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KS5U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609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KS5U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zhimenshu 2025/5/15 文件大小:6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KS5U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0届高三模拟复课联考试卷
文科综合试卷
一、选择题: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由此可见,韩非子
A. 认为儒墨之学是不可信的 B. 反对法古,主张顺势而为
C. 强调法治的不容置疑性 D. 极为排斥“尧舜之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的意思是现在还要去考察三千多年前尧舜的思想,想来更是无法确定的吧,强调的是一种变革的精神,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顺应社会发展而进行变革,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指器物不平不直)、短狭(谓绢、布长宽不足) 而卖者,各杖六十。”“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这说明
A. 唐代商品的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平 B. 唐代依法抑制商品生产和销售
C. 唐朝政府重视对商业秩序的维护 D. 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商品产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是对有粗制滥造、尺寸不足等问题的商品进入市场的严格限制,这是法律规定的对市场监管的内容之一,有利于保障进入市场的商品的质量,维护商业秩序,C项正确;材料所述有利于保障进入市场的商品的质量,但体现不出当时商品的质量达到的水平,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抑制商品生产和销售,而是对商品进入市场提出质量要求,B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针对官营手工业的,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商品产销的结论,D项错误。
、三年一任,后来甚至出现了两年一任,不少大臣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然而宋廷却没有做出根本性的变革。对此,宋廷的考虑主要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保证吏治清明 C. 防止地方割据 D. 精简官僚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宋代地方官的任期普遍不长,这体现出朝廷对地方官史的警惕与防范,因为朝廷害怕地方官在当地结党营私,尾大不掉,威胁到中央集权,故选C项;A、B、D三项对材料理解错误。
4.《明太祖实录》记载;“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
A. 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C. 禁止了官民对外贸易 D. 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可知其体现的是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B、D两项不是海禁政策的影响;C项中“禁止了”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CD项。
,与中国运往英国的茶相比,损失高达35% - 40%,有些制造业者已经放弃了对华贸易。中国不需要英国的工业产品,英国却需要中国的茶并靠它获利。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
A. 茶叶逆转了外贸逆差 B. 拥有完全关税自主权
C. 经济形态具有排外性 D. 自然经济尚未受冲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英对外贸易中,英国显然处于劣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英国的业品有一种天然的排外性,故C项正确;材料只显示出英国工业品在中国的滞销,仅从材料信息中不能推知中国与英国的贸易已是逆差的,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中国关税的问题,排除B项;由中国的茶大量外销可以看出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排除D项。
,《时报》发表社论《哀哉制造革命之政府》,希冀清廷“知所悔悟”。11月初的社论《论国民今日不可存疑虑之见》宣称,“今日战衅已开,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望”。这反映出
A. 《时报》的革命立场坚定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主革命浪潮难以阻挡 D. 传媒以救亡图存为己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希冀清廷,知所悔悟”“不可存疑虑”“政府与国民决无并存之”等信息反映出,时报的立场经历了从对清政府抱有希望到対清政府失望,再到支持革命的变化。《时报》的立场变化是当时革命形势的反映,即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C正确;《时报》的立场有变化,最初对清廷抱有幻想,排除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以及中华民国颁布一系列文件之后出现的,排除B;题干并未反映出传媒救亡图存的救亡图存的责任,排除D。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论及“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时提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据此可知,毛泽东主张的教育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 提高国人的民族觉悟
B. 促进社会教育广泛发展
C. 形成实事求是教学方法
D. 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由材料中的“1938年”“一切为着战争’’¨使之适合战争”可知,“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是为了抗日。由此可知,这一政策对提高我国民众的民族觉悟是有利的,故选A项。B项中的“社会教育”与材料中的“抗战教育政策’’不符,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教学方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是为了抗日,而非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D项错误。
,我国出现了以修复为主题的绘画。其中,《修复永定河铁桥》(见下图)即为新中国首届全国美展优秀写生作品。这类绘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工业落后局面即将发生改变 B. 主要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C.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稳步实施 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绘画中的修复对象及其修复特征看,绘画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工业基本设施的“修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修复”的应主要是自解放战争以来破坏的工业及相关基础设施,并以此为依托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故选B项;A项是“一五”计划完成的结果,排除;国民经济调整工作是在19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应发生在国内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之后,排除。
