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期末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衢州市 2024 年高一语文 6 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 8 页,有 4 大题,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3.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每年,全球食品业会杀死数以十亿计的无脊椎动物,包括龙虾、鱿鱼、黄蜂等。与猪、
鸡、鱼等脊椎动物不同,无脊椎动物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换句话说,法律上提及的“动物”是不包括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做法源自于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认识: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原始,大脑也没有充分进化,因此它们不会感觉到疼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动物是否正在承受疼痛呢?疼痛是很难测试的。我们能感觉
到疼痛的存在,但当我们处于疼痛之中时,其他人也只能从我们的口中得知。然而动物不可能亲口告诉我们:“我觉得痛。 ”为此,美国科学家埃尔伍德做了大量实验,希望搞清楚
虾、蟹等无脊椎动物能否感知痛苦。
埃尔伍德在明虾的触角上涂上乙酸,结果发现明虾开始用前足以一种复杂且长时间的
运动来梳洗被处理过的触角。但在他对明虾的触角预先施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这种梳洗活动就不再出现了。他对一只寄居蟹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瞬间电击,结果发现它用大大的蟹钳在那个点上长时间地反复刮擦。然后,他切除了寄居蟹的一只蟹钳,结果发现它用另一只蟹钳做出了擦拭伤口的动作。他还发现,寄居蟹为了够到难以接近的伤口,会竭力地扭曲自己的四肢。
埃尔伍德认为,以上这些复杂行为都不是单纯的应激反应。
甲壳类动物的神经元数量以几十万计,如果它们能感到疼痛,那昆虫呢?昆虫似乎也
拥有规避有害刺激的能力,那它们也能感受痛苦吗?
长期研究寄生黄蜂的大脑和学习行为的荷兰科学家汉斯·斯密德认为,昆虫是不会感
到疼痛的。斯密德坚信昆虫没有与疼痛相关的行为,它们的行为属于比较简单的串联反射和先天反应。例如,一只昆虫的腿受伤了,它不会试图去梳洗或保护其余的肢体。即使在极端情况下,昆虫也没有表现出痛苦的迹象:一只螳螂正在吃一只蝗虫,而研究者发现蝗虫仍然在摄食,即使它正在被吃掉。
上述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地球上许许多多的无脊椎动物正在经历着多样的痛
觉体验。但是,这个话题仍然存在争议。
由于神经元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进化压力会促使大脑尽可能地保持紧凑。斯密德认
为,除非昆虫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它们不会为感知疼痛而发展出足够大的大脑。他说:“我没有看到有任何进化优势可以让昆虫去维持一段复杂的情感系统,而痛觉就是情感系
1 / 12 : .
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埃尔伍德也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从进化的角度看,唯一让疼痛
有意义的,是它能提供长期的保护。”如果动物的寿命不足以长到从中受益——与大多数昆
虫一样——那么疼痛就没有任何意义。
(选编自《龙虾会感到疼痛吗?》文颖编译)
材料二
如果有一些昆虫有知觉,且可以感受到疼痛,真实的情况可能也确实如此,那这一发
现会有什么意义呢?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拍死落在手臂上的蚊子,即使它可能会让我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其实不是这样的。许多家畜可能也是有感知能力的,但人类并没有因此不再屠宰它们。不过人们也意识到,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痛苦和疼痛,而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如果死亡是瞬间的,比如你一巴掌拍死皮肤上的蚊子。那么蚊子遭受的痛苦可能会很小。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应该如何对待昆虫也值得关注。一些昆虫会传播一些致命的人类疾
病,因此研究如何控制这些昆虫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果蝇等昆虫的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机制,开发出治疗大量人类疾病的疗法。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而不是脊椎动物研究,部分原因是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但是,一些研究昆虫的实验方法有可能引起强烈的痛苦。一些研究会切除昆虫的四肢,将它们埋进热的熔蜡中,再打开头囊露出大脑,将电极插进一些特定的部分,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没有麻醉昆虫的情况下完成。
我的一些同事担心脊椎动物的规定和书面材料被引入到昆虫研究中,会带来沉重的研
究负担。我理解他们的顾虑。一个潜在的、更有价值的方法是,昆虫领域的研究人员率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昆虫的痛苦,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牺牲的昆虫数量,并确保无论是好奇心驱使还是应用性的昆虫研究,侵入性实验方法的严苛程度都能和获得的科学成果相匹配。
在饲料和食品工业中,使用的昆虫数量规模要比实验多得多。每年有超过亿万只蟋蟀、
黑蝇、黄粉虫和其他昆虫被杀死,而且这个行业还在迅速地扩张。昆虫养殖经常被吹捧为是传统畜牧业(如牛或者鸡)的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人类日常饮食中的脊椎动物肉制品。昆虫养殖的另一个优势是,它们不像牛和鸡那样存在伦理道德上的顾虑。一些昆虫养殖公司还会特意宣传昆虫缺少感知疼痛的能力。这种宣扬明显是不正确的,尤其对于科学家已经在实验中测试过的一些昆虫物种。科学研究显示所有用来杀死养殖昆虫的方法——包括烘焙、蒸煮和微波加热,都有可能给昆虫带来强烈痛苦。
全球每年会用掉数百万吨的农药来杀死昆虫,以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的生产流程,从
而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杀虫剂会让无数的昆虫经历持续几天的缓慢中毒后,最终死掉,而杀虫剂还可能杀死很多其他的动物。
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我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杀死其他生物,即使我们所处的行业决
定了我们不会直接去杀害它们。考虑到受影响的昆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拥有感知力,因此无论是在实验室、饲料和食品农场,还是在农业环境中,我们都应该尽到道德上的义务,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
2 / 12 : .
