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医内科学痉证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内科学痉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二节 痉 证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1页
学习提要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2页
1.痉病定义是什么?范围有哪些?谁明确提出内伤致痉?
2.痉病证候特征有哪些?
3.痉病常见病因有哪些?病机关键是什么? 4.痉病与痫病、厥证怎样判别?
5.痉病辨证关键点有哪些?治疗标准是什么? 6.痉病分哪几个证型?症状特点、治则方药各是什么?
7.邪壅经络有哪几类常见变证?各用何方?
8.热甚致痉与温热致痉病机,治法有何差异?
9.痉病调摄需注意哪些内容?
10.中医治疗流脑、乙脑有何进展?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3页
概 念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4页
定义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一个病证,古亦称为“xxx”。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5页
源流
《内经》对痉证有较多叙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
《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瘗”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瘗”。
《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认为表证过汗,风寒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误治、失治也能够致痉,其相关伤亡津液而致痉认识,不但是对《内经》理论发挥,同时也丰富了对内伤致痉认识。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6页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痉候》描述痉证症状为“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
朱丹溪《医学明理·痉门论》指出:“方书皆谓感受风湿而致,多用风药,予细详之,恐仍未备,看成气血内虚,外物干之所致。”认为痉证也可因为气血亏虚所致,切不可作风治而专用“风药”。
张景岳《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强调阴虚精血亏损致痉。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7页
清代,伴随温病学说发展,对痉证认识日趋完善。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按语中,首先阐述了痉证和肝脏关系,他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倘精液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瘛疚痉厥矣”。
清·吴鞠通则深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纲领领,他在《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纲领论》中说:“六淫致病,实证也;产后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出了气虚血瘀能够致痉。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8页
中医学里还有“瘛从WWW”一证,瘛,即抽搐。
清·张璐《张氏医通·瘛疚》说:“瘛者,筋脉拘急也;’YYYY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抽。”
吴鞠通《温病条辨.痉病瘛疯总论》中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可见瘛疚既可为痉证症状之一,也可单独出现而为病。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9页
范围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发热性惊厥以及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病、脑脓肿、脑寄生虫病、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痉证表现,符合本病临床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5/15/2025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痉证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