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命题人:杨连生审题人:周宏志
一、选择题(共60分,)
1. 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
A. 加强对外开疆拓土 B. 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C. 构筑边疆安全屏障 D. 防范异姓诸侯叛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大国多在远离周王室统治的边远地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王室、构筑边疆安全屏障,故C正确;对外开疆拓土、防范异姓诸侯叛乱不是主要目的,故AD错误;促进边远地区开发是客观影响,故B错误。
2. 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A. 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 土地制度的制约
C. 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 D. 法律规定的严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实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以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故B项正确;材料是强调国王对国家财产的所有原因,同皇室的奢靡生活无关,A项错误;诸侯割据纷争同材料无关,C项错误;造成材料现象产生的因素是土地制度,不是法律规定,D项错误。故选B。
3. 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这一现象说明
A. 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 B. 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
C. 汉武帝假弃道家黄老学说 D. 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论总结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热消退则医学成就高,而神仙热则医学成就低,可见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故选B;材料没有比较汉代医学的信息,无法判定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排除A;材料表明汉武帝受到黄老学说的影响,C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医学注重养生,故D错误。
4. 《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A. 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 D.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起,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忠孝关系属于儒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儒学着力研究《孝经》是要探寻行事的正确的基本准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A中“普遍”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宗法观念不是汉代研究《孝经》的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孝经》与“五经”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 曹魏时期,选官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
A. 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
C. 打破了门第观念 D. 改变了乡里选的选官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曹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说明的是当时选官制度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B正确;AC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6.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 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 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 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 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说明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可知,交换的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否则违者科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A错误;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错误。
7. 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法
A. 方便查询工人信息 B.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C. 加强管控特殊地区 D. 放松了对地方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唐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然后听鬻之”来看,唐朝政府对武器制造进行了严格管理,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答案为B项。A项方便查询工人信息不是唐朝实行所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唐朝对特殊地区的管控加强,排除;D项放松了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
8.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 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 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 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被束之高阁。这反映了
A 重政治轻科技观念不利于科技发展 B. 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经济
C. 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 D. 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体现的是中国古代重视政治而忽视科技的发展,这是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A正确;材料未涉及市场对科技的导向作用,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
10. 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A. 倡导格物致知 B. 提出知行合一 C. 莫定心学基础 D. 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程颢认为“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这些主张在后来的心学中被发扬光大,由此可知,其奠定了心学的基础,选项C正确;材料主张内求,与格物致知不同,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知行合一,排除B;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11. 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 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B. 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
C. 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D. 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1612年瓷器的“28641件”到1616年瓷器的“69057件”可知,中国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海外市场进一步被拓展,故选C项。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而材料已是明代,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整体的外运规模扩大,但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因为材料并未明确瓷器主要出自官营还是私营的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万历时期海禁政策有所放松,D项“废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选项内主语和程度词的运用即可作出判断。
12. 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时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
A. 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 B. 外部因素始终影响着政局的分与合
C.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D. 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通过“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等治国政策,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大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
13. 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应了清朝前期
A. 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B. 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C. 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D. 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田赋志》、《户口》可知这些改动反映了乾隆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说明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为主,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由此得到松弛,故选A;材料与文化控制和专制集权无关,排除BD;这一变化是重农抑商强化的表现,排除C。故选A。
14. 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 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 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 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 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可知,部分地区的巡抚要求废除海禁,准许商民出海贸易,说明清朝实行的海禁政策遭到质疑,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主要体现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有人要求废除海禁政策,没有体现东南沿海地区是否遭到西方侵扰的问题,C项错误;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但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D项错误。
15. 下表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时期
层级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 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B. 政区层级的调整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性
C.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D. 上层趋稳、下层剧变是古代地方行政改革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行政区划变化可以看出,县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变化,各个朝代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动,因此可以看出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A正确;调整降低了地方的自主性,排除B项;州是由高到低的阶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 总理衙门设立之时,奕訢提出,“各国使臣驻京后,往来接晤,及一切奏咨事件,无公所以为汇总之地,不足以示羁縻”;同时在官吏设置以及经费等方面格外裁减,以显示高低轻重差别。由此可见,总理衙门的设置
A. 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C. 便利了政府处理对外事务
D. 受到了夷夏观念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以示羁縻““在官吏设置以及经费等方面格外裁减,以显示高低轻重差别”可知,清朝设立总理衙门是羁縻之策,压缩经费以显示其地位不重要,这是受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不利于外交近代化,不利于政府处理对外事务,故D正确,AC错误;B是表面现象,排除。
17.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一带(下图)。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
A. 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 B. 文化差异是列强不愿意与国人相处
C. 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 D. 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
【答案】D
【解析】
【详解】租界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损害中国主权的表现,当时的上海官民对此不以为意,并暗自欣喜,体现了当时上海官民没有意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是现代视野缺乏的表现,故选D;西方没有地理风水的说法,A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A;列强在上海城北划定租界显然不是文化差异的原因,排除B;当时的中外冲突并没有得到隔离,排除C。故选D。
18.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B.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因此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向西方学习,在探索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转型,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 A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知识分子思想日趋激进,而且思想发展程度不能构成西学地位上升和中学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B;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半殖民地社会已经形成,并未加深,排除C;列强侵略和西学涌入不能解释中学地位下降,排除D。
19. 1902年,清政府官员铁良检阅安徽武备练军,"见其“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由上述现象可知
A. 社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变化 B. 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C. 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近代化 D. 科举制废除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见其“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1905年12月22日《大公报》报道,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见,1902年—1905年的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オ,这说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A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不是解放了所有知识分子的思想,B以偏概全;清政府军队里已有许多举人、廪贡、秀オ,当时科举制内容是儒家经典选拔人才,与军队近代化无关,C错误;据所学可知,1905年9月才废除科举制,而与材料“1902年,……多系举人、廪贡、秀オ之优秀分子”不符,D错误。
20.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
A. 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 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C. 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 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学堂选官制度将毕业考核成绩与官品相对应,而且官品显示着浓厚的风建色彩,由此证明当时的学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封建性,选项D正确;材料主旨在于说明当时的改革是将学堂和选官结合,并不能得出教育近代化的结论,排除
A;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而且当时清政府在学堂中教授的内容依然以儒学为主,排除B;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排除C。
21.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确立了共和政体
C. 实现了民族独立
D. 增强了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反对外来侵略者干涉中国的政治经济,增强民族独立意识;“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在面对外国侵略的形势下,进而增强了整个民族主权意识,所以他主要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因此D选项正确。A、B选项都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主旨;C选项错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标志着民族独立的实现。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 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基于这一认识,他进行的努力是
A. 寻求共产国际帮助 B. 发动护法运动
C.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 创立黄埔军校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之后,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共产党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C正确;A说法违背史实;据材料“……在吸取屡次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可知,护法运动就是其失败的教训之一,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孙中山认识到要使中国革命成功就必须唤起民众”可知,创办黄埔军校不是“唤起民众”,D错误。
23. 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 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B. 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
C. 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D. 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无产阶级必须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掌握的重要性,D正确;A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排除;中共二大就已经准确的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24. 1925年,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党的这一决议
A. 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B. 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
D. 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共四大关于工农的内容,旨在为推动国民大革命服务,故A符合题意;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以遵义会议召开为标志,B不符合题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C不符合题意;1925年,党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不是农民运动,D不符合题意。
25. 阅读上表中两部宪法的内容节编,可以看出,两国( )
1875 年法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
总统有权任命内阁;总统签署法案须经政府部长会签;部长 对立法部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