(选编自《昆虫的内心世界》拉斯·奇特卡著 谭垦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每年全球食品业所杀死的无脊椎动物之所以不受法律保护,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无脊椎动物不会感觉到疼痛。
B.斯密德认为昆虫的行为属于比较简单的串联反射和先天反应,它们并不会感觉到疼痛,也没有与疼痛相关的行为。
C.一些资助机构经常鼓励研究人员从事昆虫研究,就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伦理道德问题上的顾虑,不必考虑昆虫的痛苦。
D.为了简化廉价的素食食物生产,人类每年会使用大量农药,这不仅让昆虫经历缓慢的中毒过程,还可能杀死其他的动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动物进行疼痛感测试是很困难的,当处于疼痛之中时,动物不可能像我们人类那样告知他人自己正在经历疼痛。
B.埃尔伍德以明虾和寄居蟹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在受到伤害时都呈现出复杂行为,进而推断出它们都能够感知到疼痛。
C.许多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家畜被屠宰时的痛苦:如果昆虫能感到疼痛,我们也应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
D.昆虫实验有助于研究和治疗疾病,昆虫养殖可以供应人类日常饮食,但人类不应为了生存和获取食物抛弃自己在道德上的义务。
3.材料一中的科学研究没有采用以下哪种研究方法?() (3 分)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推理法 D.文献
法
4.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以上研究,有网友表示不解:“科学家花费精力关注昆虫的疼痛真无聊啊,还不如多关心关心人类的疾苦。 ”请你结合材料和个人理解,回应网友的观点。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消逝的钟声(有删改)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我记事早。①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
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 年,那年我两岁。
3 / 12 : .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
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 “什么呀,奶奶?” “啊,骆驼。 ”“干嘛呢,它们?” “驮煤。 ”“驮
到哪儿去呀?” “驮进城里。 ”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
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 ”“出城了是哪儿呀?” “是城外。
”“城外什么样儿?” “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
我说“不,我想去城外” ,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 ,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
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
不听,一路哭。
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
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
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
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②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
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
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 ”③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
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
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礼物。
这时候,钟声又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
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什么,你说什么?”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
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里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
出的。④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
4 / 12 : .
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
球另一面,到了一座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句子①从斯大林的死写起,交代背景的同时,也表现出“我”幼时的童真、懵懂,表达了“我”关于生死的最初感受和模糊认识。
B.句子②“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化听觉为视觉,写出了幼时的“我”被音乐打动后丰富的内心感受。
C.句子③三个“羡慕”和奶奶的那句“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正面写出了“我”听到琴声时沉醉痴迷的情态。
D.句子④“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 ”此处景物描写与前文相比多了
一份沉稳,表现“我”经历心灵洗礼后的平静。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简洁明快, “张望”一词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神态描写,极富画面感,流露出
一个幼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向往之情。
B.文章第三段奶奶回答“我”的问题时简单干脆,表现了她急于赶路的心情:“行了,别问啦!”是因为奶奶的见识有限,无法回答。
C. “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可谓“不着一笔,尽得风流” ,四十年岁月一
笔带过,个人际遇、社会变迁尽在“留白”之中。
D.本文充满怀旧色彩,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讲述“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的极大震撼,这也是他童年时期重要的心灵印记。
8.文中写到了好几种声音, “琴声” “驼铃声” “钟声”等,请整体概括这些声音的艺术效
果。(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散文家张晓风说,读者阅读散文时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和“知性的深度” ,请从
这两个角度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5 / 12 :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
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
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