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点拨.doc

格式:doc   大小:145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点拨.doc

上传人:和合 2025/5/16 文件大小:1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点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点拨 】是由【和合】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言文十八个虚词点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文言文重点难点虚词点拨
文言虚词历来是语文复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常见的材料一般都是列举用法,然后举例,缺少对意义和用法的具体解析和指导。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抓不住理解和记忆的关键,在做题的时候最终还是“跟着感觉走”,靠“蒙”来做。另外,几年来,教材几经变迁,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现有材料中的举例有很多都是出自老教材,不利于学生掌握。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换一个角度对虚词进行一下讲解。举例也尽量以新教材为主。
一、而
“而”作为虚词有两个词性。一是作连词;而是作代词。其中作代词比较简单,一般通“尔”,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例如:
(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这个意思基本比较好判断。所以,学生只需要了解“而”有这个义项就行了。也就是说,作为虚词,“而”的重点是连词,这也恰恰是难点。学生往往在判断各种关系的时候发愁,迷茫。其实,弄明白了它们的特点,在判断时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作为连词,“而”表示各种关系。具体来说,有并列、承接、修饰、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分别举例如下:
(1)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承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3)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4)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6)表假设 我死而有之,必当诉之神明。(《杜十娘怒陈百宝箱》)
(7)表因果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所谓“而”表示“……关系”,是指“而”的前后词语或句子之间的关系。仔细比较上面例句,不难发现它们的特点。
第(1)句,“六跪”与“二螯”没有先后的次序,也没有主次的区别,如果把它们前后颠倒一下,不会影响语义的表达,所以是并列关系。
第(2)句,“生”与“知”,人们当然是先“生”后“知”的,二者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所以是顺承关系,也叫做承接关系。这种关系有的时候是像该句一样,“而”连接的两个动词有时间的先后,还有的时候是连接两个分句,分句之间是语意的承接,后一句承前一句而来。例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第(3)句,“终日”做“思”的状语,二者是典型的修饰与被修饰关系,所以“而”表修饰。类似的还有“风飘飘而吹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修饰还有一种类型,看起来同表承接关系类似,其实大不一样。例如“吾常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其中,“而”也是连接的两个动作,但这两个动作是同时发生的行为,“跂”是“望”的方式,是伴随着“望”而发生的,可以视为伴随性状语,二者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有主次之分(“跂”为状语,是次;“望”是中心词,是主)。类似的还有《劝学》中的“登高而招”;《鸿门宴》中的“项王按剑而跽曰”《垓下之战》中的“项王瞋目而叱之”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4)句,所谓递进,不看先后,不看主次,更侧重于强调语意的加深一步,译为“而且”或“并且”。“君子”已经“博学”了,还不满足,还“日参省乎己”。类似的还有《游褒禅山记》中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仅“思之深”而且还“无不在(广泛)”。很多资料上都把《屈原列传》中的“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当中的“而”当作递进关系来讲,我觉得表因果关系更好。“楚怀王”是因为“贪”才“信张仪”,才“遂绝齐”的,二者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不是不仅贪“而且”信张仪。
第(5)句,表转折是所有关系当中比较好判断的,更多的是用在两个分句之间,而且突出强调后一分句。
第(6)句,“而”表示假设关系一般不太常见。除了这句以外,中学课本中出现的还有一句比较典型。是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的“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这两句最好能背下来,以备考试之需。一些资料常举的是老的初中教材《冯婉贞》里面的一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译为“各位如果愿意,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意为听从我的指挥)”。老的人教版上有一篇《勾践灭吴》,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有敢不尽力者乎?”译为“孩子如果想着替父母报仇,臣子如果想着题君主报仇,有敢不尽力的吗?
2
”分析这两句话不难看出,如果“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常常就是表示假设关系。
第(7)句,表示因果也不是太常见。印象中比较典型的除了例句外还有一句,就是出自《游褒禅山记》的“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最好也像上面一样背下来。
除了这些用法之外,“而”还有几个复合虚词,像“而已”,“既而”等。只需了解意思就可以了。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歼灭,何哉?《六国论》
(二).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5)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疑问副词。 
(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译时不能后置。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9)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己亥杂诗》
(10)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孔雀东南飞》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1)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1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总结:当“何“在句子中作定语或单独使用的时候,是代词。当“何”用在动词的前面,有可能是代词,也有可能是副词,要仔细区别。如果在翻译时需要后置,那么“何”就是代词,因为这说明此时的“何”是动词的前置宾语;而如果在翻译时如无需后置,那么它就是副词,因为这说明此时的“何”是动词的状语。
3、固定结构
“何”有好几个复合虚词,相对都比较重要:
(一)、何如(何……如):译为“怎么样(与……相比,怎么样。类似于孰与)”
例如:(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08年全国2)译为“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
(二)、奈何(奈……何):译为“怎么办(对……怎么办)”
例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何以:译为“凭什么”。
例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无何:译为“没多久”
例如: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史记·范蠡》
(5)、如……何(若……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雪涛阁集》
(六)、何乃:译为“怎能”
例如: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七)、何……之 有两种意思:
4
“怎么……这样……
(1)何太子之遣?(怎么太子能这样派遣?)《荆轲》
(2)是何楚人之多也?(这样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啊)《垓下之战》
