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0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 】是由【liaoyum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秋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练评测: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此,他对中央机构做出的重大调整是( )
A.设立内阁 B.废除宰相制度
C.实行行省制度 D.设立中书门下
2.下图所列内容是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 )
1.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2.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3.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4.受制于司礼监太监,矛盾深刻
A.唐朝尚书省 B.元朝中书省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当地“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材料反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
A.明朝国威的树立
B.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C.明朝航海技术的发展
D.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政治交往
4.“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帝是( )
A.努尔哈赤 B.皇太极
C.朱元璋 D.李自成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1.“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了南书房 B.设枢密院
C.设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
2.《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3.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
4.明初,政府在西北边境一些地方设茶马司,以茶叶换藏马;在东北边境设互市市场,以布匹、粮食换蒙古族毛皮、牛马、木材。明末,女真族兴起,明政府在开原、抚顺设互市市场,交换女真族人参、马匹、东珠、貂皮。这表明明朝( )
A.北方贸易比南方发达
B.对外贸易比对内贸易发达
C.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
D.边境放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清初,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
A.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采用明朝统治措施
D.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
6.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学科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1.(素养——家国情怀)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君权神授 皇权至上 B.推崇理学 剪除异端
C.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 D.先富后教 开明统治
2.(素养——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刺史”即是刺举不法之人。(汉)武帝时称部刺史,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州),每部(州)包括若干个郡。每年秋八月,刺史分部周行督察,年终返京奏报,其没有常设的办事机构,走到哪里便临时设“治所”或“所止理事处”,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其具体职责从一开始就有明文规定,即“六条问事”。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行为一经查出有违法之处,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光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刺史受中央御史中丞直接管辖,地位并不高,属下大夫,待遇也不丰厚,每年秩六百石,但刺史所监察的对象却远远高出自身的地位,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官吏(地位相当于郡守,即地方最高职位)。
——摘编自窦重山《浅论刺史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时部刺史的特点及其工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部刺史的主要目的及其意义。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答案:B
解析:设立内阁的是明成祖朱棣,不是朱元璋,A项错误。C项出现在元朝,不是明朝。D项是唐代出现的机构。所以,排除A、C、D三项。材料内容明显说明朱元璋认为宰相是皇帝独揽朝政的阻碍,要求废除宰相制度,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均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A、B两项错误;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之后,内阁权力增大,但始终不能正式统率六部,行使权力时受到司礼监太监节制,C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不符合“与皇权矛盾重重”的信息,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爪哇国”“中国青花瓷”“用铜钱买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05~l433年郑和共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
4.答案:A
解析:材料中“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较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则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从材料看并没有提及利润丰厚,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丰厚的利润,更多的是为了宣扬国威、传播友谊。故本题答案为A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意义。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加强了对东北边疆的政权建设,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初设立内阁的背景。清代康熙帝设立南书房,故A项错误;宋代设枢密院,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C项错误;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阁的职责。依据“参预机务”“备顾问而已”可知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参与政务,充当顾问,故C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东厂是特务情报机关,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强化,故B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的民族关系。明朝在边境地区设立的互市市场,主要是与少数民族交换物品,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贸易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贸易,并没有比较南北方贸易的信息,故A项错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仍属于国内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故B项错误;明朝政府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放弃该政策,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清初政府将明太祖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直接目的是杜绝宦官干预朝政,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B项,排除A项;采用明朝的统治措施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也是手段,排除D项。
6.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