:鸡、鹅等家禽即使逃出饲养人的控制范围,也不属于无主物,任何人不得以获利为目的而企图占有,否则会被认为实施了盗窃。这说明古代罗马
A. 注重规范公共道德 B. 严厉打击盗窃犯罪
C. 不能占有无主物品 D. 反对不当得利行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法规定,任何人不得以获利为目的,企图占有逃出饲养人的控制范围家禽,否则会被认为实施了盗窃。这说明古代罗马重视保护私有财产,反对不当得利行为,故D正确;材料信息不是强调的公共道德,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打击盗窃犯罪,故B错误;这些家禽不属于无主物品,故C错误。
,教会由选民选出,既不隶属于教皇,也不隶属于诸侯;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
A. 具有浓厚的新型民主色彩 B. 有利于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
C. 具有推动政教合一之意图 D. 有利于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教会由选民选出”“教职也由选举产生,从教徒中选出长老会和牧师管理会”,这反映出加尔文宗教改革具有民主色彩,故A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缓和不同教派的矛盾,故B错误;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和强化世俗国王的权力无关,故D错误。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研究者的史观决定历史事实 B. 历史研究受时代特征的影响
C. 历史解释难以形成统一认识 D. 应多角度研究历史事件起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杜蒙德是从经济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华德・津恩是从政治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劳工立法的原因的,其他学者是从思想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实施劳工立法的原因的,这说明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故选D项;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由研究者的史观决定的,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自1999年欧元诞生后,欧元区各成员国逐渐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 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形成了高储蓄、低通胀的经济特征;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形成了持续负储蓄的经济特征。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欧洲联合呈现多元化 B. 欧盟尚未实现政治统一
C. 成员之国文化的差异 D. 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分化”“北部国家偏好于重长线投资、轻即时消费的文化理念”“南部国家则相反,长期处于过度消费状态”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欧元区北部与南部成员国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了成员国的逐新分化,C正确;题干主旨是欧洲内部经济特征的差异,而非联合的多元,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题干内容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B;欧盟各国经济特征发展的差异不等于分歧扩大,排除D。
二、非选择题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权利法案》颁布之后的第六年,威康三世才任用支持其对外战争政策的“辉格 党”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内阁”;1710年,安妮女王又罢免了不愿停战的“辉格党”人,任命“托利党”人组成一党内阁。1832年,改革选举法,英国出现了正式化、组织化的现代政党,英国政党不再彰显王权意志,近代精英型政党逐渐建立。
——摘编自刘红凛《政党政治发展与政党制度变迁》
材料二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党是产生于自由民权运动时出现的全国性的政治结社之中的,始终掌握着议会的主导权。甲午中日战争后,伊藤博文率一部分官僚下野,与自由 党实力人物星亨率领的原自由党人联合组成了立宪政友会,从此,藩阀官僚与政党共同执政的格局初步形成。“大正政变”后,政党受到了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支持,政党政治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杜会基础。
——摘编自王仲涛《日本近代政党政治浅论》
材料三 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推动了大众型政党的形成。大众型政党形成以后,可能容纳几百万甚至几千方党员(如中国共产党)。大众型政党的出现,改变了原来政党作为精英型政党的很多特性,精英型政党可以不需要经费,但大众型政党一定需要经费,尽管如此,依然有大量的人积极加入各种政党,成为普通党员。
——摘编自王绍光《政党政治的跨国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政党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政党政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众型政党的出现产生的影响。
【答案】(1)趋势:由彰显王权意志的政党发展为正式化、组织化的精英型政党。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封建残余;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渐完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特点:与日本政治民主化密切相关,相伴而生:曾与藩阀官僚共同执政:在发展中群众基础逐渐扩大。
(3)影响:推动了政党的规模的扩大;改变了精英型政党的相关特性;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从政意识和树立坚定的内心信仰。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威康三世才任用支持其对外战争政策的“辉格 党”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党内阁””“1832年,改革选举法,英国出现了正式化、组织化的现代政党,英国政党不再彰显王权意志”可得出由彰显王权意志的政党发展为正式化、组织化的精英型政党。原因:根据“《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可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封建残余。再结合所学从君主立宪政体的逐渐完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角度概括。
(2)特点:根据“日本的政党是产生于自由民权运动时出现的全国性的政治结社之中的”可得出与日本的政治民主化密切相关,相伴而生;根据“从此,藩阀官僚与政党共同执政的格局初步形成”得出曾与藩阀官僚共同执政;根据““大正政变”后,政党受到了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支持,政党政治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杜会基础。”得出在发展中群众基础逐渐扩大。
