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KS5U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2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KS5U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guwutang 2025/5/15 文件大小:1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KS5U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guwuta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综合测试(一)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0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历史卷
《魏户律》禁止无子嗣之家收养其他家的孩子,禁止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 维护宗法制度 B.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树立法家思想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户律》禁止收养其他人家的孩子和入赘女家的规定,体现了其重视父系家长权力,维护血缘宗法制度的目的,A项正确;不能收养其他人家的孩子和入赘女家的规定不能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B项错误;这一项规定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无益,C项错误;材料中的禁令与树立法家思想的权威,实行以法治国不符,D项错误。
“七月癸卯,,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两年后,高帝逝世。即位后的惠帝下达诏书,“令郡、诸侯王立高庙”。这些做法意在
A. 打击豪强地主 B. 实行“推恩令” C. 强化政权认同 D. 推行“无而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汉前期,中央政府先后下令,让全国各地的诸侯王都在其封地内为太上皇和高祖皇帝立庙,其目的在于强化对中央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在诸侯王的封地内为皇帝们立庙,与打击豪强地主无关,A项错误;实行“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B项错误;为皇帝们立庙与推行“无为而治”不符,D项错误。
,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
A. 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 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
C. 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 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学者抛开汉儒的研究方法,强调经义,关注经义中的人性和修养等问题,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D项正确;唐代研究儒家经义,并未背离孔孟之道,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佛、道的传播与教义,B项错误;人性与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说明其为唯物思想,C项错误。
,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来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A.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的农民做雇农、“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或“佣之四方”,表明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A项错误;农民出卖劳动力、从事工商业,不能说明贫富分化的加剧,也不是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的表现,CD两项错误。
,1860年松江府的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年产土布3千多万匹。按照当时的生产情况估计,共需1亿8千多万个劳动日:以每家5口,,。据此可知,当时松江地区
A. 农家“耕”“织”分离 B.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松江地区生产出的大量土布,需要当地大量人口将大部分时间都在棉纺织业上,体现了当时松江地区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松江人用大半时间从事土布生产,不能说明当时当地农家的 “耕”“织”分离,不是“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结果,也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不符,ABD三项错误。
,全国各界联合会在答复苏俄对华宣言中宣称,“吾人更信中国人民除一部分极顽朽之官僚、武人、政客外,皆愿与俄国人携手”“从此旧式的政治家资本家之迷梦,无由实现,而公正有力之声浪弥漫世界,则各国人民群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之期不远也”。这反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主张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改变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
C. 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D. 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愿与俄国人携手”,抛弃资本家迷梦,与各国人民一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反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要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D项正确;全国各界联合会的宣言中没有明确要建立工人、农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四阶级革命联盟,即革命统一战线,A项错误;改变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和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错误。
,《申报》在《上海大炮声又响了矣》的时评中指出:“从卢案发生以来,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与彼周旋。岂知,我们退一寸,他们便进一尺,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据此可知,这一时评
A. 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 B.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认为日本侵华始于“卢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卢沟桥事变以后,“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一退再退,“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 这一时评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不满于对日妥协,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B项错误;1937年8月,抗日战争处于防御阶段而不是相持阶段,C项错误; 材料并未明确日本侵华始于“卢案”,D项错误。
《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
该漫画
A. 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B. 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C. 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 D. 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B项正确;1953年土改已经完成,揭露“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化建设的目标,C项错误;小农经济像“看鸭船”一样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的弊端,D项错误。
