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1) Word版含答案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北石家庄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自习考试历史试卷(41) Word版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18级 历史 学科自习考试试卷(41)
做题人
一、单选题
1.据甲骨文记载,商朝除与所属盟邦联合行动外,商王还亲自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典礼等活动,并接受方国的贡献或对朝贡者予以报偿。这说明
A.早期王权主要通过神权来表现 B.商王与方等
C.中央对地方实现了有效的控制 D.商朝与所属方国重视礼尚往来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4.西周时期,在祭天或祭祖完毕之后,天子会拿一块作供品用的肉来赏赐给某一诸侯。这个诸侯会感到非常光荣,其他诸侯也羡慕得很。这反映出当时
A.周文化的延续性 B.宗法制的稳固 C.神权的至高无上 D.王权高度集中
5.春秋时,郑庄公之弟共叔段受封于京,大夫祭仲告发:“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这说明
A.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D.庄公大宗地位受到冲击
6.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8.“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9.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10.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11.读下图,表述正确的是
A.管仲在①处推行了“相地而衰征”
B.北魏孝文帝从③处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均田制”
C.唐朝在④处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D.宋朝在②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12.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13.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力。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14.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15.西汉初年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赀选”(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这反映出西汉初年
A.社会阶层流动阻断 B.官吏来源范围有限
C.因循西周旧制选官 D.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16.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
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17.《南京条约》申明:“美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 D.冲击夷夏之防的社会观念
1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有可能认为
A.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侵略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D.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19.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 B.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0.美国有位总统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导致该场战争的原因是叩头!——狂妄无知的中等对待外邦,尽管是通商,也要把主仆关系强加于外人,并将其尽情羞辱。”他这样评论是为了
A.否认战争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 B.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根源
C.污蔑中方狂妄自大以混淆是非 D.假借争取外交平等为英国辩解
21.某西方学者在评价鸦片战争时说道:“鸦片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包括英国和印度,都是合法的,单单在中国不合法。结果在中国,不但成千上万的中国商人与黑帮疯狂地走私鸦片,就连最上层的高官也染指其中。”这一评价
A.掩盖了战争的实质 B.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
C.揭示了战争的根源 D.肯定了战争的正义性
22.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
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2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答复”。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这些规定
A.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B.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C.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2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26.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28.“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A.鲁 B.齐 C.燕 D.宋
2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 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
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 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
30.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31.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32.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33.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B.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
C.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D.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34.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D.抗日战争
35.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迥异。《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
A.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将历史的真相还原 B.历史的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人们所处的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36.北伐战争初期,上海《天民报图画附刊》刊登了题为《中国怪现状:无头欤?多头欤?》的一幅漫画(如图),画中一位长衫马褂者颈项无头而周身多头。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
A.北伐战争得到群众普遍支持 B.军阀割据的政治格局
C.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 D.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
37.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A.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B.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 D.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38.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性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9.民歌《骂蒋匪》“一骂蒋中正,全国下通令,进攻鄂豫皖,围剿我红军。二骂蒋匪军,勾结土豪和乡绅,血腥残杀我红军,手段真残忍……”该民歌反映了
A.国民大革命面临失败危机 B.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冲击
C.红军主力转战于江南各省 D.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背景
40.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A.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主流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C.当时人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二、非选择题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酒诰》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曰:“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现念的转变与思考》,《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15.1
材料二
“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家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它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19世纪的西方还相当普遍。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移。1928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50岁、公务人员年满60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详细规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之前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8分)
(3)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