(3)影响:根据“可能容纳几百万甚至几千方党员(如中国共产党)”可得出推动了政党的规模的扩大;根据“改变了原来政党作为精英型政党的很多特性”可得出改变了精英型政党的相关特性;再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从政意识和树立坚定的内心信仰等方面概括。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数据图表是历史研究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计量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表反映的是1850-1900年上海外贸主要出口商品的近似百分比(%)情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从计量史学研究的角度,对上表材料做出一个简要的分析报告。(要求;报告主题明确,内容具体,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主题一:20世纪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仍以传统贸易为主。
分析报告:表格中数据表明,1850-189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传统的生丝和茶叶的出口在上海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绝对支配(主导)地位,这两种商品在上海外贸总出口中的比重超过了90%,这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仍以传统商品为主。由于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尽管19世纪60、70年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但其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远达不到出口的要求,因而对外贸易商品仍以其有优势地位的生丝和茶叶为主。
主题二:20世纪前中国对外贸易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
分析报告: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尽管19世纪80~90年代上海对外贸易商品以传统的生丝和茶叶为主,其在总出口量中占到了90%,但此后,生丝和茶叶的出口比重开始下降,出口商品中又增加了各种原料、各种制造品等,这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而表格中农产品等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正说明了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同时,由于19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一些不与西方国家构成竞争的制造品自然成为对外出口的商品,这也是此时期制造品出口增加的原因。
【解析】
【详解】从图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生丝、茶叶等仍然占据出口的主要部分, 这反映出20世纪以前中国对外贸易仍以传统贸易为主。分析时结合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西方列强入侵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展开论述即可。论述时要对不同商品所占出口比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对外贸易商品仍以其有优势地位的生丝和茶叶为主的结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自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且不长寿,并多次出现皇帝无嗣的情况。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是,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秦汉时期是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官员的任官过程中实际执行了一些回避。东汉桓帝时,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即“三互法”,规定: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地方长官自行辟用之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也可用外籍之人。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亦然。
——摘编自籍晓蕊《东汉“三互法”及“幽、冀尤甚”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三互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汉的“三互法”。
【答案】(1)背景: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外戚、宦官专权;朋党之风盛行;皇权削弱。
内容: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
(2)简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j互法”的实行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并多次出现皇帝无嗣的情况”的信息可知东汉中后期,社会政治日益黑暗;依据材料“上层外戚、宦官专权”的信息可知外戚、宦官专权;依据材料“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的信息可知朋党之风盛行以及皇权削弱。内容:依据材料“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的信息可知地方长官回避本籍,而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依据材料“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的信息可知任官时两州(郡)婚姻之家回避对方的籍贯;依据材料“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的信息可知两州(郡)官员的籍贯回避。
(2)简评:评价历史事件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依据材料中“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的信息以及“三互法”的具体措施可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汉中后期政治正常运行、防止了地方官员在本籍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该方法并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割据势力的形成,也并不能挽救日益衰落的东汉王朝。
,回答问题。
材料 冯国璋认为协约国“欲我加入战团之后,乃提议也”,对德绝交已纯属美国的利用,“故绝德之前车之鉴可为殷鉴,今后态度万不宜孟浪,以致一误而再误者也”。冯国璋此举并非单纯因容忍段祺瑞而松动,实因俄德、美俄外交发生变化,“俄之革命不独不至联德 且在协约国中益加团结,此俄国之近情也”;“美德战局已成”,“此美国之近情也”。张勃复辟闹剧结束后,冯国璋不得不重新考虑参战政策的取向,冯段二人意见的契合成为北京政府对德宣战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国会解散后,冯国璋即急电示警,“中国若仍继续无政府之状态,列国将直接干涉财政,日本不干涉主义,亦不能久持,结果不堪设想”。
——摘编自彭贺超《一战期间冯国璋对中德关系的态度转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政府对中德关系态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政府对中德关系态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认为中德绝交实为被协约国利用,应谨慎处理与德国的关系转变为支持政府对德宣战。
(2)原因: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的需要;警惕日本趁机滲透中国内政;国形势的变化(俄德、美俄外交变化,美国参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