,凡是根据公民法得不到保护的所有权,可请求裁判官予以保护。依此取得事实所有权的人可享受所有权人的一切权利。这一规定
A. 削夺了贵族的特权 B. 赋予裁判官立法权
C.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 给予外邦人公民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马用公民法和裁判官裁决来保护私有财产和所有人的权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保护私有财产和所有权人的一切权利,与削夺“贵族的特权”不符,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赋予裁判官立法权,也没有给予外邦人公民权,BD 两项错误。
,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认为新大陆气候和环境不良特征使那里的生物退化和低劣:荷兰学者德波认为,克里奧尔人(美洲土生白人)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智力和体力均过早衰退。这些观点可能
A. 促使美洲大量向外移民 B.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C. 激化英法在北美的矛盾 D. 成为殖民统治的借口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国和荷兰学者认为美洲“生物退化和低劣”、美洲人“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智力和体力均过早衰退”,这一观点可能会被欧洲殖民者利用,成为其在美洲实行殖民统治的借口,D项正确;18世纪欧洲生物学家认为美洲人体质、精神早衰和低劣,不能促使美洲大量向外移民,不会激化英法在北美的矛盾,AC两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是在19世纪中期才提出的,B项错误。
,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
A. 工业革命完成 B. 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 贫富差距加大 D. 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后,英国国内大量生产、消费棉产品,销售,咖啡、茶、糖等副食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长等现象,可以用来说明19世纪中期英有所提高,B项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日用商品人均消费量的增多,不能用来说明工业革命的完成,也不能体现贫富差距加大,AC两项错误;19世纪中期,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并不处于“入超”地位,D项错误。
《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不但增加了难民的接纳数量,还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等“情况特殊”的人提供额外指标。这一做法反映出
A. 冷战形势加剧 B. 北约阵营进一步扩大 C. 东欧经济衰退 D. 马歇尔计划得到执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0年,美国修改难民法,增加难民的接纳数量,并提供政治避难的额外指标,反映出当时冷战形势的加剧,A项正确;美国修正难民法,增加难民接纳数量,不能说明1949年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阵营得到了“进一步扩大”,与当时东欧的经济状况无关,BC两项错误;美国增加难民的接纳数量,不能说明其援助欧洲经济恢复的马歇尔计划有了成效,D项错误。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每个时期都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外宋代治河机构扩大,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明代,朝廷设立治理黄河的常设机构,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清代河道总督本隶属工部,但可直接受命于朝廷;另外朝廷还增募河兵,常年驻守在险工段负责修防。清末,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河道总督被裁撤,由各省巡抚兼理河务,仅下游冀、鲁、豫三省设河防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才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黄河治理工作。因种种原因,民国时期治理黄河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维达《黄河一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1951年新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黃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从干流到支流,直到流域内的广大地区,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建立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了防汛队伍组织、水文情报预报、防汛通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依靠沿河党政军民。黄河职工的共同努力,战胜了黄河发生的历次洪水。从200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探索建立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体系,逐渐形成“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治黄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七十年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
——摘编自王渭泾《历览长河一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河治理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治理历史整久;历代高度重视;中央与地方共同治理;体系完备,专业化程度高;治河官吏职位高;军民结合;重点黄河治理下游;治理由统一走向分治,再走向统一。
(2)原因:党和政府重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立法为治理黄河提供根本保证;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治理体系完善;依靠群众、地方和军民力量;理念先进,运用先进现代化技术等。
(3)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经济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安全,推动黄河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等。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募河兵,常年驻守在险工段负责修防”,“(清末)由各省巡抚兼理河务,仅下游冀、鲁、豫三省设河防局”,“1933年,国民政府才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黄河治理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进程、现实政治、管理体系、官吏专业水平、治理重点、中央与地方合作历程等方面,概括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1951年新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黃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统筹规划、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利用”,“依靠沿河党政军民”“逐渐形成‘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治黄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导重视、立法推行、统筹规划、军民合作、理念和技术先进等方面,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二中“战胜了黄河发生的历次洪水”,“建立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体系”,“逐渐形成‘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治黄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生态安全、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和民族复兴等方面,说明黄河治理的现实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因为机体固然是由器官构成的,但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