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
(3)何陋之有?《陋室铭》
(4)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八)如之何  “如之何”基本等于“如何”。具体有两种翻译。
(1).怎么;为什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君子于役》
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
(2).怎么样;怎么办。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南山》
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 柳宗元 《师友箴》
如若此子至,其事将如之何?《西厢记》
“何”的这几个复合虚词都比较常见,也都比较重要,一定要背过。
三、乎
“乎”的用法有两个:介词和助词(包括词尾)。但我认为理解“乎”的关键不在先记词性上,应该先以它在句中的位置为突破口。下面具体说明。
(1)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北风。《赤壁赋》
(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以上四个例句中,“乎”均在句中,前两个都翻译不出来,所以是助词。句中的助词一般是表示停顿语气;后两个都有实在意义,所以是介词。“乎”作介词相当于“于”,我一般称它为“万能介词”,也就是说可以翻译成和宾语相对应的任何介词意思。第(3)句中的两个分别译成“在”、“比”,第(4)个也是译成“在”。下面我们再看看“乎”在句末的情况:
(5)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7)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前两个例句分别表示疑问和反问语气,译为“吗”、“呢”。第(7)个例句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句中,其实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还原应该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乎”还是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乎”还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用法,就是用在形容词的后面,充当词尾,译为“……的样子”。例如:
(8)西望下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这样,单从“乎”所在的位置就能先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如果用在句中,那么它可能是介词,也可能是助词。介词,就等于“”于;助词,则只表示停顿语气。如果在句末,则只会有助词一个词性,表示各种语气。如果是在形容词的后面,则就是词尾。
四、乃
“乃”的用法可以分为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不过,我认为在记忆时可以简单一点,重点意义就行了。
(一)代词
“乃”的代词意义相对简单,只有第二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用法,而且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不是太高。例如: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诗》(你的,代词)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这样,代词)
(二)副词
“乃”更多的还是副词意义。主要有表示事理上的顺城和时间上的紧接,译为“才”、“于是、就”表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
4
“竟然,却”“乃至,甚至”表示判断,译为“是,就是”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译为“只,仅仅”。分别举例如下: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才,副词)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就,副词)
(3)今其智乃不能反及,岂可怪也欤?《师说》(竟然,副词)
(4)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甚至,副词)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是,副词)
(6)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是,副词)
(7)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垓下之战》(第一个是“于是”,第二个是“仅仅”,副词)【说明:好像中学阶段学过的文章中,只有这一处是这个意思,建议作为典型事例背过。】
(三)固定结构
“乃”的固定结构重要的有“无乃”或“无乃……乎”。文言文中比较常见,一定要重点掌握。可译为“恐怕”或“恐怕……吧”。例如:
(8)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五、其
“其”的用法是重点又是难点。是在试卷中经常遇见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也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能特别重视。“其”共有代词、副词、连词和助词四个词性,下面我们分别讲解。
(一)代词
“其”可以是人称代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既可以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的”;也可以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或“自己”,“自己的”;但“其”几乎没有第二人称。例如: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他的,代词)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我的,代词)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 ,代词)
“其”作指示代词时一般是远指,译为“那,那些”,偶尔也活用为近指,译为“这,这些”,但是极少。如果“其”的后面是数词,那么一般译为“其中的”。例如: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那个,代词)
(5)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垓下之战》(这个,代词)
(6)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代词)
(二)副词
作副词是“其”的用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这个时候的“其”表示各种语气:揣度、反诘、婉商、期望、等。“其”一般放在句首或主语的后面,有时候和句末的语气助词相配合,视情况可以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大概,副词,表示揣度语气)
(2)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难道,副词,表示反诘语气)
(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还是,副词,表示婉商语气)
(4)汝其勿悲。《与妻书》(可要,副词,表示期望语气)
(三)连词
“其”用作连词时,一般表示两种关系,一是用在句首,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一为两个以上连用,相当于“是……还是”。例如:
(1)其若是,孰能与之?《齐桓晋文之事》(如果,连词)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如果,连词)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是……还是,连词)
常常见有的材料在讲“其”表示选择关系的时候举《马说》中的一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我
5
觉得这句话值得商榷。如果这样加标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那么“其”就是连词,表示选择,
该句可以译为“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呢?”如果这样加标点:“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那么“其”就是副词,前一个表示疑问,后一个表示感叹,该句可以译为“是真的没有(千
里)马吗?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啊!”而且这里应该更应该是副词,应为这两句的句末助词并不一样。第
一句中“邪”是助词,表疑问,第二句中“也”是助词,表感叹。更何况无论这里的“其”是连词还是副
词,都不能写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也就是说,就算是表示选择关系,也不可能连用两个问
号!
(四)助词“其”做助词时,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例如: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助词,无义)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助词,无义)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助词,无义)
