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标段中华广场站监控量测方案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标段中华广场站监控量测方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大连市地铁一期工程210标段
中华广场站监控量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⑴站位
中华广场站设在中华西路与山东路交口下,车站主体沿山东路南北走向。车站中心里程为DK6+。
⑵站址周边环境
中华广场站站位东南侧为中南大厦及大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甘井子分局,车站西南侧为华南农贸市场,车站东北侧为大面积绿地,车站西北侧为在建高档社区售楼中心。车站周边有公交中心及商业建筑。
⑶地面交通状况
沿车站方向的山东路与垂直车站方向的中华西路红线宽度分别为55m、50m。本站周边车流量不大。行驶的公交线路有:3路、19路、20路等。
⑷地下管线
中华广场站地下管线较多,重要为沿华南广场环岛及山东路分布雨水管、电力管、电信管、引用水管,对车站影响较大的管线为沿山东路方向的DN600、DN400的污水管,垂直车站方向的1200×1600()的砖砌污水箱涵。车站主体施工时对平行车站方向的管线改移出车站开挖范围之外,垂直车站方向的管线悬吊解决。附属结构尽量规避管线设立,出入口通道横穿道路环岛段采用暗挖法施工。
主体结构共拆改、保护管线27根,其中电信管9根、路灯3根、有线电视2根、污水10根、给水管1根、供电管2根。附属结构施工时共拆改、保护管线5根,其中电信管2根、给水管2根、有线电视1根。
⑸车站结构及尺寸
本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地下一层为站厅层,地下二层为站台层,,。车站设立4个出入口和2个风道。
二、编制依据
招标文献及图纸
(1)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沿线1﹕500电子地形图;
(4)大连市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沿线1﹕500地下管线图;
(5)大连市地铁1号线【泉水路车站】施工项目招标文献;
(6)大连市地铁1号线【中华广场站】施工项目招标文献;
(7)大连市地铁1号线第二标段【泉水路-中华广场区间】施工项目招标文献;
(8)大连市地铁1号线【中华广场站至千山路区间】施工项目招标文献;
(9)大连市地铁1号线【泉水路车站】总平面图。
采用标准及规范
(1)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安全规范 (GBL404-87);
(2)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GB50157-92);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99-1999);
(5)《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6)《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编制说明
编制原则
在深刻理解本工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的基础上,以“精确监测,提供优质服务”为目的方针,按照“技术领先、监测指导、动态施工、组织合理、措施得力”的指导思想,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安全可靠的施工监测技术方案,
配备高素质的监测队伍,保质保量的及时反馈监测数据,保证施工工程及地面所有设施的绝对安全和正常使用。遵循的具体原则如下:
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工程特点拟定监测对象和重要监测目的。
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拟定监测规模和内容、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较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
采用先进、可靠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
为保证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互相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在满足保证工程安全施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
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编制监测方案。
检测技术编制内容
本监测设计范围涉及泉水站(CK5+~CK5+)施工、中华广场站(CK6+~CK6+)施工、全水路站~中华广场站区间隧道工程(CK5+~CK6+,, ),中华广场站~高新区站区间隧道工程(CK6+688901~CK7+,,)的施工监测设计方案,重要内容涉及:
施工场地的地标建筑物现场调查;
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状况调查;
泉水路站暗挖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
中华广场站明挖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
泉水路站~中华广场站区间隧道工程矿山暗挖法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
中华广场站~高新区站区间隧道工程矿山暗挖法施工监测方案(包含支护结构承载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方案;
地下土层承载监测方案;
地标建筑物沉降监测。
技术标投标文献构成
技术标投标文献一式三份,其中正本一份,副本两份。
2泉水路车站暗挖法施工监测方案
由于本工程的地理位置额复杂性,施工过程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类监测点的布置参照设计单位出的监测图纸和以往工程经验进行合理的布置,保证工程安全。
在基坑的开挖、降水、支护和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基坑内外地基应力的重分布会引起维护结构及周边土体的变形,从而有也许危及基坑、主体结构的稳定和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因此在基坑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施工监控量测,对维护结构和周边土体、钢支撑、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分析,反馈信息,进一步掌握施工过程中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实际工作状态,以便修改设计参数,调整施工工艺,保证结构安全、经济、可靠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1基坑开挖基坑内外情况观测
