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单元质量检测1、2 Word版含解析 】是由【guwuta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作业:单元质量检测1、2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二单元质量检测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0·潍坊)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解析]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的遗迹,据此结合所学分析可知,如判断无误,这一发现可以实证原始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仅凭一个无法区别是公还是私的粮仓遗迹,得不出B、C、D三项,排除三项。
2.(2020·济宁)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D )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解析] 商代以神权巩固王权,材料“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说明商代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故D项符合题意;由材料“天象、历法和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可知历法没有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表明观测天象是为了解天意,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故C项不符合题意。
3.(2020·济南)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B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解析] 据材料“……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周天子尽义务,要朝贡听命令,周天子是天下共主,B项符合题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与
“……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无直接关系,A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着父亲的血缘关系分配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4.(2020·聊城)“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 )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解析] 据所学可知,秦国是边陲小国,在当时被其他诸侯国视为“夷狄之国”。据材料“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中,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昔日的“夷狄之国”统一成为中原的霸主,这体现了秦国的封建化,也是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要是“夷夏”观念的变化,C、D两项与材料无关。
5.(2020·泰安)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 儒家提供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提供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种观念符合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其他流派基本不提供这些伦理观念,故选A项。
6.(2020·济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C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解析] 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认为,西周历代的分封制,导致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连天子都不能禁止。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项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都是中央官制,而材料的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 A、B两项与材料不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7.(2020·潍坊)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C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解析] 据材料信息,秦朝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并建立了文书传送系统,这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C项正确;这一做法是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不是确立,排除A项;B项实现了表述错误;秦的暴政与此种做法无关,排除D项。
8.(2020·天津河北区)“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C )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解析] 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思想,统治者勤俭爱民,建汉五六十年国家经济发展,民风纯正,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C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汉朝初期的治国思想,A项与题意不符;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而材料强调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是汉初的新思想,B项不符题意;贞观之治是唐朝出现的稳定繁荣局面,D项与题意不符。
9.(2020·泰安)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C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其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违背史实;实行“藩汉分治”是辽的措施,D项错误。
10.(2020·北京朝阳)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D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0页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
[解析] 据地图信息“北齐、北周、陈”可知,这是北朝形势图,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北周皇帝自己称帝,589年隋灭陈完成统一,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与材料不符。
11.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B )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立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
[解析] 从材料的贡献看不出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是对科举制不停地进行规范,内容扩大了,说明科举制得到不断的完善,故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提高了,排除C项;科举制是不断走向完善,故说“解决了考试的弊端”太绝对,排除D项。
12.(2020·泰安)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B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解析] 据材料“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可知,隋唐时期形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为平民进入仕途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实行的制度,A项与材料不符;行省制是元代的地方制度,C项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D项与材料不符。
13.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B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解析] 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A项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C项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1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C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解析] “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项。
15.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 “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也推算日月行星方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推算方法,但从根本上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也不相信存在这样的规律,而是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礼仪需要,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2分,共55分)
16.(11分)(2020·济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6分)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5分)
[答案] (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3分)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答独尊儒术亦可)(2分)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3分)
[解析] (1)关于“环节”,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分别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关于“积极影响”,由材料“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可得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所学,还可以从民族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2)由材料“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所学,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影响”,要一分为二,既要指出儒学开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也要指出“独尊儒术”钳制了思想,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
17.(10分)(2020·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机构
管理范围
职能
郡县
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
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
属国
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
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都护府、校尉、中郎将、将军等
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
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
材料二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
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4分)
[答案] (1)措施: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6分,
任答3点即可)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
[解析] (1)综合材料信息“管理不同地方设置不同机构”可得出“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据“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得出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据“对强大的匈奴……对西域诸国……对南方诸族”可得出“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据“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 可得出“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据职能一栏可得出“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2)意义可结合所学从边疆开发与治理、民族关系、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的发展等角度概括。
18.(12分)(2020·菏泽A)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影响着中国社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问题: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选官不实、弄虚作假。(4分)
目的: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2分)
(2)变化: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 (4分)
原因: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解析] (1)“问题”,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弄虚作假等角度分析。“目的”,依据材料一信息“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信息“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得出: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原因”,依据材料二信息“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1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5分)
[答案] (1)魏国,隋朝。(2分)政治上:政权分立。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出现民族交融。(3分)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相同点: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②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③文化上:重视科学与教育,尊崇儒学。(3分)
[解析] (1)结合所学,三国就是魏国、蜀国和吴国;南北朝后,隋朝一统天下,故①②对应的分别是魏国和隋朝。政治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局部和短暂统一,多是政权分立,政权动荡。经济上,北方长期战乱,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2)结合所学,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唐太宗与唐玄宗的统治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吏治清明;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推行轻徭薄赋的农业政策。文化上,重视文教,尊崇儒学,培养了国家栋梁人才。
20.(12分)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5分)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案] (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3分)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2分)
(3)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4分)
[解析] (1)据“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2)依据材料“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 可得出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据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得出,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据“因为中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可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3)据“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可知,唐朝乐舞发达,统治者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等有着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