六、且
一般的资料都把“且”分为连词和副词两个词性。连词的时候表示递进(译为而且、况且等)、并列(译为又、并且等)、让步(译为尚且)等关系,副词的时候译为将要,暂且、姑且等。例如: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况且,连词)
(2)且臣少仕伪朝。《陈情表》(而且,连词)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并且,连词)
(4)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且。连词)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尚且,连词)
(6)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副词)
(7)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将要,副词)
(8)卿但暂还家,吾今且赴府。《孔雀东南飞》(暂且。副词)
这样分确实很准确,但是,我认为在讲完之后不妨给学生强调一点:对于“且”,在做题时可以不用分辨词性,只需要从词义上来区分就可以了:况且(而且)、并且、尚且、暂且、将要等。因为学生对词性原本就很模糊,更何况很多时候副词和连词不太好区分,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而“且”这个词本就没有词义相同的时候,单从意义上就足以区分开来。
另外,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作为让步关系,译为“尚且”的句子,好像就例(5)一句,可以强调学生背过。有的资料把“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中的“且”当作让步关系来讲,我以为不妥。该句中“犹且”译为“还”,“且”表示递进关系较妥当。
七、若
(一)代词
“若”代词,可为人称代词,译为“你”“你们”,有时译为“你的”;也可为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例如: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代词)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你们,代词)
(3)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你的,代词)
(4)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这样,代词)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代词)
(二)连词
“若”作连词一般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有时用在句首,表示另提一件事,译为“至于”。例如:
(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如果,连词)
(2)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至于,连词)
(三)像
“若”有一个很常见的意义,就是“像,好像”。但是,这个意义上的“若”词性比较复杂,应该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个词性。例如:
6
(1)海内存知己,天涯如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好像,动词)
(2)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像,动词)
(3)吾若闻哭声,何为者也?《晏子春秋》(好像,副词)
(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像,介词)
前两个句中,“若”做的都是谓语,所以是动词;后一个句中,“闻”是谓语动词,“若”作状语,所以是副词,类似的词语有“若隐若现”“若明若暗”“若即若离”“若无其事”“若有所失”“旁若无人”等;最后一个则是和“寡人”构成介宾短语,一起做状语,所以是介词。
总之,无论词性多么复杂,只要先看它在句中做的成分,然后再去确定,“以不变应万变”,就比较简单了。当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过考虚词时考到这个意义的词性的区分,所以,我们稍作了解就行了。
(四)动词
“若”当动词的时候还可以译为“如,比得上”,也可以译为“相似,差不多”。这个意义应该是从“像”意译过来的。例如:
(1)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动词)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比得上,动词)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相似,差不多,动词)
(五)词尾,用在形容词的后面,类似于“然”,译为“……的样子”例如: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虻》(……的样子,词尾)
(六)固定结构
一般有“若夫”“至若”“若乃”等。基本都表示他转,译为“”至于。例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
(3)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史记·淳于髡》
八、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如: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地方,名词)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林中。《陈涉世家》(处所,名词)
(二)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情况”“所……的事物”等,译为名词性短语。例如: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名词)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旋,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望的,名词)
(三)副词。表示约数,左右。例如:
(1)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史记·飞将军李广》(左右,副词)
(2)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左右,副词)
另外:“所”在“左右、大约”和“处所、地方”这两个意义的时候,和“许”用法一样。例如:
(1)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左右,副词)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传》(地方,名词)
(四)固定结构
(1)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例如:
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报任安书》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注意: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译成“被……所”,这是句式的杂糅,要扣分的。
(2)所以 这个固定结构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根据,译为“用来……的”翻译是基本在原来的位置;一是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翻译时一般移到该句的后面。例如:
(1)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用来……的)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来……的)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它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的原因)
7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原因)
九、为
(一)动词
“为”作动词读阳平。在文言文里“为”作动词的时候是比较活跃的,翻译也非常活跃,可以随着它所带宾语的不同而灵活翻译。可以算是个“万能动词”。例如: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写,做)
2、有碑仆道,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雕刻)
3、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酿造)
4、赵王窃为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弹奏)
5、且君尝为晋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给)
6、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难为)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足取也。《鸿门宴》(认为)
8、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也。《齐桓晋文之事》(是)
