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是由【liaoyum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2.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3.“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4.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周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只是建立在君主制基础上的一种地方行政体制,因此周代的国家政体,准确地说应是“君主制+分封制”,可称为君主分封制。据此可推知,周代( )
“多元一体”的统一民族国家
,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
,春秋时期因诸侯争霸形成的霸主制度,不仅减少了华夏诸国的文化差距,同时同化了楚国与吴越,扩大了华夏文化圈的范围,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不存在华夏蛮夷的区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
①顺应历史潮流 ②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 ③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 ④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载,而没有太尉。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11.《中国史纲要》中说:“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修长城 ,出兵南越
,焚诗书 ,废“封建”
,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13.《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是皇帝的咨询机构
,权倾朝野
“外朝”,削弱相权
,有名无实
“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可知光武帝度田( )
《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 931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墨翟、韩非子都属“中上”;秦始皇则为“中下”。以此推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 )
1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17.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18.“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 )
“小国寡民”思想
,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
B.“爱人”之心
,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
,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但两种手段的相似之处是( )
:“(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天行有常”
C.“政在得民”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 )
26.“公元前202年,在皇帝控制的中央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
,加强了中央集权 ,打击工商业者
“推恩令”削弱了地方势力 ,加强了地方统治
,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
,不理朝政
,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该时期( )
,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与马,共天下”, 这反映出当时(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四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6)。并说出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的措施。(2分)
(4)材料三中秦、汉创立的地方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4分)
: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
答案
一:选择题
---5DBAAD 6----10BCABA 11----15DBCAD
16----20CCCDD 21----25ADBCC 26----30CDDAA
二:非选择题
31:(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4分)
(2)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2分)
(4)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统治。(4分)
32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6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6分)
(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2分)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分);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负面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儒学的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