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现代诗歌鉴赏方法陈屈亮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现代诗歌鉴赏方法陈屈亮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特点:
1、形式
2、形象
3、语言
4、技巧
5、感情(思想、主题)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不必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佳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可以经历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尔》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某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尔》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此前的火气,用整洁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确实,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佳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沙扬娜拉
——致曰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哀愁——
沙扬娜拉!
形象
工笔画般的意象:轻柔、明净、单纯、淡雅. 中国的工笔仕女画用笔和敷色讲求轻柔、明净、单纯、淡雅的整饬、纤微之美,其背景往往简化甚至省略,而工笔花卉在构图上则舍整体而取局部,追求窥斑知豹的简约单纯之美。徐志摩这首诗深合工笔画的美学原则,它扑捉到了稍纵即逝的意象和情思,不追求画面形象的完整。写人重在传神,写物则把感情寄予在物象的情状上。《沙扬娜拉》只写动作和声音,虽略去了“曰本女郎”的外貌、装饰、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恍惚就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达到是由于诗人选用了一种非常贴切的“徐志摩式的意象”——水莲花。
莲花的文化底蕴是宏博的:梁元帝欣赏采莲写下了《采莲赋》;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誉其为“花中君子”,并言“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也谈到一首专为采莲而写的曲子《西洲曲》。正是莲花在形貌上与人纯洁和崇高精神境界相通,才深受文人才子的欣赏和赞叹。有学者认为,徐志摩诗歌所选择的意象具有质感的温润剔透,空灵轻柔特色,详细表目前容量的单纯清朗、外形的玲珑精致,颜色的柔和明净、淡雅友好,意象组合的明快疏朗。详细到花的意象,美伦美幻、润泽柔美是其特点。水莲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文化内涵为徐志摩见爱,并与自已的心中所爱从外在的风韵和内在高雅的气质相吻合,李白所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一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然之美,以其喻人,尤其是那些正值青春妙龄、贞白清纯的、不沾染任何俗世的污浊的女孩,这个意象可谓熨切至极。
      梁实秋曾经这样评价:“徐志摩的诗之已于他人者,在于它的丰富的情感中带着一股不可抵御的‘媚’。这妩媚,不可形容,你不会觉不到,它直斥诸你的灵府。” 水莲花的意象恰赋予这妩媚以形魄,带来一种灵秀之姿。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漂亮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赏析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种永恒、漂亮的中国的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老式意识是不可置疑的。《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老式。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环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曰以继夜地等待着、期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因此,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因此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心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漂亮的,由于曰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由于"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漂亮的错误"捉弄了她,就仿佛上天捉弄了她同样。
或许,有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伤,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乱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可以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种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假如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体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