(二)介词
“为”作介词除表被动(读阳平)外读去声。“为”的介词意义也非常多,翻译也比较灵活。例如:
1、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对)
2、然此可谓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向,对)
3、公为我献之。《鸿门宴》(替,给)
4、为其来也,臣请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当,在)
5、甚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为了)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
7、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为了)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因为)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伦》(因为)
10、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被)
1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介词,被)
【说明】“为”做“为了”和“因为”的时候相对较少,请同学们把这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句背过去。
(三)助词
这个意义时读阳平。放在句末,表示疑问。例如:
1、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逍遥游》(呢)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呢)
(四)固定结构
1、为所,为……所,表示被动。例句(见前面“所”)
十、焉
(一)代词
“焉”作代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作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他”“他们”等;一种是表示反问,相当于“安”,可译为“怎么”“哪里”。不过,在判断时它们都是代词,基本不做区分。例句: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他)
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那里)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哪里)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离骚》(什么)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哪里)
(二)助词
“焉”做助词,一般在句末,可以译为“啊”,“呢”或者不译。例句:
1、然亡郑,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啊)
2、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呢)
8
3、许君焦瑕,朝济而昔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无义)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无义)
5、或师焉,或不焉。《师说》(无义)
(三)兼词
当“焉”翻译成代词,却与前面的动词不能衔接的时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添加一个介词,以达到句子通顺的目的。这时候就可以看成“焉”具有介词和代词两个词的意思,是谓之“兼词”。例如: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在那里)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从哪里)
【说明】上面讲的这三种用法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句子中的“焉”比较好确定用法,有一些则比较模糊,介于这种用法和那种用法之间。尽量根据语境来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有时候如果不译出来,好像句子就不够完整,一般就是代词。例如“犹且从师而问焉”中,不译出“他”来,句子就是“还跟着老师问”,就不如译成“还跟着老师问他”更通顺一些。有的时候,把“焉”译出来倒显得句子不够通顺,这时候一般是助词。例如“或师焉,或不焉”,如果把“焉”翻译出来,整个句子就不伦不类。还有的时候,必需在二者之间添加一个介词,句子才能通顺,那么毫无疑问,此时“焉”就是兼词。
(四)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例如: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的样子)
2、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的样子)
十一、也
“也”的用法比较简单,常用的只有语气助词一个词性。要想准确的判断,也可以先从它在句中的位置入手。
句中。只要“也”在句中,一般只表停顿语气。例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齐桓晋文之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句末。“也”用在句末的时候,情况就比较复杂,基本表示各种语气,根据语境可以灵活翻译。例如: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表示判断语气)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表示陈述语气)
3、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阿房宫赋》(表示陈述语气)
4、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表示感叹语气)
5、苛政猛于虎也。《礼记》(表示感叹语气)
6、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表示反问语气)
7、公子畏死也?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疑问语气)
8、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示祈使语气)
9、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鸿门宴》(表示祈使语气)
(三)古代汉语中,“也”偶尔也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用法,副词,表示同样。例如: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长亭送别》(副词,表示同样)
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十二、以
在18个虚词当中,“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用法也比较复杂,一定要用心掌握。
(一)介词
“以”作为介词是非常灵活的。古汉语中,“以”再加上“于”,这两个介词基本可以包揽所有的介词义项。“以”可以译为拿、用、把、在、和、凭借、按照、根据、因为等,具体来说,根据它所带宾语的不同来翻译成相对应的介词。例如:
1、愿以十五城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拿、用,介词)
2、久之,能以足音辨认。《项脊轩志》(凭借,介词)
3、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把,介词)
4、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按照,介词)
10
5、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介词)
6、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因为,介词)
7、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在,介词)
8、天下有变,王割汉中地以楚和。《战国策》(和,介词)
【难点点拨】如果“以”的后面跟时间、地点,那么一般译为“在”,后面如果跟官职,一般译为“凭借……的身份”,后面如果跟的是一类人,可以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9、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腾王阁序》(后跟时间,译为“在”)
10、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后跟时间,译为“在”)
1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后跟官职,译为“凭借……身份”)
12、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后跟一类人,译为“率领”)
13、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飞将军李广》(后跟一类人,译为“率领”)
(二)连词
“以”用作连词,用法基本和“而”相同。例如:
1、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并且,表示并列关系)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姥

