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KS5U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94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KS5U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liaoyumen 2025/5/15 文件大小:1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KS5U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KS5U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liaoyum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解析】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在手机或电脑上点击所选答案。
,将答案写在空白纸上,每道题标好题号,各题之间要留一定的间距。答完题后一问一拍照一上传。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 在宗法制下,国人一方面对活着的长辈绝对的顺从、孝敬;另一方面对死去的先祖隆重祭祀,以祈求他们的保佑。这说明宗法制
A. 致使国人注重血缘关系 B. 推动孝亲思想深入人心
C. 导致男权意识经久不衰 D. 造就了浓厚的家庭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在宗法制影响下,形成了国人对长辈及先辈保持尊重、,B项正确。由于人们重视血缘关系,所以出现了宗法制,A颠倒因果,排除;题干关注的是长辈、先祖,并未涉及男权,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对孝亲思想的影响,与家庭意识无关,排除D。
2.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人口分封给亲属、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封他们为诸侯,以拱卫周王室,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答案为B;禅让制发生在原始社会,不是西周时期,A错误;郡县制是从东周的春秋时期出现,B错误不符题意,排除。行省制度是元朝对地方管理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D错误。
3.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完善集权统治
D. 东方六国仍受西周分封体制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与秦国墓葬独尊君王不同,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表明东方六国仍受西周分封体制影响,D项正确;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是瓦解分封制等旧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因,A项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的是贵族特权和分权体制,并非君主集权,B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
4. 《史记》载,韩国制订“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大兴水利),嬴政采纳郑国的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作《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主张,网罗天下英才。郑国渠修成后关中变成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后统一六国。这说明
A. 秦王善于纳谏重用儒学人才 B. 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
C. 秦国崛起开始于修建郑国渠 D. 招贤纳士助推秦国完成了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嬴政因为“疲秦计划”而驱逐非秦国人,李斯写成《谏逐客书》劝说,李斯的建议被嬴政采纳,招贤纳士为秦国所用,不仅完成郑国渠的修建,也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李斯是法家代表,秦国各派别人才都有,A项错误。国家兴衰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结果,B项说法太绝对。秦国崛起开始于商鞅变法,C错误。
5. 春秋时期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 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
B. 由“天下共主”到“皇权至上”
C. 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
D.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各国货币形制各异,秦朝以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秦朝货币统一的现象,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没有突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本质上反映了由诸侯割据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故选A。
6.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 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力转移和兼并战争的发展,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以军事等才能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推动官僚政治的建立,故A项正确。兼并战争的发生并不是民众的期盼,排除B;权力的高度集中在秦朝才得以实现,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的变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
7. 唐代皇帝对要官子弟任职多有限制,尤其是很多诏令都对宰相子弟进行严格限制,如素官回避和翰林学士的任职限制,主要是针对宰相子弟选士,回避中也将宰相子弟列为主要限制对象,唐朝的这一做法
A. 否定了宰相参与中枢 B. 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旨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D. 提高了庶族官员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限制宰相等高官子弟任职的素官、回避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这一做法旨在维护君主权威,防范相权过重,C选项符合题意;限制宰相等权臣子弟当官的做法,不是对宰相参与中枢的否定,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庶族官员地位的提高,ABD三选项错误。
8. “时间”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重要信息。如表所列信息与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正确,故选A;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排除B;元朝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排除C;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
9. 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君主权力的强化
C. 边患的日益严重 D. 军权的分化制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都督府负责某一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通过把军队的统领权和调遣权分离,并且必须有皇帝命令才能调兵的方式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掌控,体现了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加强,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以胡维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制度,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加强对军权的掌控,反映了君权的强化,没有体现边患的日益严重,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通过都督府和兵部之间的相互制约来加强皇权的现象,“军权的分化制衡”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
10. 康熙皇帝曾发出感慨:“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勉一生,了无休息。”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皇权集中
B. 皇位世袭
C 皇帝独尊
D. 皇帝勤政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中“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信息可得出“朕即国家”的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高度集权,也就是皇权集中,故A项正确;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均是皇权集中的体现,故BC项排除;皇帝勤政是材料中现象的表述,与本质不合,故D项排除。
点晴:材料中阐释了皇帝一生操劳,不得休息的现象,试题要求分析其本质,结合皇帝的权利集中去分析即可。
11. 随着罗马国家日益强大和繁荣,社会奢靡之风开始蔓延。罗马法规定了对浪费财产者的处置方式:裁判官可以宣告浪费者为“禁治产”人(丧失对于自己财产的管理权限的人),宣告后,由保护人管理其财产。这表明罗马法的人法
