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 】是由【hezhih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Word版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A)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汉初形成的从列侯中挑选丞相的惯例,解决了列侯武将为丞相的严重弊端,出现了“无爵升相”的现象。此举旨在
A. 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B. 推行独尊儒术思想
C. 改变丞相选拔标准 D. 有效抑制豪强兼并
2. 罗马公民来自分布在罗马城以外农村地域性部落。共和国时期,部落中有公民身份的富人或上层人士往居住在罗马城里,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而那些穷人则难以经常出席。由此推知,罗马共和国
A. 穷人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B.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C. 具有浓厚贵族寡头色彩 D. 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3. 民国肇始,“党会既多,人人无从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这种现象
A. 表明民众民主意识普遍觉醒 B. 助长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
C. 是民国时期政治动荡的根源 D. 体现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
4. 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A. 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 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 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5. 唐律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完全融进法律中,将礼与法合为一体,儒家伦理道德便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这说明唐律的特点是
①以礼入法 ②引经决狱 ③以礼制法 ④以经注律 ⑤以法护礼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6. 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中的许多制度、原则、法律概念和术语,均来自罗马法。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法学会纂》为蓝本编写;其他资产阶级国家如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也都仿效法德两国私法体系。这说明
A. 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确立了立法规范 B. 大陆法系的形成深受罗马法影响
C. 近代法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 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7. 1954年第一届全国入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渐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
A. 初步确立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 B. 使民主法制得以重建和完善
C. 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
8. 唐朝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聚集长安城,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也有许多来自西亚的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这反映了唐朝
A. 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B. 对外经济贸易的繁荣
C. 深受外域文化影响 D. 具有强大文化吸引力
9. 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奥妙在于:“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这些条件有效地使他们承认并被纳入中国事务的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目的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获取经济利益
C. 维护国家安全 D. 加强统一管理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其中,中国处理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是
A. 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B.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
C.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 D.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
11.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而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
A. 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B. 联合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C D. 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12. 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
A. 区域经济差异增大 B. 商业政策的调整
C. 国家统一的推动 D. 海外贸易的扩大
13. 以下是1901—1911年,中均税率表,一直处于严重的低关税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 B. 近代工业的落后
C. 清政府无意提高海关税率 D. 外国商品倾销
14.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其原因是
A. 中央权力的弱化 B. 赋税制度的变化
C. 经济发展迟滞 D. 保甲制度的推行
15. 1949年4月到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物价上涨风潮。同时,金银、外币的黑市交易活跃,高利拆借等金融投机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人民币发行和币值稳定。这一时期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是
A. 推进人民币发行和全国币制统一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调配物资,打击投机倒把现象 D. 防止通货膨胀,确保金融稳定
二、非选择题
16. 科举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1)根据材料,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
(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圣谕宣讲”是清代统治者宣扬统治思想和统一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明清以来,地方土司制度弊端显现,不断威胁中央政权。为加大对云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地区的社会控制,清政府令地方官员将“圣谕六条”及宣讲内容写入“乡规全书”,令专人定期宣讲,作为当地最高行为准则和治理规范。圣谕宣讲以“礼法结合”“出礼入刑”的传统法律思想为核心,同时宣讲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权威以及文化的重视。圣谕宣讲加深了乡民对大清律法精神和内容的认识,直接有效地实现皇权对乡民的震慑,传播大清律法的内容,扩大了国家法律的效力范围。
——摘编自王虹懿《从“圣谕宣讲”看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教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云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地区“圣谕宣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云南土司地区圣谕宣讲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形成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秦汉之后政府的救济活动逐步减弱,民间救济不断增长,但政府仍占重要地位。宋朝民间救济层出不穷,但政府实施救济的主体作用没有变化。明清时期,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杜会救济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
——摘编自孙春叶《中英两国古代救济的差异性》
材料二 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福利政策的认识。
19.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将社会基层牢牢掌控,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观点,认为“行政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又提出了“双轨政治理论”,认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提炼材料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A)
一、选择题
1. 汉武帝时期,开始改变汉初形成的从列侯中挑选丞相的惯例,解决了列侯武将为丞相的严重弊端,出现了“无爵升相”的现象。此举旨在
A. 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 B. 推行独尊儒术思想
C. 改变丞相选拔标准 D. 有效抑制豪强兼并
【答案】A
2. 罗马公民来自分布在罗马城以外农村地域性部落。共和国时期,部落中有公民身份的富人或上层人士往居住在罗马城里,能够经常参加公民大会,而那些穷人则难以经常出席。由此推知,罗马共和国
A. 穷人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B. 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C. 具有浓厚贵族寡头色彩 D. 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答案】C
3. 民国肇始,“党会既多,人人无从无不挂名一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这种现象
A. 表明民众民主意识普遍觉醒 B. 助长了袁世凯复辟帝制野心
C. 是民国时期政治动荡的根源 D. 体现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潮流
【答案】D
4. 甄别是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方式之一,是指对经常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一做法旨在
A. 保持行政的稳定性 B. 完善文官考试制度
C. 选拔经世济变之才 D.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答案】A