最近更新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定制化OEM产品加工合作协议 15页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木门定制安装服务合同 15页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茶叶品牌代理销售合同范本 15页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餐饮企业员工服务与管理劳务.. 15页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公路打井安全协议范本共 16页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铁路通勤班车承包协议 16页

二零二五年度,借款证明!最新欠条、借款合同.. 13页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机构精美合同协议模板.. 16页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保护精美合同协议模板.. 13页

二零二五年度,超详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 15页

人教版新教材同步教学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赛课获.. 20页

二零二五年彩钢设施租赁与承包一体化合同 13页

2025年度离职员工离职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及监.. 8页

二零二五年打井降水工程与水文地质勘察合同 17页

二零二五年按摩技师职业发展支持与服务合同 14页

二零二五年政府单位节日礼品采购协议 15页

二零二五年教育贷款保证担保协议-@-1 14页

2025年度离婚财产分割及房产租赁权协议 10页

二零二五年新型节能窗户安装工程承包合同 16页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发电项目合同2025版协议书 15页

二零二五年新能源车辆充电设施创建合同 15页

二零二五年旅游船布草用品租赁合同 14页

二零二五年时尚服饰品牌区域代理合作协议 15页

二零二五年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布线工程监理与施.. 17页

二零二五年智能仓储设备采购协议书 15页

二零二五年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创建及服务协议 15页

二零二五年智能家电定制生产销售合同 15页

二零二五年智能车库项目投资合作协议书 15页

二零二五年机关单位食堂承包管理协议-@-1 17页

2025年度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及赡养费协议 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