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KS5U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442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KS5U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kuailonggua 2025/5/15 文件大小:4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KS5U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是由【kuailonggu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学期高二月考三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布衣之士可以做视王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这一变化
A. 动摇了诸侯统治
B. 体现了社会转型
C. 根源于各国争霸
D. 形成了重儒传统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士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春秋战国时期,士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说明传统的分封等级制受到破坏,奴隶制走向衰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动摇了诸侯统治,排除A;材料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错误;材料现象与儒家思想关系不大,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普通通的布衣之士可以做视王侯,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群体”,联系所学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史实分析解答。
2.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体现了孟子
A. 重视人才选拔
B. 主张主权在民
C. 宣扬兼爱尚贤
D. 倡导道法自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见贤焉然后用之”,表明孟子重视人才的选拔,故选A;材料反映孟子重视人才选拔,与主权在民无关,排除B;墨子主张兼爱尚贤,不符合孟子,排除C;D是道家思想,不符合孟子,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见贤焉然后用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孟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3. 老子认为:“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可见老子
A. 贯彻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B. 倡导礼制顺其自然
C.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 以民为本反对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可知,老子认为兵器是不祥的东西,战争杀人众多,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去对待战死的人,反映了老子以民为本反对战争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信息与小国寡民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老子倡导礼制,排除B;材料反映老子反对战争,无法体现辩证法思想,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4.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全面继承了周王朝敬德、保民、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战国时期儒学成为“显学”,汉武帝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表明
A. 周代文化决定了汉代文化制度的选择
B. 儒家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
C. 从周至汉儒学始终作为官方正统思想
D. 汉武帝推崇周代制度采纳了儒家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儒家思想全面继承了周王朝敬德、保民、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说明儒家思想产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故B正确;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符合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并非周代文化决定了汉代文化制度的选择,A错误;秦朝焚书坑儒,以法家思想治国,并非以儒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所以C错误;儒家思想符合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所以采纳了儒家学说,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儒家学派全面继承了周王朝敬德、保民、礼乐诗书的文化传统”,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可看作是儒家士大夫与君王为开启政治合作而进行的一场对话。“以君随天”和“屈君而伸天”是一个重要内容。下列事件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是汉武帝
A. 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B. 北伐匈奴向外扩张
C. 发布罪己诏反思政策过失
D. 兴建太学培养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君随天”和“屈君而伸天”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目的是劝勉皇帝施行仁政,发布罪己诏反思政策过失,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C正确;“以君随天”和“屈君而伸天”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颁布推恩令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A;北伐匈奴是汉朝的军事政策,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B;兴建太学属于教育方面的措施,与天人感应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以君随天”“屈君而伸天”,联系所学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分析解答。
6. 宋代儒学思想家程颢和程颐依据理气关系发展了关于宇宙运行理论,他们接受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又解释了人类行为经常违背常情的原因。据此可知,二程主张
A. 理是万物的本源
B. 人必须努力发明本心
C. 气是世界的本源
D. 人应该积极格物致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他们接受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同时又解释了人类行为经常违背常情的原因”可知,程颢和程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违背善的本性是由于人欲作祟的结果,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认识天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D正确;材料强调程颢和程颐对人类行为经常违背常情的原因的解释,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发明本心属于心学思想,不符合程颢和程颐,排除B;二程主张世界的本源是天理,C错误。
7. 明朝时,有个官员告诉王阳明,说他忙于公务而无暇学习,王阳明则说,没有必要放弃公务,“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据此可知,王阳明主张
A. 格物致知
B. 日常生活即修行
C. 正心诚意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可知,王阳明反对脱离现实空谈学术,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日常生活的实践相结合,故B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的主张,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A错误;正心诚意指心地端正诚恳,与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王阳明主张学术理论研究与日常生活的实践相结合,无法体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
8. 黄宗羲说:“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所谓可以对最高权力进行约束的“学校公议”,到底是清晰的制度性机构设置,还是模糊的、具有在野性质的社会清流舆论,黄宗羲本人并未作出准确界定。这根源于
A. 西方启蒙思想尚未传入
B. 黄宗羲受宋明理学束缚