5. 唐律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完全融进法律中,将礼与法合为一体,儒家伦理道德便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这说明唐律的特点是
①以礼入法 ②引经决狱 ③以礼制法 ④以经注律 ⑤以法护礼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6. 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中的许多制度、原则、法律概念和术语,均来自罗马法。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古罗马《法学会纂》为蓝本编写;其他资产阶级国家如丹麦、意大利等国的民法典也都仿效法德两国私法体系。这说明
A. 罗马法为近代西方确立了立法规范 B. 大陆法系的形成深受罗马法影响
C. 近代法律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 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答案】B
7. 1954年第一届全国入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逐渐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
A. 初步确立我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 B. 使民主法制得以重建和完善
C. 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
【答案】C
8. 唐朝时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聚集长安城,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也有许多来自西亚的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地定居。这反映了唐朝
A. 民族之间交往交融 B. 对外经济贸易的繁荣
C. 深受外域文化影响 D. 具有强大文化吸引力
【答案】D
9. 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奥妙在于:“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这些条件有效地使他们承认并被纳入中国事务的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目的在于
A. 缓和民族矛盾 B. 获取经济利益
C. 维护国家安全 D. 加强统一管理
【答案】C
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其中,中国处理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关系的外交策略是
A. 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 B.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
C.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 D.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
【答案】A
11. 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而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
A. 集体安全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B. 联合国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C D. 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有限
【答案】A
12. 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
A. 区域经济差异增大 B. 商业政策的调整
C. 国家统一的推动 D. 海外贸易的扩大
【答案】A
13. 以下是1901—1911年,中均税率表,一直处于严重的低关税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海关大权被外国人把持 B. 近代工业的落后
C. 清政府无意提高海关税率 D. 外国商品倾销
【答案】A
14. 清朝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其原因是
A. 中央权力的弱化 B. 赋税制度的变化
C. 经济发展迟滞 D. 保甲制度的推行
【答案】B
15. 1949年4月到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物价上涨风潮。同时,金银、外币的黑市交易活跃,高利拆借等金融投机活动猖獗,严重影响人民币发行和币值稳定。这一时期我国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是
A. 推进人民币发行和全国币制统一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调配物资,打击投机倒把现象 D. 防止通货膨胀,确保金融稳定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6. 科举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人眼中的“科举制”
人物
看法
利玛窦(1552—1610年),明万历年间来中国居住达30年。
“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一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的人来治理的。井然有序地管理整个国家的责任完全交给他们来管理。”
魁奈(1694—177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中国的先进性在于,中国不存在欧洲社会那种意义的阶级分野,没有世袭贵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是可以变动的,一个人的功绩和才能是他可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唯一标准。”
伏尔泰(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
“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休谟(1711—1776年)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帝国,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法律,同一种方式交流感情”“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
(1)根据材料,说明西方人眼中的“科举制”形象。
(2)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在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同时超越了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1)官僚队伍的素质高,国家治理能力强;社会阶层流动性大;思想禁锢、僵化、因循守旧,阻碍科技创新。
(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西方国家原有的官员选拔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世纪开始,西方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等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考试内容和不依附于王权、政治独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这促进了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而中国由于固守传统的政治制度,逐渐落后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潮流。
这一观点既看到了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借鉴,同时又强调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西方文官制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圣谕宣讲”是清代统治者宣扬统治思想和统一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措施。明清以来,地方土司制度弊端显现,不断威胁中央政权。为加大对云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地区的社会控制,清政府令地方官员将“圣谕六条”及宣讲内容写入“乡规全书”,令专人定期宣讲,作为当地最高行为准则和治理规范。圣谕宣讲以“礼法结合”“出礼入刑”的传统法律思想为核心,同时宣讲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表现出的对少数民族传统权威以及文化的重视。圣谕宣讲加深了乡民对大清律法精神和内容的认识,直接有效地实现皇权对乡民的震慑,传播大清律法的内容,扩大了国家法律的效力范围。
——摘编自王虹懿《从“圣谕宣讲”看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制教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云南武定彝族那氏土司地区“圣谕宣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云南土司地区圣谕宣讲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宣讲内容法律化;礼法结合;(活动形式官方化)政府主导;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因俗而治,灵活变通;乡约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约束力;利于法律威慑力维护礼教。
(2)影响:利于中央和地方法制统一;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利于国家法律在边疆地区的推行;加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先秦时代起,我国就开始形成主要由政府承担救济的传统。秦汉之后政府的救济活动逐步减弱,民间救济不断增长,但政府仍占重要地位。宋朝民间救济层出不穷,但政府实施救济的主体作用没有变化。明清时期,政府的救济主体地位也未发生动摇。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杜会救济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最主要的思想基础是儒家仁爱学说、民本思想和佛教观念。
——摘编自孙春叶《中英两国古代救济的差异性》
材料二 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业救济金,病休金和儿童津贴等;二是提供诸如教育、医疗、托儿等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系统。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福利政策的认识。
【答案】(1)特点:产生时间早;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救济思想多元;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原因:中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政府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道教思想的传播,宗法观念的影响。
(2)认识:积极: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19.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将社会基层牢牢掌控,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的观点,认为“行政管理还没有渗透到乡村一级,而宗族特有的势力却维护着乡村的安定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