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第7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hezhihe】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第7单元 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21课 战后的经济改革与挫折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解 读
。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识记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认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的解体;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目的
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推动苏联经济的发展。
2.措施
内容
结果
农业
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推广玉米种植;
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①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扩大了开垦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
②大规模垦荒,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管理经营不善,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
工业
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把许多企业交给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管辖
①对工业的发展有所促进;
②后来,由于产生新的矛盾,又把权力陆续收归中央
(1)积极性: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急躁冒进,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工业方面
①恢复部门的集中管理体制,同时兼顾地方,把部分企业下放地方管理。
②坚持集中的经济计划,同时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
③实行利润提成,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农业方面
①鼓励发展家庭副业。
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③推行集约化经营,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2.评价
(1)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2)局限性
①未能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
②改革缺乏宏观的整体性,措施也不配套。
③后期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再加上其与美国加紧争霸,导致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可能性: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②必要性:苏共全会认为,“国家已处在濒临危机的状态”,“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2)措施
①采用经济手段代替行政命令的管理办法。
②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自主经营。
③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
④在农村实行租赁制和家庭承包制。
(3)结果:各项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4)原因
①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再加上阻力重重。
②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局势失控。
2.苏联解体
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后,苏联迅速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史料一 苏共中央全会决定:
(一)认为发展谷物业,保证到1960年全国谷物总产量每年至少是100亿普特,这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
——赫鲁晓夫《关于增加畜产品生产的决议》
[解读] “发展谷物业”“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任务”是关键信息。
[思考] 史料一表明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特点?
【提示】 侧重于农业改革,尤其是重视发展谷物种植。
史料二 现在,进一步改进工业工作的问题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项任务提出来了。组织良好和高度发达的工业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威力的基础。我国整个经济的顺利发展,苏联人民福利的提高,苏联防御力量的进一步加强都取决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都取决于工业工作的成果。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
[解读] “工业”是史料二的核心词,注意第二、三句话的主旨。
[思考] 史料二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何特点?其目的有哪些?
【提示】 特点:强调工业改革的重要性。
目的:促进,增强国防力量。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1)目的方面:两者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在农业,后者重在工业。
(3)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4)失败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③外部因素:西方演变。
(2)启示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②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④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小结]
时 空 坐 标
答 题 术 语
,以农业为突破口进行改革,但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改革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改革,以工业改革为重点,一度使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改革使经济最终陷入停滞。
3.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后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1953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指出,农业部门“大批农业专家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由此可知,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试图( )
A.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扩大农业的自主权
C.以增产为主要目的 D.改变集体农庄道路
B [根据材料信息“大批农业专家和集体农庄工作人员把精力花在制作各种各样的报告、呈文和报表上面去了”可知,赫鲁晓夫反对政府对农业管得过严,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的体制,扩大农业的自主权,故选B项。]
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这里“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 )
A.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B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故“斯大林的守墓人”的主要含义是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符合“斯大林的守墓人”的含义,故排除。]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或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特别注重军事工业的发展,这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妨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选B项。]
4.在俄罗斯《晨报》公布的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民意调查结果中,勃列日涅夫成为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彻底改善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保持了大国的荣耀,所以勃列日涅夫受到人们的肯定,故选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D项错误。]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A
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D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的做法,故A项错误;进行军备竞赛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故B项错误;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是戈尔巴乔夫的做法,故C项错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都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材料二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
,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解析] 第(1)问应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一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第(2)问应围绕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分析。
[答案] (1)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2)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