人,我知你心,还管你穿什么衣服?(欲走)
【乌云翻滚雷声隐隐
苏 轼:老丞相,要变天了,你快弃了你那驴,到我的船上来躲躲吧!
王安石:风云莫测,波诡云谲,如今我要上你的船咯!
【司鼓击板
【王安石带驴上船
【船晃动 驴叫
王安石:怎么?你的船能容得下我,难道就容不下我的这头驴?(驴反应)
苏 轼:王老丞相竟在意这头驴?
王安石:这么多年我多亏了它与我作伴,岂有怠慢之理?
苏 轼:那我自然也不敢怠慢,还请倔驴兄船内安坐!
【船晃动
苏 轼:要翻要翻!
王安石:君子的小船,哪那么容易翻呢?
苏 轼:老丞相真君子也,苏轼这里还有一桩旧事未谢。
王安石:那还不快谢。
苏 轼:想当初“乌台诗案”事发,老丞相不计前嫌,上书朝廷为苏轼辨诬,这才让官家抬了贵手,
留了苏轼这条小命。
王安石:不杀才士,乃是太祖遗训。要谢,谢不到我。
苏 轼:可我当初如此激烈地反对新法……
王安石:哈哈,你那慷慨陈词的万言书我是领教过了!
苏 轼:惭愧惭愧,老丞相坐好, (划船)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
王安石:哼!
【船晃动 驴叫
王安石:变法兹事牵涉甚广,若无决断恐难成事!
串场人:丞相就是丞相,这聊不下去还能尬聊!
王安石:我喜欢尬聊。
5 / 33 : .
串场人:牛……
王安石:变法又不是做你那东坡肉,要小火慢炖!
苏 轼:顺其自然。
帮 腔:(唱)待他自熟莫催它。
苏 轼:老丞相竟知道我那东坡肉?
王安石:如何不知?你那东坡肉如今是天下皆知!
苏 轼:肉好是慢火的功劳,火大肉焦汤干肉糊,这和变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驴叫 船晃动(不满户主)
王安石:你这头驴!
串场人:它在尬叫!
王安石:(对驴)你现在是越来越倔了,我跟你说后人提起他(指苏轼)不说他怎么升怎么贬,做了
什么官,只说他诗文千篇,炖肉一碗!
苏 轼:倔驴兄这倒是遂了我平生所愿。那后世提起你家老丞相应当做何论?
【驴叫(表扬)
串场人:犟驴兄是想说……
王安石:(紧接)诗文数篇,变法二字而已。
【大幅度划船
苏 轼:说诗文数篇是过谦,说变法二字……
王安石:这也是我平生之志!可到了如今方才明白,法终归是人变的。新法既毁在那帮佞臣庸吏手里,
也毁在我用人不当!(踏脚)
(船晃动)
苏 轼:(稳住船)我在黄州倒颇见到些新法的成效,百姓的实惠。 (划船)老丞相变法,比苏某远
见……我如今也不是全然反对新法了。
王安石:(大笑)你糊涂啊!当初我当权为相,你反对新法。眼下我罢了相下了马……
串场人:改骑驴了!
王安石:反变法派马上要当道了,你——
苏 轼:哈哈哈,我就是糊涂!如今不是和老丞相坐在一条船上了?(划船)如老丞相不嫌弃,还请
到寒舍尝尝我的东坡肉。
王安石:诶?(感兴趣,忽又止住)慢!你那东坡肉慢火细工,我这人素来性急,怕是克化不了。
苏 轼:丞相……
王安石:下船。
6 / 33 : .
苏 轼:丞相……
王安石:下船!
【王安石下
串场人:各位今天看到的这个场面,不是被历史记录的,而是被东坡居士的诗词记录的。苏轼:骑驴
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串场人:新法此后不久就因改朝换代被全盘废除,如王安石本人所言,他的名字此后紧紧和新法联系
在一起,他的生命也随新法终结在元祐元年四月。享年 66 岁。
文本二:
正当仕途得意、平步青云的苏轼去金陵看望二度罢相的王安石,在此,苏轼不仅仅是感恩当年王安石
为其说情的“救命之恩” ,更是因为苏轼从自身在老百姓间的长期实事求是的实践中认识到了新法中也有
可取之处,因而由衷地对王安石表达敬意。施政观点的分歧并不影响他们可以像老友一样直抒胸臆,这样的舞台处理避免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式人物刻画方式,也跳脱出具体政治环境的是非曲直而有了宏阔高远的历史格局。
(选自周云汇《烟雨平生与一笑春温》)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乘船的苏轼遇上骑驴的王安石,苏轼见雷声隐隐,风雨欲来,赶紧邀请王安石上船躲避,由此直接切入了变法话题。
B. 苏轼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但在“乌台诗案”中他又因王安石的上书躲过一劫。此番金陵之会两人平和相待、惺惺相惜。
C. 王安石和苏轼借东坡肉的做法暗喻变法推行方式;苏轼认为要“小火慢炖”慢慢摸索,王安石却担心这样缺少决断,难以成事。
D. 文章结尾苏轼两次喊“丞相”挽留王安石,王安石却两次喊“下船” ,情感递进,鲜明地展现出王安石
坚持己见的倔强个性。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边日头西边雨” ,既指天气的变化,也暗示朝局的变化:被贬的苏轼重新被朝廷起用,而王安石二
度罢相。
B. 根据语境,剧本中“我至今认为法不是不可变,只是——”没有说出来的潜台词是“你变得过于着急了些” 。
C. 剧本借苏、王二人在船中的对白,生动展现了两人虽政见不同,但都“忧其民”的精神理想,语言诙谐,立意高远。
D. 文本的舞台说明里多次提及“驴叫” ,营造了活泼的对话氛围,王安石还借与驴对话讽刺苏轼不懂变法、
7 / 33 : .
一意孤行。
8. 剧本中加入串场人角色,表演方式具有川剧地域特色,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串场人的作用。
9. 话剧导演查丽芳谈到:“如果抛弃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和粗暴判断,就会看见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苏东坡。 ”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苏轼展现出了怎样的“独立人格”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