C. 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D. 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体现了黄宗羲议政于学校的民主思想,黄宗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黄宗羲的思想仅仅局限于限制君权的层面,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故C正确;思想文化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基础,AB属于思想范畴,D属于政治范畴,故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根源于”,联系所学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
9. 顾炎武重视廉耻,强调伦理道德,并要求外化到行动上,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不能有所僭越,更不能无所不为。据此可知顾炎武
A. 固守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 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辩护
C. 主张经世致用治学方法
D. 对于商品经济的冲击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顾炎武主张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不能有所僭越,更不能无所不为,由此可知顾炎武是对当时商品经济冲击进行的反思,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顾炎武固守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和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故A错误;材料表明顾炎武主张人们应该按照儒家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行事,无法体现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而辩护,排除B;经世致用即学问应有益于国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
10. 在2018年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中,苏轼画作《木石图》)创下了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该画作简洁明了:一株枯木、一具怪石,怪石后有矮竹伸出。该画作
A. 讲究布局构图,具有色与光结合的特点
B. 突出市井风情,缺少政治宗教价值判断
C. 追求抒情写意,体现画家综合文化素养
D. 表现纪实场景,展现皇家工整审美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一株枯木、一具怪石,怪石后有矮竹伸出”可知,该画作现实了作者愤世嫉俗的孤傲与寂寞心灵,体现了追求抒情写意的文人画的特点,故C正确;“色与光结合的特点”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突出市井风情”是风俗画的特点,“表现纪实场景”是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株枯木、一具怪石,怪石后有矮竹伸出”,联系所学文人画的特点分析解答。
11. 面对西方的冲击,在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这样一批人,他们对中外大势有所了解,甚至对西方制度文化也略知一二,但他们是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典章制度来比附西方的。以下属于他们主张的
A. 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
B.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C.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强国之术
D. 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这样一批人,……但他们是以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典章制度来比附西方的”可知,他们主张学习西方,但不主张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符合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选C;A是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属于顽固派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12. 有学者指出,民国初期,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组织大都以英美议会民主作为模范。可是在一个对民主、自由、政党、社会、国家等概念的确切意义都不太熟悉的旧社会里,这种模仿往往演变成荒谬剧。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国初期的政界鱼龙混杂
C. 思想领域启蒙势在必行
D. 中国的宪政深受列强干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一个对民主、自由、政党、社会、国家等概念的确切意义都不太熟悉的旧社会里,这种模仿往往演变成荒谬剧”可知,材料说明民国初期中国人对民主、自由、政党、社会、国家等概念不清楚,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需要进行思想领域的启蒙,故C正确;材料说明人民对民主、自由、政党、社会、国家等概念都不清楚,谈不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材料反映民国初期人们缺乏近代民主思想,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列强干扰,排除D。
13. 晚清时期涉及卢梭思想的出版物数量分布图(1882-1911)由此可见,卢梭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A. 反映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B. 深受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影响
C. 完成了开启民智的艰巨任务
D. 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片看出,1901年后卢梭思想的出版物数量明显上升,结合所学,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为传播,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1903年卢梭思想的出版物数量开始下降,结合所学,1901年清政府进行新政,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使人们看到了些许希望;因此卢梭思想的出版物数量的变化深受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影响,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卢梭思想的出版物数量的变化,无法体现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排除A;C项“完成了”表述太绝对,错误;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4. 辛亥革命后,黄兴团结社会各界,充分调动社会贤达力量推动民生主张的实行。为反对洋商垄断湘汉航线,他与龙璋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汽船股份有限公司;为解决湘军的军用皮革制品问题,他与谭延闿、程潜发起成立了洞庭制革股份有限公司。这说明黄兴
A. 抛却了党派之争放弃民主革命
B. 主张社会革命同政治革命并行
C. 认为民生问题是当时首要任务
D. 补充和完善了孙中山民生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黄兴团结社会各界,充分调动社会贤达力量推动民生主张的实行,说明黄兴补充和完善了孙中山民生主义,故D正确;黄兴调动社会贤达力量推动民生主张的实行,不能说明他放弃民主革命,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政治革命的信息,排除B;材料只是说明黄兴调动社会贤达力量推动民生主张的实行,无法体现黄兴认为民生问题是当时首要任务,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黄兴团结社会各界,充分调动社会贤达力量推动民生主张的实行”,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5. 胡适在美国时就开始号召人们抛弃几个世纪以来被视为文人标志的文言文,他曾指出“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陈独秀支持胡适的文学改良,不久《新青年》就全采用白话文体了。由此推知,新文化运动
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
B. 尖锐的批判儒家伦理道德
C. 是一次彻底清算旧文化的革命
D. 有利于推动文学的平民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陈独秀和胡适主张文学改良,抛弃文言文,使用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故D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方文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批判儒家伦理道德”的信息,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陈独秀和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使用白话文,无法体现“彻底清算旧文化”,排除C。
16. 1920年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而斗争。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A. 开始关注工人生活
