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是由【jimil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必考部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宏观览要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明示]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
一 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权承袭: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
(1)中央:设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 权力的分配制度——分封制
1.前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2.目的:维护周天子的有效统治。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核心: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6.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7.诸侯权力: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8.瓦解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逐渐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
(3)表现
①周王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等。
②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兼并、相互战争,“春秋无义战”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③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9.影响
(1)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使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三 权力的继承制度——宗法制
1.起源: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建立起大宗、小宗体系,形成宗族内的等级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
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5.实质:按血缘关系继承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问题探究1] 有人说: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政治权力“传子”取代“传贤”,促进了社会的不平等,是历史的倒退。你怎么看?
提示: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否,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夏朝取代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教材拾遗] 内、外服制度
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不同程度上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外服控制力极其有限。
[问题探究2] 分封制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应该否定吗?
提示:分封制从对后世的影响看,虽不利于国家统一,但在当时却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故历史地看,应该肯定。
[牛刀小试1] 请用一句话概括分封制。
参考:分封制是中国商代萌芽、西周盛行的,在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把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
[巧法妙记] “一二三四”巧记宗法制
(1)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室内部,周幽王废嫡长子的储君地位而改立庶子,促使西周灭亡;东周王室的继承之争,造成王室威严扫地,天子地位下降;各国兼并激烈。二是诸侯民崛起。
(2)人才的流动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图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尚贤思想流行,传统的世卿世禄制被打破,出现许多布衣卿相,如管仲、苏秦、吕不韦等。各国盛行养士之风,用人唯才,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
(3)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有计划地打压奴隶主贵族(如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以定额的俸禄代替土地分封,在客观上起到了瓦解宗法制的作用。
四 权力的认同制度——礼乐制度
[牛刀小试2] 请用一句话概括宗法制。
参考: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根据父亲血缘关系,划分嫡庶、区别亲疏以分配政治权力,规定等级秩序,维护世袭特权的制度。
[问题探究3]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只存在于夏、商、周三朝,对吗?
提示:不对。王位世袭制存在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分封制不仅存在于周朝,在西汉、西晋、明朝都实行过。宗法关系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甚至影响至今。
[思维导图] 西周统治与三大政治制度的关系
[牛刀小试3] 请构建本讲内容思维导图。
参考:
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
史料精研 微解重难
微解1 分封制的特点
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二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①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②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中国历史·先秦卷》
[史料解读] 史料一的西周分封形势图涉及分封的对象,主要封国名称及分布。史料二主要涉及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以及诸侯之间的关系。
[精研探究] 上述史料反映出分封制有何特点?
试答:
提示:根据史料一图中诸侯的身份,可以总结出分封对象多元化及以王族为主的特点;根据图中诸侯国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占据战略要地。史料二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分为两层:①反映了王室与诸侯间纵向联系加强;②反映诸侯国间横向联系加强。
归纳总结 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但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层层分封,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以土地为纽带,义务和权力相联系,诸侯独立性强。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微解2 宗法制的特点
一 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吕氏春秋》
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及解读
[史料解读] 史料一记述了微子和纣王因嫡庶之分而纣王继位的史实。史料二从权力继承、大小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宗法制。
[精研探究] 由上述史料可看出宗法制有何特点?
试答:
提示:由史料一可知年幼的商纣王因为嫡长子的身份得以继位。史料二中由
“天子、诸侯、大夫、士”之位均由嫡长子继承可看出,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由诸侯、大夫既是小宗,又是大宗可知,②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由嫡长子、别子、“天子、诸侯、大夫、士”可知,③大小宗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④由③可见“家”“国”一体。
归纳总结 宗法制的特点
(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3)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家国一体。
要点突破 深化拓展
要点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如西汉、西晋、明朝实行的分封。
(2)中国的姓氏中,很多源于西周封国。如:陈、许、鲁、宋等。
(3)中国一些省的简称或别名源于诸侯国名称。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河北又称燕赵大地。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1)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上的嫡长子继承原则,“家国同治”的治国理念。
(2)社会习俗:家谱的修订、宗祠家庙的建立、祖先崇拜、祭祖、扫墓等。
(3)思想观念:讲“忠”“孝”,重家庭伦理、家庭和谐。
[例1] (2019·甘肃兰州一中高二期末)《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错误。
要点二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事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体现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集权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具有很大独立性
具有延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承,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深远
续表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力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例2] (2020·河北衡水摸底)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最显著的特征是( )
A.通过构建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巩固统治
C.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结合强化王权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周代通过制定宗法制与分封制,将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结合起来,进而强化王权,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规范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两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且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意思,排除。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9·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说明西周王位更替时间相比商朝较长,这是因为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方式产生变化,故选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而不是“兄终弟及”,排除A项;王位世袭与君主寿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子相传都是体现血缘,且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