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白塔中学高二下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 神权高于王权
B. 神权与王权合一
C. 王权源于神权
D.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商王用“占卜”的形式预测国家大事的吉凶,说明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正确。材料未体现神权高于王权,A错误。神权与王权并非合一,只是密切结合,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权的来源,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本题需依据材料找出王权与神权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错误选项。
2.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材料表明
A. 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 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 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D. 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兄、宗子属于宗法制度的特点,这说明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B.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A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就已经开始瓦解,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与冲击封建等级制度无关,C排除;家国体制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D排除。
《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王国维在此强调了当时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秩序 B.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C. 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 D. 周王对异姓封国难以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各诸侯国通婚的实质是通过血缘关系来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诸侯国通婚的信息,而没有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中,有些诸侯是无血缘关系的功臣或先代贵族,而不是天子与诸侯皆是兄弟甥舅关系,故C项错误。西周时,周王对诸侯国能实行有效的统治,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等,从联姻与政治统治的角度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
B.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B
【解析】
根据“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而不是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且商周时期属于青铜时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而是强调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排除D项。
:一是直接史料(亦称原始材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商朝卜辞 B. 孟姜女传说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
根据“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可知,商朝卜辞未经修改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项都是后人修改过的属于间接史料,排除。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A. 中央集权 B. 家国同构 C. 天下为公 D. 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度,通过封建诸侯,西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宝塔式”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宗法制,奴隶主贵族根据与周天子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统治集团形成“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反映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具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西周时期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A错误;西周是奴隶社会,是私有制社会,C错误;官僚政治出现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D错误。
,“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姓氏”原为贵族专有,战国之后普通民众也有了姓氏。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贵族地位下降是宗法制崩溃的结果。故本题选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宗法制
,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A. 是晋国确立霸业条件
B. 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
C. 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 是秦朝九卿制度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晋国实行六卿制,六卿制实行“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共主国政,容易专权,故为晋国分裂埋下的隐患,B项正确。六卿制的创建有利于巩固晋国霸业,而不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排除A。六卿制实际上是对分封制度的破坏,排除C。六卿制与秦朝的九卿制度没有任何关系,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
A. 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
B. 天子之位争夺激烈
C. 周王强化“共主”地位
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
【答案】A
【解析】
燕王“让位给燕相子之”,不符合宗法制的规定,遭到诸国反对,说明当时宗法秩序仍受到重视。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不是对天子之位的争夺,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周王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点睛: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本题材料中的“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说明诸国认为应当遵守宗法制。
“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等。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C.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他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为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明确了尊卑等级,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秩序,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宗法制度先于儒家思想产生,排除。C项,宗法制度后来遭到破坏,故排除。D项,宗法制度是社会等级形成的根源,而非表现,排除。
《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据此可知
A. 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 B. 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
C. 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 D. 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惧而不能违”等字眼意在强调即使在春秋时期分封制仍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即分封制仍仍能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春秋时期天子的权威不再是至髙无上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有效”遏制,因为春秋时期分封制不能“有效”遏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字眼——“惧而不能违”。
《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吴子使更之。其妻曰:‘诺。’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A. 已使用提花技术
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织组,而幅狭于度”、“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有严格的尺寸标准,是礼制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花技术,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纺织品主要用于贵族使用,故C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官营手工业的问题,故D错误。
“求年、受年、受黍”,有记载占卜晴雨的“两足年,雨不足辰”,有记载举行宗教仪式的“登雨,登麦”。这反映了商代 ( )
A. 为政者对农业的关注
B. 封建迷信色彩浓厚
C. 井田制下奴隶的艰辛
D. 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商代有很多针对农业的迷信说法和宗教活动,这说明为政者对农业比较重视,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商代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反映封建迷信色彩浓厚,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甲骨文记载的年代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商朝政治统治的特点,与题干反映迷信说法、宗教活动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不符,故错误。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 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答案】B
【解析】
材料并没有体现农本商末观念发生变化,排除A;由材料可知,妇女纺织除了供给一家人使用之外,还可以拿出去卖,这也说明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所以答案选B,排除C;由材料并不能得出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所以排除D。
,在浙江金华发现了西周古墓群4号坑。其中出土器物中有铜环、陶器、玉器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原始三脚瓷鼎。下列判断较为合理的是
A. 反映西周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 墓葬主人应为手工业工匠
C. 反映了西周时期私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D. 此三脚瓷鼎应该是一种釉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在于考查中国古代的陶瓷业的发展历程,陶是陶,瓷是瓷,陶瓷是陶瓷,而根据中国古代的陶瓷业的发展历程,在西周时期,所谓的三脚瓷鼎其实只可能是一种釉陶。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原始三脚瓷鼎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而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
A. 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B. 神农氏为农耕经济的发明者
C. 人口增长是农耕经济出现的重要原因
D. 真实地反映了远古生活状况
【答案】C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古代,人民都吃野兽和鸟类的肉,到了神农的时候,人民太多了,禽兽不够吃,于是神农根据自然时令,土地的肥沃程度,制作耒耜(农具),教人民劳作,教化他们,使人民适应(农业生活)。反映了人口增长导致通过狩猎方式获得的食物供给不足,从而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出现,故答案选C。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白虎通义》是后人的著作,D项“真实”说法错误。
,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当时
A. 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B. 国家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C.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舟节”、“车节” 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由“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可知是长途贩运,故可知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专卖的信息,而是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排除B。材料强调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没有涉及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排除D。
,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老子重视天人关系”在结合所学孔子主张积极入世而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理学社会,故A选项符合题意。孰优孰劣不能判断,B选项排除。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C选项排除。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选项排除。
:“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来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护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
A. 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 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为了在争霸战争获胜,扩展君主权力,法家思想迎合了战争需要,故A项正确;董仲舒时代是汉代,B错误;材料不是对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C错误;大一统是汉代时期,D错误。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