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精选9篇) 】是由【文档百货】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精选9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精选9篇)
篇1: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高考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题命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人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有些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答题要领,往往答非所问或不知所云,造成失分。那么,在诗歌鉴赏中怎样根据命题的要求找到答题突破口,规范答题表述,悟出答题规律,获得高分呢?
一、辨清题材类型,把握思想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先从题材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例如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者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典试题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20xx年高考四川卷)
夜 归
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藤。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解题思路 领悟思想感情,要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或所描绘的画面(景象)入手。首先我们从题目思乡诗这一题材的特点()为突破口分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所蕴含的感情:诗的前三句写了归客倚杖蹒跚、不顾一切而归的情形,第四句写出了归客快到家门时的所见(亲人在灯下补衣)以及感受到家的温暖的心情。
参考答案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正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都从这幅画面中流淌出来。
二、领悟语言特色,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词语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经典试题 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0xx年高考江苏卷)
鹧 鸪 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解题思路 纵观全词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词。同样是妻子生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个又字把作者为了仕途不得不离乡背井、抛家别眷的思家之苦揭示了出来。
参考答案 又字暗示作者已不止一次浪迹天涯,平实朴素的语言饱含着几多愁苦和无奈。
三、抓住特有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指的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诗歌中人和物的形象。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意象构成意境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一一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诗中有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如此。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 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掌握了意象分析,高考古诗鉴赏题就成功了一半。
经典试题 《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高考湖北卷)
暮春沪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解题思路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 红稀暮云 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 术特色。
四、把握表达技巧,简析艺术手法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 ,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经典试题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述理由。(20高考福建卷)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1)端居:闲居 (2)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题思路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可以看出本首是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写室外台阶前的青苔红树,雨景、月色,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寥落的画面,实际是借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悲愁。从近年来的题目可以看到,考题多以写景抒情诗为主,那么,分析作品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注意比较鉴别,是分析诗歌的关键。
参考答案 这首诗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 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篇2: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篇3: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篇4: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思路
(一)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篇5:高考解题思路
1、解析几何最经常考什么?
解析几何是一些综合题最喜欢考察的知识点,可难可易。纵观历年高考命题的规律,解析几何主要围绕主干知识--椭圆的方程和性质,运用圆心的轨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椭圆标准方程的变形、直线斜率、圆的性质和平面几何知识推证椭圆的一些基本性质,会对圆锥曲线中的存在性、唯一性、不变性、恒成立等性质进行论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