洞内观测是不借用任何测量仪器,而用肉眼凭借经验判断围岩、锚杆、衬砌和隧道安全性的最直观方法。对于个别现象和特殊情况的发现特别重要。其目的是核对地质资料,判断围岩和支护系统的稳定性,为施工管理和工序安排提供依据。在矿山法暗挖隧道每开挖一环后,细致地观测隧道内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裂隙的发育和扩展情况,渗水情况,观测隧道两边及顶部有无松动的岩石,锚杆有无松动,喷层有无开裂以及中墙衬砌有无裂隙出现。隧道洞内观测工作贯穿于隧道施工的全过程,及时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信息和资料。
基坑开挖情况观测开挖后立即进行。
2基坑围护桩及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1)测斜管的埋设与布置
测斜管沿车站维护结构每隔15m设一个。测斜管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钢筋笼上,一起吊入孔中。在进行测斜管管段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段的滑槽对准,使测斜管的探头在管内平滑移动。为了防止砼浆进入管内,还应对接头密封解决,。
(2)监测方法
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表现在维护结构的倾斜限度,应用测斜仪进行监测的基本原理是:将测斜探头放入测斜管底部,提高电缆使测斜管探头沿测斜管导槽滑动,自上而下每隔一定距离逐点量测每个测点相对于铅垂线的偏斜。测点间距一般就是探头自身长度,因而可以认为量测结果沿整个测斜孔是连续的,这样,同一量测点任何两次量测结果之差,即表达量测时间间隔内围护结构在该点的角变位。根据这个角变位,可以把它们换算成每个测点相对于测斜管基准点水平位移。因此,可以提供维护结构沿深度方向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曲线。
(3)检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
(4)计算和作图
每次测完后,通过不同测点位移的变化拟定支护结构受力。然后再绘出累计位移-历时曲线图和本次位移-历时曲线图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化速度-历时曲线图。
3支护结构侧面压力
(1)测点布置
土压力盒埋设在挖孔桩护壁外侧,把土压力盒装入用布缝制的口袋内,使压力膜向外,通过增长护壁构造钢筋使土压力盒与土层贴紧。施工中,应注意土压力盒、布帘、导线不受破坏。
在埋设土压力盒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在墙身迎土面一侧每断面平均布置6个土压力盒,基坑侧每断面布置1个土压力盒,共计14个压力盒。每25m布置一个断面,。
,桩内力,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监测剖面图
(2)监测仪器
采用土压力盒和采集仪进行监测。
(3)监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
(4)计算和作图
自动采集绘制曲线
4基坑围护结构内力监测
(1)测点布置
根据监测点应力计算值,选择钢筋计的量程,在安装前对钢筋计进行拉、压两种受力状态的标定。
钢筋应力是通过串联于受力钢筋计两侧而得。钢筋计与受力主筋通过连杆采用电焊的方式连接,在绑扎钢筋笼的同时焊接。焊接中采用敷湿毛巾降温,以免钢筋传热对钢筋计产生影响。布设钢筋计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断面,不设点应设在支撑位置处。
在浇筑砼前,应对钢筋笼上的钢筋逐个编号,核定位置,将应力计上的导线逐段捆扎在邻近的钢筋上,引到地面的测试匣中,并注意导线的保护。砼浇筑后,检查应力计电路电阻值和绝缘情况,作好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
每25m布置一个断面每断面20只,。
(2)监测方法
采用应力采集仪进行监测
(3)监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
(4)计算和作图
自动采集绘制曲线。
5钢支撑轴力监测
测点布置
,每个断面布置3根,每隔50米布置一组。
量测方法
应用轴力计来量测钢支撑的轴力,轴力通过安装架来固定在钢支撑的端头,钢支撑和轴力计安装后,即可拟定支撑的轴向荷载和偏心荷载,。
监测仪器
监测仪器采用轴力计进行钢支撑的承载的监测。
监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
计算和作图
自动采集绘制曲线
6. 基坑外地沉降监测
(1)测点布置及埋设
大连泉水路车站基坑外侧地表沉降监测点是沿断面方向25m设1个监测断面,基坑每个断面量测各布设沉降点5个地表桩, 。,,钢筋露出地面约10mm,孔隙用水泥砂浆充实。
(2)检测仪器与监测方法
地表沉降采用苏光N2水准仪+GMP3测微器进行观测,以加密控制点作为后视,直接测出监测点的高程。为使观测值能准确反映地表的沉降量,必须经常对加密控制点进行检测。(3)监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
开挖前一定距离就开始量测;
拆撑时,频率加密。
(4)计算和作图
每次测完后,通过测量出来钢筋外头的标高,求的地表沉降点的沉降量。然后再绘出累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
7,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
测点布置及埋设
大连泉水路站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站沿车站纵向每侧布置2个,4个,。
测斜仪用小型钻机钻孔埋设。钻孔的孔径应大于测斜管5~10cm,钻孔时在土质较差处应采用泥浆护壁。测斜管接缝解决完毕后,在管内注满清水,钻孔结束后立即沉入孔中。随后在钻孔与测斜管的空隙中填入细砂或水泥和膨润土拌和的灰浆。测斜管顶面一般低于地面15~20cm,并砌保护井加盖板,以免遭受破坏。
监测仪器
大连泉水路站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采用测斜仪监测。
监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7天内,检测频率为2次/天;在7~15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天,在30天后,监测频率为2次/3天。
计算和作图
每次测完后,计算求出地表水平位移。然后再绘出累计水平量—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沉降量—历时曲线图及沉降速度—历时曲线图。
(1)测点布置
,相应于监测线的位置布设地下水位检测孔,纵向每30m布置一个,。重要监测基坑开挖和结构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以保证临近建筑物的安全。水位检测孔应采用XY-100型地质钻钻孔。内置φ100mm梅花型布置的φ5mm滤水孔,外包隔沙尼龙纱布。
(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
采用水位仪进行检测。
(3)监测频率
在开挖后的1-15天内,检测频率为1-2次/天;在16天-1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次/2天,在1-3个月内,监测频率为1-2次/周,3月以后,1-3次/月。开挖后立即进行,拆隔墙后立即进行。
(4)计算和作图
每次测完后,通过用水位仪测量出监测水位孔水位的变化求值收敛值。然后再绘出累计收敛—历时曲线图和本次收敛—历时曲线图及收敛速度—历时曲线图。
9基坑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1)测点布置及埋设
在基坑车站设1个断面,在基坑中线处的底部地层中布设一个测孔。
(2)监测方法及监测仪器
采用分层沉降进行监测
(3)监测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