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9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Word版含解析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9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练案[49]
必修三 第十四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与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及文学艺术
第49讲 古代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一、选择题
1.(2021·江苏无锡期末)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始,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C )
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国力衰弱,导致汉赋的风格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盛行汉赋的不同风格,文学艺术的盛行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与皇帝喜好无绝对联系,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士人颂扬国运导致汉赋风格不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和东汉的汉赋风格不符,不能体现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排除D项。故选C项。
2.有学者指出:“两汉时期文人有良心而没有文学,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杜甫便是代表,他的伟大也在这里。”这表明杜甫的作品,具有( B )
A.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
B.关注民生哀乐的现实主义特质
C.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
D.抨击时弊和避乱弃世的精气神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盛唐时期可说是文学与良心兼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盛唐时期,“良心”主要是指关心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情怀,故本题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六朝时期则有文学而没有良心”,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学精华素养不正确,故排除A项;C项的文学家的慧眼诗心与宏见卓识,不能体现材料主旨信息,故排除;“避乱弃世”的表达不合适,故排除D项。
3.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如歌舞125首,球类72首,武艺106首,出游踏青47首,秋千91首,龙舟66首等,并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 B )
A.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B.文化生活世俗化发展趋势
C.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性 D.士人热衷于竞技活动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唐诗宋词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生活的世俗化,B项正确;材料未说明是城市生活,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C项排除;材料中的女子不属于士人,D项排除。故选B项。
4.(2021·湖北宜昌月考)《诗经》中《周颂·噫嘻》描写了周王亲耕的仪式,《小雅·鹿鸣》记述了周王宴请群臣的礼仪,《大雅·棫朴》记载了文王征伐前的祭天之事和宗庙之祭。这反映出《诗经》( A )
A.是研究周文化的重要史料
B.证实周朝王权与神权结合
C.凸显了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D.揭示了劳动者的日常生活
[解析] 《诗经》记载了周王亲耕的仪式、宴请群臣的礼仪等,是研究周文化的重要史料,故选A项;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诗经》是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5.(2020·广东高三月考)盛唐的边塞诗有丰富的意象,较为常见的有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
A.豪迈昂扬的社会风尚
B.藩镇割据的负面影响
C.中外文化交流较频繁
D.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解析] “大漠、霜雪、天山、玉门关、阴山、黄河、金鼓、旌旗、烽火、长云、羌笛、琵琶、雁飞鹰扬、马鸣风萧”等词,展现了盛唐时期豪迈的风气,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与藩镇割据有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都是国内的情景,与外国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文化政策的风格,排除D项。
6.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C )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解析] “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说明出自民间的诗人可以取得功名,体现出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和D项只是材料体现出的部分信息,排除。
7.(2020·江苏苏州月考)传统京剧《汉明妃》和元杂剧《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在黑龙江附近的番汉交界处,她选择以死来保持自己坚贞不屈的人格,
完成对国之大义的秉持与坚守,多少人因她的舍生取义而潸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
A.更好地适应市民阶层需求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满足统治阶级宴乐需要
D.实现社会教化功能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戏剧中将王昭君塑造为坚贞不渝、坚守国家大义及舍生取义的形象,说明传统戏剧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8.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D )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解析]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化随之流行,但享乐主义并没有成为潮流,故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市民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而不是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故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市民对娱乐和享受的追求,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故排除C项。根据“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体现了当时文艺商品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故选D项。
9.(2021·河北深州月考)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描绘了张胜与小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C )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D.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解析] 据材料“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反映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话本出现,C项正确;材料并未具体反映出宋代话本对社会的影响,无法表明其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A项错误;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的说法明显夸大,B项错误;话本是艺术创作,是对北宋城市生活的升华,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D项错误。
10.(2020·河南郑州模拟)北宋初期的柳永,其词作以描写都市生活著称,“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状元郎黄裳,其所写风雅之词“以清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这一现象表明( C )
A.坊市界限打破有利于词曲流行
B.高雅文人退出了词曲创作队伍
C.时代变迁影响文学作品的传播
D.宋代词曲因脱离群众走向衰落
[解析]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此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通俗文学作品需求强烈,导致风雅之词无人传唱,这体现了时代变迁对文学作品传播的影响,C项正确;A项不能解释材料中的传播差异,排除;B项表述绝对,材料并未体现;D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选C项。
11.(2021·四川巴中模拟)《西游记》里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水浒传》里宋江等人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红楼梦》里贾宝玉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爱情。明清小说里的这些内容( B )
A.反映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时代思潮
B.体现了明清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要求
[解析]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替天行道”“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爱情”,这些明清小说里的内容体现了反对纲常名教的思想,这是商品经济冲击下明清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体现,故B项正确;“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爱情”无法反映批判君主专制的时代思潮,故A项错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替天行道”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这不是对君主专制强化的适应,故D项错误。
12.(2021·湖北荆门期末)国学,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以先秦的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并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与之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历史学等,一整套中华独有并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其中从诗、词到散曲、小说这种文化逐渐下移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表明( B )
A.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解体
B.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
C.地方权力削弱和中央集权加强
D.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诗、词到散曲、小说的文化逐渐下移,反映的是文学作品的逐渐通俗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市民阶层扩大,对世俗文化的需求增长,B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文化的下移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文化的下移不是外来文化传入和儒家地位下降造成的,且该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为什么?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解析] (1)根据“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得出士大夫的推动;根据“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得出戏曲的平民化。
(2)根据“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得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根据“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得出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结合所学,可从珍惜和保护京剧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唐)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望海潮
作者:柳永(宋)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取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实行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史料解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示例二: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以上说明包括史料解释、唯物史观
)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可拟出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然后结合所学说明,唐诗反映了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实行严格的时空限制;宋词反映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最后得出结论: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