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小结(推荐篇) 】是由【44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小结(推荐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小结(推荐篇)
篇1: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必要性
(1)国内战争爆发;(2)苏俄面临严峻的困难,经济军事力量薄弱。
2、内容和特点
(1)目的:为了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④强制劳动。
(3)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都是保证战争所需的,这些措施在保证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明显积极地作用。②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具有“共产主义”的性质。
3、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来看是正确的,而且确实起到了巩固新生政权的目的。(1)从原因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特殊条件下,是必要的、也是唯一可行的政策。(2)从成效看:它使苏维埃国家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恢复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新经济政策
1、必要性:①连续的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人们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内容和实质:
(1)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贸易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2)特点: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实质: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3、评价
历史功绩: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②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③新经济政策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不足:新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俄共和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又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后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扩展至15个。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但当时苏联经济落后,重工业基础薄弱。(2)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中,战争威胁依然存在。(3)与斯大林的认识有关。斯大林认为把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是苏联的迫切任务。
3、农业集体化运动
(1)原因: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工业发展使粮食供应出现困难。
(2)概况:1927年提出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0年代在苏共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出现农业集体化浪潮;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运动基本完成。
(3)影响: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它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与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从而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落后。
4、“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形成: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它具有如下特征。①经济方面: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在经济建设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新型工业化模式。②政治方面: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制。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专权,忽视民主法制,缺乏群众监督。
(2)“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它的优势在于国家可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①它保证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促进了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使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和军事强国。②它促进了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推动了二战后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同时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3)“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①经济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②政治方面: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社会缺乏民主法制,造成个人专权,形成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允许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展大规模的垦荒运动,扩大谷物生产,大规模终止玉米。
(2)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影响: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概况: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与美国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2、经济改革的内容:重点是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
(1)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价格、利润、资金、信贷等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2)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的限制。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苏联社会陷入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的边缘。
2、经济改革内容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经济体制,总目标是向市场经济转变。具体内容是: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用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指标,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③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拥有经营自主权。④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⑤推行家庭承包制。
3、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没有彻底改变;决策上的失误,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改革阻力大,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篇2:高中知识要点历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②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③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④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分散个体小手工业,技术水平低、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进攻。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
2、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以丝、茶为大宗。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二)洋务运动
1、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后期:①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和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②创建近代海军。③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虽然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但它迈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历史作用: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②它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它对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④洋务运动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⑤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新式海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⑥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开始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轻视工商业的传统的封建观念,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三)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外国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代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发展概况: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原因:(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了全球扩张,列强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2)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3)中国人民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4)受到事业救国热潮的影响。
(二)短暂的春天
发展概况:1912-19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发展的原因:(1)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工业结构极不合理。(2)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部分集中于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3)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三)曲折的发展
1、国民政府前十年:显著发展
1927-1936年民族工业显著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也有较大发展。
原因:(1)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35年实行“币值改革”和对外开展“改订新约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
2、抗战时期:日益萎缩
发展概况: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工业遭到空前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华民族企业整个吞并。在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原因:(1)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和野蛮的经济掠夺。(2)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3、解放战争时期:走向绝境
抗战后,民族工业走向绝境的原因主要有:(1)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美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2)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3)国民政府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