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KS5U发布》2021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学案之政治史(人教版)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KS5U发布》2021年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学案之政治史(人教版)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复习】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清单串记】
【名师点拨】
“二府三司制”
【认知深化】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典例.(2020山东卷·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
考点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清单串记】
【名师点拨】
1.“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认知深化】汉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点
(1)措施
①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设立通判监督知州等。
②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③加强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⑤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汉武帝的“推恩令”。
(2)特点
①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自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典例.(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在中央集权下拥有适度权力,故A项正确;题干中“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说明地方有一定实权,并不是缺乏实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推知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而不是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行省制处理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非君主决策问题,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故D项错误。
考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
【清单串记】
【名师点拨】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认知深化】全面认识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典例.(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唐朝皇亲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课时检测】
,贾谊重申周礼的重要性,对文帝提出“定礼制”,即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饰、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礼制来标示人们的等级身份。这一主张( )
【答案】C
【解析】贾谊提出“定礼制”是对同姓王的等级进行彰示,意在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材料中“定礼制”仅针对同姓王而言,不是普遍实施,因而贾谊的主张并不是重建西周的礼乐制,排除A;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排除B;汉初政局动荡的根源在于王国的存在,不在于材料中“定礼制”内容,贾谊提出“定礼制”是通过礼制来约束同姓王,排除D。
西汉初年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
刘邦晚年
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长沙王吴芮
它反映了汉高祖晚期 ( )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晚年地方所封多为同姓诸侯王,随着同姓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威胁到皇权统治,容易产生地方割据势力,故A错误,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皇权加强无关,故B错误;C中消除边疆威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 )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及汉初诸侯国的官员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外其余自行任命,税收不需要上缴中央,再结合所学郡国并行制带来的王国问题,可知答案D;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封建社会的分封与宗法分封制有很大区别,排除A;西汉初年国家是大一统的,诸侯国是王朝的支持力量,排除B;题干中“汉初诸侯王国之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之傅、相”可知,诸侯国还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中央,排除C。
,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时间阶段
数量
(位)
出身
所在
结果
唐玄宗
(44年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
唐肃宗—
唐懿宗
(100余
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
唐僖宗—
唐哀帝
(34年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答案】B
【解析】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答案B;唐玄宗时期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代天子巡边只是宰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
,而2013年考古发现了上官婉儿的墓志,其墓志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 )
“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在《古史新证》中提到的二重证据法)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关系紧密,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史书与考古之间存在矛盾,考古发现否定了史书的记载。材料主旨不是“事物的演化和联系”,故A错误;史书是“纸上之材料”,考古发现是“地下之新材料”,题干表述正解释了二重证据法,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假设,也没有求证,故C错误;材料虽表明史书不可尽信,但更强调了考古发现的可信度,梁启超的表述不全面,故D错误。
6.(2020·太原模拟)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 )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太宗选拔将领的标准是“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到宋真宗时期,则进一步演化为“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这充分说明在宋朝时期,统治者制衡兵权管控过度,故选C;根据宋真宗时期“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说明其以理学控制武将的目的在于严格控制其军权
,而不是治军突出理学思想,排除A;题干主要反映宋朝统治者控制军权,而不是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建立之初,已经结束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
《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
8.(2019·天津模拟)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到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墓志署名由魏晋南北朝时的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转变为唐代只写官衔,这说明门阀士族势力的逐渐衰落,即特权垄断的削弱,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墓志署名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宗法意识的淡薄,排除A;考试入仕从隋朝开始而不是唐代,排除B;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与材料无关,排除C。
,“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已而又以他官参议,而称号不一,出于临时,最后乃有‘同品’‘平章’之名,然其为职业则一也”。传统宰相职务慢慢变成虚衔,真正宰相成为临时性职务。这一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