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Word版含解析 】是由【guwuta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在政治方面的表现。
2.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3.南昌起义的意义。
4.八七会议的内容。
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
6.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1)“宁汉合流”: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继续北伐: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
(3)统一全国:1928年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2.经济
(1)民族工业的发展
①原因:国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②表现:除了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官僚资本的兴起: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经过
①爆发: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南昌起义。
②结果:起义军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军撤出南昌,南下广东。起义军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战湖南;另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
(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2)内容: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3.秋收起义
(1)背景: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过程: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3)结果:毛泽东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4.“工农武装割据”
(1)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斗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革命队伍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根据地力量壮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10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3)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①建立: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
②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4)土地革命
①内容: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②影响:这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三 红军长征
1.原因
(1)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
(2)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转折:遵义会议
①召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②内容: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3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③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胜利: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主题一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一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急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材料二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三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我们党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群众路线,培育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
——李长春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革命选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分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及其关系。
(3)根据材料三,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中的“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1)中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落后、封建势力薄弱;城市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所以,依据中国国情,不能选择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
(2)内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包含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三个方面。
关系: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保卫根据地;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是武装斗争的依托。
(3)“敢闯新路”:抛弃“城市中心论”,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依靠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
1.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共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原因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衡。
(2)国民革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的影响,全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易于组织发动。
(3)农村中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城市中敌人的力量相对强大。
(4)只有坚持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的道路,发展革命势力,才能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主题二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材料 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
——《遵义城头霞光闪》
[思考] (1)材料中“云消雾散”指什么?毛泽东成为“舵手”指什么?“拨正船头……胜利向前”又指什么?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提示:(1)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2)①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并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所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1.全面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从背景看:遵义会议是在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指挥正确的基础上召开的。
(2)从结果看: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从意义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3)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瑞金→陕北。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1927~1936年内战→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
1.1935~1936年,%。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
A.国民政府的推动 B.国内政局的稳定
C.国际社会的支持 D.科技发展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1935~1936年,%。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约23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的近4%,是近代中国经济的最高点”主要是国民政府实行经济发展政策所致,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旧中国科技落后,故D项错误。
2.“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D )
A.领导秋收起义
B.夺取大城市,建立革命政权
C.清除党内右倾错误
D.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选D项。
3.“(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D对:据材料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可知,该政权是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的,瑞金位于江西省的东南部。A错:①在河北省,不符合题意。B错:②在陕西省,不符合题意。C错:③位于江西省和湖南省的交界处,不符合题意。
4.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C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解析:C对,B错: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A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在1930年所写,而遵义会议是1935年召开的。D错:井冈山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前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
5.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根据地的水稻产量大大提高,米价较国统区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说法错误,当时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D项“打破”说法错误,排除。
6.“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发表这一宣言促进了( B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至1927年,与“抗日救国”主张不符,排除A项;C项表述与中国近代的历史事实不符,排除;题干宣言反映的是“八一宣言”,发表于1935年,中国全民族的抗战尚未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开始于1937年,D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