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2020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达标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1,359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0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达标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zhimenshu 2025/5/15 文件大小:1.3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0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达标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0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达标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秋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达标检测: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模块检测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小成语大文化。成语“游刃有余”“舍生取义”“守株待兔”与我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有关,即(  )
A.道家、墨家、儒家 B.墨家、儒家、法家
C.道家、墨家、法家 D.道家、儒家、法家
解析: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材料中“取义”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故A项错误;“游刃有余”语出《庄子·养生主》,是道家而非墨家,故B项错误;材料中“取义”是儒家而不是墨家,故C项错误;“守株待兔”与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下图空白处应填写为(  )
A.致良知 B.存天理,去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解析:“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和“心即理也”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在本体论方面的观点,反省内心是陆九渊心学在认识论方面的主张,故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的主张,程朱理学认为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故选D项;致良知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的主张,故排除
A项;“存天理,去人欲”和“三纲五常”是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方面的主张,而非其认识论方面的主张,故排除B、C两项。
答案:D
3.“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  )
A.“天人感应” B.“心学”
C.程朱理学 D.朴素辩证法
解析: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4.《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兼相爱,交相利
B.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C.存天理,灭人欲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观点,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观点,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故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故D项正确。
答案:D
5.西摩尼得斯的 《德行》 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
”诗中所表达的思想与下列人物的思想最为契合的是(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但丁
解析: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既要智慧也要道德,体现了题干主旨,故B项正确。
答案:B
6.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  )
A.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    
B.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
C.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
D.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扩大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
答案:A
7.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普罗泰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
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解析:普罗泰格拉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人性,但是忽视道德,故A项错误;B项是莎士比亚的观点,排除;C项是卢梭的观点,排除;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代表人物,强调理性、强调人的自由,故D项正确。
答案:D
8.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取代雕版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解析:根据题目中“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故C项正确。
答案:C
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解析: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不同是表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变化还能体现唐朝的社会状况,故B项错误;北魏与唐的不同艺术风格分别反映了两朝动乱和稳定统一的社会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中除了反映唐朝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北魏的社会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C
10.南宋诗人李清照《乌江》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反映了(  )
A.宋词豪放派特点 B.宋朝社会动荡局面
C.作者的爱国情怀 D.两宋民族矛盾尖锐
解析:李清照属于婉约派,故A项错误;南宋是靖康之耻后偏居江南建立的与金、西夏、吐蕃、大理并存的政权,李清照经历了两宋交替时期,感受了金军入主中原,搬离故土的颠沛流离之苦,《乌江》反映了作者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爱国情怀,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故D项错误。
答案:C
11.“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使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上述材料反映出(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解析:“百戏之祖”是昆曲,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京剧是如何形成的,而没有反映京剧的地位。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C、D两项的叙述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B
12.一部网络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
”由此可知(  )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的时代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解析:牛顿生活于17世纪,当时还没有电灯,电灯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的,因此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3.“能量的释放和被吸收,是以特定的不连续的单位或束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量并非像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是在平衡而连续不断地释放的。”这一理论的提出(  )
A.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D.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看出题干中的理论是量子论。量子论引导人们深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探索微观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故D项正确。
答案:D
14.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一位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也曾经出现过与之相似的“蒸汽机+”的现象:蒸汽机运用于陆路交通,产生了火车,运用于水路交通,产生了轮船。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学者认为蒸汽机和互联网最重要的共性在于(  )
A.工具性 B.创新性
C.实践性 D.时效性
解析:李克强总理的“互联网+”指的是用互联网来发展经济,把互联网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和蒸汽机的作用有些相似,都具有工具性,故A项正确。
答案:A
15.有人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评论:“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他评价的是(  )
A.经典物理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于1859年,不仅对生物学产生影响,更是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B项正确。
答案:B
16.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
时间
言论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启蒙与救亡并重 D.推动中国近代化
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郑观应、梁启超等代表的维新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与章太炎等革命派提倡的民主共和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的民主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
17.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表述最恰当的是(  )
A.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解析: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都追求政治民主,且都未取得根本性的成功,可谓“同工”“同归”,但他们采取的方式和政治主张不同,可谓“异曲”“殊途”。
答案:C
18.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  )
A.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及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没有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封建正统思想,动摇了其统治地位。从这个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
答案:C
19.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特辟《国内劳动状况》专栏,先后报道了北京男女佣工、河南修武煤矿、唐山煤厂、山东东平县佃户等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该报道表明(  )
A.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传入中国
B.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C.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民众生活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动
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前夕《每周评论》专门报道关注了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未提到要暴力革命的相关问题,因此不能表明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到了《每周评论》的一个专栏报道中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并不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占据思想界主流,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五四运动前夕刊物报道了劳动者生活状况,但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开始关注,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前夕新闻报道关注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说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宣传民主科学转向关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故D项正确。
答案:D
20.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解析:邓小平强调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实现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
答案:A
2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局势时,得知一中国消息,感慨地说“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消息可能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C.导弹发射成功
D.籼型杂交水稻研发成功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赫鲁晓夫下台”,时间是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
答案:A
22.下列关于文艺界“二为”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内容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C.是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D.取代了“双百”方针
解析:“二为”方向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来的,内容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和“双百”方针一起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