A. 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 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C. 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不承认公民财产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列案例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优先保障公共利益,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显然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故A选项排除;材料中对浪费财产者的处置方式并不是维护贵族利益,故C选项排除;D项说法明显错误,罗马法是保护公民财产的,故排除
12.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当是
A. 君主体制 B. 联邦体制
C. 共和制度 D. 立宪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报纸的通告体现了十三个州的联合,结合材料时间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使得十三个州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美国没有君主政体,排除;共和制不是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排除C;选项D不符合美国政体,排除。
13.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工商皆本
C. 尊崇儒术
D. 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论述了知行关系,强调知行合一。根据所学可知,知行合一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之一。故答案为D项。A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家提出的认识论,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黄宗羲提出的观点,以反对重农抑商,排除;C项,尊崇儒术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观点,以适应大一统的需要,排除。
14.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 法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儒家学派 D. 墨家学派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法家学派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重农抑商,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材料中的这些主张应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A项。儒家学派主张仁、礼,道家学派主张清静无为、小国寡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15.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 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B. 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C. 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斯鸠强调“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的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不是赞美罗马共和制度的诸多优点,故A错误。材料“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 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 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 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 由的美德”由此可知,该篇文章强调“人人都是 国家的主人翁”,主旨是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 史渊源,故B正确。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只研究了罗马共和制度,没有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排除C。 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启蒙思想,排除D。
16.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
A. 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 仍然受宗教神学的束缚
C. 以圣神主义为文艺核心
D. 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 A错误。材料“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的说法体现了宗教神学的束缚,故选B。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是借助宗教形式表现人文主义,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用人性对抗神性,追求现世的美好生活,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等,但尚未形成系统条理的世界观,排除D。
17. 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都大量出现一种才子遇佳人的故事套路。多以才子偶遇佳人,私定终身遭遇阻碍,待才子科举及第,两人结为秦晋之好的大团圆结局。该现象集中反映了(  )
A. 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特权被打破
B. 世俗文化瓦解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社会价值取向逐渐改变
D. 民众同情才子佳人的悲惨遭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并推动文化的世俗化,唐传奇、宋话本、明清小说中的世俗情节均反映了文学世俗化倾向以满足市民阶层的精神需要,故C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阶层壮大的结果,与统治阶级教育垄断的打破无关,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世俗文学的出现使封建等级观念瓦解,排除。D项,题干并非强调民众心理倾向,排除。
18. 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突破六朝门阀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雕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这说明了
A. 唐代诗歌形式渐趋成熟 B. 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
C. 唐代诗歌水平迅速提升 D. 经济决定诗歌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使得唐朝庶族地主有更多的机会登上政治舞台,导致了唐朝的文学突破六朝的陋习,充实、丰富了诗歌的社会意义,可见唐朝时期文学深受政治制度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的落足点是说唐朝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提升,没有涉及到诗歌形式的多样性和诗歌水平的提升,故A、C项错误; 材料介绍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对诗歌的作用而不是经济的变化对诗歌的影响,故D项错误。
19. “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C.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它促进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A错误。B中彻底说法绝对,排除;D属于智者运动影响,排除。
20. 2014年4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业博览会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的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展会中“”概念受到关注,人们认为,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反映了
A.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B. 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C. 第三次工业革命完成 D. 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绿色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这说明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而材料强调工业发展的日新月异;B选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工业发展日新月异,看不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而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在扩散和传播,尚未完成。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1. 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思想。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
A. 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B. 继承传统并且大力发扬儒学
C. 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 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可知,陈独秀、胡适等人否定的是传统儒学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内容,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儒学。这反映新文化运动在批判传统的同时也不否定传统,故C正确;两人的观点是相似的,故A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出大力发扬儒学,故B错误;康有为打着孔子旗号进行托古改制,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