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是由【梅花书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七章 贸易提供曲线和贸易条件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
1
2
3
理论前提:
马歇尔互相需求论
穆勒互相需求论
一、比较成本论的重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根据绝对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且虽然一种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多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一样,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已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曰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关键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
(二)简评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3、比较成本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把多变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均衡的世界不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是它的局限性 。
二、 互相需求论 互相需求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益理论的补充。穆勒和马歇尔是互相需求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穆勒首先提出了互相需求理论,马歇尔以几何的措施对此理论作了深入分析和论述。
(一)穆勒的互相需求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是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终一种古典主义者”。
1848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书中他论述了他的“互相需求原理(或如其自称的“互相需求方程式”)。
(1)互惠贸易的范围穆勒认为:交易双方在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互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互换形成一种国际互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互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有利。 (2)贸易利得的分派穆勒认为: 国际贸易能给参与国带来利益。贸易利得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互换比例之间的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得的分派中孰多孰少,则取决于详细的国际互换比例。国际间商品互换比例越靠近于本国国内的互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得越少。
(3)互相需求法则
穆勒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互换,一方发售商品便是购置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应便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因此供应和需求也就是互相需求。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的贸易利得越小;反之,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该国贸易利得越大,这就是互相需求法则。
(二)评价
1、穆勒的理论处理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使得比较成本学说成为愈加完整的理论。这也被人们称作是穆勒理论的一种“重大奉献”。
2、穆勒的互相需求理论只能阐明经济规模相称,并且双方需求对国际互换比率予以重大影响的两国贸易,这种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性。
3、穆勒的互相需求均衡以物物互换为前提,与现实大相径庭。
二、马歇尔的互相需求论
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互相需求说。
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互换形成了一种国际互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对价格。这个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互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何图形论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两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须是对双方均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互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举个例子分析,假设用毛呢互换钢铁,英国国内互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互换比例为10∶20,因此两国的毛呢互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