——摘编自罗文东《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示例一论述:1618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自英等观念;17世纪末,类国通过资产阶革命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18世纪上半期,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综上所述:正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英国最先进入了工业文明成为近代较早端起的资本主义强国。
示例二:各地区的有机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论证: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如欧洲联盟成立后,欧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的重要力量:21世纪初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至球贸易体系进步发展。
综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地区间不断加强合作。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新加深。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 “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等信息,从中归纳出一个论题,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各地区的有机联系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将其确定下来;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对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重大历史事件(如工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等),各地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等展开论述,在论证过程中,争取做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论证充分。
“审计”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北宋初期,天下财计归三司,三司之下的一些机构执掌审计职权。这种财审合一的内部审计体制,难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实行改革,废除三司,将其财政职权划归户部,审计工作转归刑部之下的比部负责。审计对象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账籍。户部汇编的全国财政收支报告,除以正本上报皇帝外,还必须以副本报尚书省转比部审核。比部查账时注重查核账簿、收支凭证,以及结存实物的一致性。只有经过比部审核确认无误,才能予以核销;如有隐漏、重复、收支不实的情况,相关官吏将受到处罚;未经比部审核的,库务不能支给钱物。比部的审核还要受到御史的纠弹。
——摘编自方宝璋《试评宋代审计》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丰改制之后北宋审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审计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财审分离:审计范围扩大:审计程序严密:审计严格:审计受到监督。
(2)有助于完善财政制度:保证审计的质量、效果:加强中央集权:预防贪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后世有借鉴意文。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废除三司,将其财政职权划归户部,审计工作转归刑部之下的比部负责”,“审计对象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账籍”,“户部汇编的全国财政收支报告,除以正本上报皇帝外,还必须以副本报尚书省转比部审核……只有经过比部审核确认无误,才能予以核销…… 未经比部审核的,库务不能支给钱物”,“如有隐漏、重复、收支不实的情况,相关官吏将受到处罚”,“比部的审核还要受到御史的纠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职权划分、审计对象、审计程度、审计状态和御史监督等方面,概括元丰改制之后北宋审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财审合一的内部审计体制,难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只有经过比部审核确认无误,才能予以核销;如有隐漏、重复、收支不实的情况,相关官吏将受到处罚”,“ 未经比部审核的,库务不能支给钱物”“‘审计’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发展、审计职能、打击贪腐、加强集权、增加收入、影响后世等方面,简析北宋审计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19世纪末,列强积极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这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是难以负担的。沙皇俄会议,声称“这次会议可能成为即将来临的世纪的美好预兆”。在沙俄倡导下,1899年和1907年列强先后两次在荷兰海牙举行了和平会议。两次会议都没有就裁军问题作出任何实质性决议,仅仅在一个公约中表示“希望限制陆海军军力及军事预算”.此外,会议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陆战法规等三项公约,以及禁止从气球上投掷炸弹和爆炸物等三项宣言,还决定成立“常设仲裁法庭”,其中部分原则至今在国际上仍然有效。会后,帝国主义各国加紧扩军,力求在未来大战中一决雌雄。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沙俄倡导召开会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两次海牙和平会议。
【答案】(1)帝国主义矛盾加剧:军备克赛激烈:沙俄经济落后:试图缓和国内不满:限制竞争对手。
(2)会议没有达成和平目的:刺激列强加速扩军备战:对国际关系秩序的建设和国际法的发展都有创新性的贡献。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19世纪末,列强积极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这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是难以负担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列强矛盾、军备竞赛、沙俄经济落后和限制对手的需要等方面,说明沙俄倡导召开会议的背景。
(2)评价:根据材料中“两次会议都没有就裁军问题作出任何实质性决议”,“会后,帝国主义各国加紧扩军,力求在未来大战中一决雌雄”,“决定成立‘常设仲裁法庭’”,“其中部分原则至今在国际上仍然有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方法,从会议结果、实际作用、对国际关系和会议。
,早年在帕尔马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罗马的一所医院工作。他曾沿街访问工匠店铺,,并于1700年出版了《手工业者的疾病》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职业病的著作,被尊为工业卫生学的经典。在书中,拉马兹尼不仅搜集和整理古典作家有关职业病的零星记述,而且还根据亲身观察,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矿工、石匠、农民、士兵、外科医师、护士、化学师等52种职业者的疾病。他已注意到金属对人体的有害影响,最早系统地指出噪声可致耳聋等。他还提出了洗澡,勤换衣服、做体操、掩住口鼻等一系列个人防护措施。他引导医师游历城市的工匠区,劝诚同行,关注工匠的身体健康。他还积极倡导采取措施以保护工人健康,并最终促成关于工场安全和手工业者补偿法令的通过。拉马兹尼被后人尊为“工业卫生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