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31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1875892**** 2025/5/15 文件大小:1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白塔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
B. 神权与王权合一
C. 王权源于神权
D.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王用“占卜”的形式预测国家大事的吉凶,说明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高于王权,A错误。神权与王权并非合一,只是密切结合,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权的来源,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本题需依据材料找出王权与神权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2.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D.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兄、宗子属于宗法制度的特点,这说明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A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开始瓦解,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与冲击封建等级制度无关,C排除;家国体制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D排除。
《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王国维在此强调了当时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 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C. 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 D. 周王对异姓封国难以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各诸侯国通婚的实质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诸侯国通婚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中,有些诸侯是无血缘关系的功臣或先代贵族,而不是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国能实行有效的统治,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等,从联姻与政治统治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根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而不是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且商周时期属于青铜时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是强调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排除D项。
: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材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商朝卜辞 B. 孟姜女传说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
根据“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可知,商朝卜辞未经修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后人修改过的属于间接史料,排除。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家国同构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西周是奴隶社会,是私有制社会,C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D错误。
,“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姓氏”原为贵族专有,战国之后普通民众也有了姓氏。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贵族地位下降是宗法制崩溃的结果。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宗法制
,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 是晋国确立霸业条件
B. 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
C. 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 是秦朝九卿制度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晋国实行六卿制,六卿制实行“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共主国政,容易专权,故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B项正确。六卿制的创建有利于巩固晋国霸业,而不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排除A。六卿制实际上是对分封制度的破坏,排除C。六卿制与秦朝的九卿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答案】A
【解析】
燕王“让位给燕相子之”,不符合宗法制的规定,遭到诸国反对,说明当时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不是对天子之位的争夺,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周王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本题材料中的“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说明诸国认为应当遵守宗法制。
“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
《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据此可知
A. 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 B. 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
C. 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 D. 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惧而不能违”等字眼意在强调即使在春秋时期分封制仍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即分封制仍仍能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不再是至髙无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有效”遏制,因为春秋时期分封制不能“有效”遏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字眼——“惧而不能违”。
《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 已使用提花技术
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织组,而幅狭于度”、“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是礼制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花技术,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主要用于贵族使用,故C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D错误。
“求年、受年、受黍”,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这反映了商代 ( )
A. 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
B. 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C. 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
D.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有很多针对农业的迷信说法和宗教活动,这说明为政者对农业比较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商代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反映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甲骨文记载的年代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商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与题干反映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符,故错误。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 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答案】B
【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农本商末观念发生变化,排除A;由材料可知,妇女纺织除了供给一家人使用之外,还可以拿出去卖,这也说明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所以答案选B,排除C;由材料并不能得出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所以排除D。
,在浙江金华发现了西周古墓群4号坑。其中出土器物中有铜环、陶器、玉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原始三脚瓷鼎。下列判断较为合理的是
A. 反映西周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墓葬主人应为手工业工匠
C. 反映了西周时期私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D. 此三脚瓷鼎应该是一种釉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在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的发展历程,陶是陶,瓷是瓷,陶瓷是陶瓷,而根据中国古代的陶瓷业的发展历程,在西周时期,所谓的三脚瓷鼎其实只可能是一种釉陶。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原始三脚瓷鼎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 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答案】C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答案选C。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错误。
,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当时
A. 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B. 国家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舟节”、“车节” 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由“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可知是长途贩运,故可知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专卖的信息,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B。材料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没有涉及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排除D。
,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老子重视天人关系”在结合所学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而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学社会,故A选项符合题意。孰优孰劣不能判断,B选项排除。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C选项排除。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选项排除。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来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护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 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 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为了在争霸战争获胜,扩展君主权力,法家思想迎合了战争需要,故A项正确;董仲舒时代是汉代,B错误;材料不是对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C错误;大一统是汉代时期,D错误。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

最近更新

关于爸爸作文合集8篇 9页

关于孝敬父母的作文4篇 4页

关于低碳环保的倡议书13篇 15页

公司年会聚餐通知(通用14篇) 14页

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作文(精选25篇) 26页

会计求职自我介绍2篇(推荐) 2页

人生之路,寻梦之旅励志文章(通用22篇) 18页

书法社团活动总结范文(精选7篇) 8页

中班春天科学教案(通用14篇) 27页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15篇(优秀) 17页

临床护士巡视的重要性专家讲座 23页

【精选】同桌作文600字合集5篇 5页

【精品】初中幸福的作文600字3篇 4页

【精华】初中暑假作文集合9篇 8页

【热门】促销活动方案范文汇总8篇 23页

【推荐】初夏作文300字5篇 4页

【实用】节约作文300字合集8篇 6页

《足球大侠》的初中读后感(精选6篇) 5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9篇.. 25页

2025六一儿童节活动教案(通用5篇) 10页

技能鉴定生活服务类-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真.. 29页

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场应试须知市公开课金奖市赛.. 9页

心肺复苏宣传 23页

牡丹蔗糖转运蛋白基因PsSUT1、PsSUT4启动子及.. 8页

对流扩散方程的多参数反演问题 9页

手工柠檬茶创业计划书 6页

懒人美食创业计划书 9页

学校管理过程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19页

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 18页

细胞的代谢必复习 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