B. 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
C. 积极宣传十月革命
D. 注重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而斗争,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关注工人生活,排除A;材料表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非强调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信息,排除C。
17. 毛泽东曾指出农民(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巨大的革命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朋友。农民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一论断最早有可能提出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毛泽东指出农民是一个巨大的革命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朋友。农民是拥有巨大潜力的革命力量,说明毛泽东认识到了农民是革命的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结合所学,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提到农民是革命的阶级,故A正确;土地革命时期是1927-1937年,抗日战争是1937-1945年,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时间均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以后,不符合“最早”,排除BCD。
18. 1928年初,共产党人方志敏等领导了弋阳、横峰起义,随后他又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贛东北革命根据地。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A. 完全照搬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B. 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C. 达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共识
D.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武装起义,并建立革命根据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故B正确;根据“形成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贛东北革命根据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并非照搬俄国的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道路,排除A;材料只有方志敏领导武装起义并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个例,无法体现达成“共识”,排除C;材料只是说明方志敏建立苏维埃政权,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问题”,排除D。
19. 1991年,深圳人确立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群众化的产权结构,他们相信任何一种资产的权利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人为地、靠超经济手段大举消灭和割除都要受到无情的惩罚。这表明深圳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领先全国
B. 对计划和市场关系有理性认知
C. 开始探索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任何一种资产的权利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消亡,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人为地、靠超经济手段大举消灭和割除都要受到无情的惩罚”可知,深圳人认为发展经济应该遵循经济规律,反对过多的经济干预,说明深圳人认识到发展经济需要计划也需要市场,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改革情况,无法体现深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领先全国,排除A;1978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探索所有制结构变化的问题,排除C;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0. 古希腊早期先哲们认为,自然是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人及其社会只不过是自然的部分。但普罗塔哥拉却非常明确地将人类社会与自然区分开来,指出人与动物有根本的差别,人拥有智慧、品德和技术并具有参加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反映了
A. 人类自我意识的复兴
B. 希腊平民地位提高
C. 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D. 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普罗塔哥拉指出人与动物有根本的差别,人拥有智慧、品德和技术并具有参加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权利,突出人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故C正确;A是文艺复兴,不符合普罗泰戈拉,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普罗泰戈拉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无法体现希腊平民地位是否提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普罗泰戈拉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无法体现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排除D。

最近更新

新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卷(参考答.. 5页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带答.. 6页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题(可打印.. 6页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6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免费 7页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1套) 7页

造口护理健康宣教专家讲座 26页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真题).. 7页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练习及答案 4页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 5页

新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完整答案 5页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一 6页

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精编) 6页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能力测考试卷.. 5页

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最新 7页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及参考答.. 7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学生.. 6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题A4版 7页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可.. 5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6页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7页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新.. 6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试.. 6页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6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模拟考试【.. 5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卷及答.. 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7页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6页

最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全.. 6页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