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六节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症状心脏疾病。以中、老年发病者居多。
本病多见于当代医学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亦可发生胸痹心痛。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妥,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相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胸失养。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1页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心痛。
2.仗食不妥 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胸阳失展,发为本病。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律成痰。因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滞血瘀;或痰郁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涌,而发为本病。
4.年迈气虚 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发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心胸失养而酿成本病。
[辨证治疗]
1.心血瘀阻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2页
症状和体征 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黯,舌紫黯,或伴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证候分拆 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故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尤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面色晦黯。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 阴郄 部郄 心俞 膈俞 巨阙 腹中
随证配穴 舌紫黯者,可加取少商、少冲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方义 巨阙、心俞俞募相配,调心气化瘀血。郄穴善救急,故取心及心包经郄穴阴郄、郄门缓急止痛。取气会胞中,血会膻俞,以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3页
2.寒凝心脉
症状和体征 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
证候分析 素体阳虚,阳气不展,气机阻痹,故见心胸痛如缩窄、遇寒而作、感寒则捕甚。胸阳不振,气机受阻,故见胸闷心悸、气喘不得卧。阳气不足,故形寒肢冷。舌脉均为寒凝之象。
治法 温散寒邪,通阳开痹。以于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和任脉穴为主。
处方 心俞 厥阴俞 内关。通里 气海 关元
随证配穴 恶寒者,加灸肺俞、风门。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 心俞、厥阴俞助心阳而散寒邪。内关、通里是心经和心包经络穴,能活血通络而止痛。气海、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4页
关元针后加灸,可起温寒散凝之效。
3.痰浊内阻
症状和体征 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粘,苔浊腻,脉滑。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痰浊内阻,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脉络阻滞,心失所养,故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口粘、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象。痰黄稠、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浊化热之征。
治法 通阳化浊,豁痰开结。厥手烦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 膻中 巨厥 郄门 太渊 丰隆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5页
随证配穴 脘闷纳呆者,加足三里、中脘。痰浊化热者,加内庭、合谷、阴陵泉。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 膻中为气会及心包募,可调心气止痛。巨阙为心之募穴,郄门为心包经郄穴,两穴适用可振奋心阳。配太渊、丰隆以 圈 化痰浊。痰浊得去,则胸阳得展、气血通畅。
4.心气虚弱
症状和体征 心胸隐痛,重复发作,胸闷气促,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恍白,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 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滞心脉,故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和心悸短气、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及舌脉均为心气虚弱之象。
治法 补脾益气,养心止痛。以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6页
处方 膻中 巨厥 阴郄 气海 足三里
随证配穴 兼见形寒肢冷、舌淡或紫黯者,为心阳虚,加灸关元、命门。
刺灸方法 针用补法,可加灸。
方义 膻中为气会、心包募,可调心气而止痛。巨厥为心募穴,阴郄为心郄穴,两穴适用可补益心气。气海补养先天元气,足三里补养后天之气而益心气。
5.心肾阴虚
症状和体征 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 心阴虚,故见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酸膝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故见头晕。舌脉均为阴血亏虚、心脉寂阻之象。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7页
治法 滋阴益肾,养心止痛。以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处方 心俞 肾俞 神门 太溪 三阴交 内关
随证配穴 便秘者,加天枢、照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 心俞、内关、肾俞、太溪补益心肾。神门补心除烦。三阴交养血滋阴。
[其它疗法]
耳针 以心、小肠、交感、皮质下为主.辅以缘中、肺、肝、胸、降压沟、枕。强刺激。每次选3—5穴,留针1h,隔日1次。
[医案举例]
患者,男,54岁。1954年发觉高血压病,1963年后经常胸部闷痛。有闷压感、心电图丁波普遍低平。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1968年后经常阵发性胸闷痛、心慌。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8页
上坡则气急。l 970年10月4日因发烧、心慌而入院。当初检验:血压22.4/14.2kPa,心界稍大,心音弱,心电图示T波普遍低平或倒置,S—T段下移。诊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上呼吸道感染。l 970年lo月14日取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足三里等穴,进行针刺治疗。第一次针后即感到心前区舒适,5次后睡眠好转,无心慌、胸闷发作,自觉精神体力日渐增强,每晨40min散步2.8km,由慢步到快步、而无不适。第二疗程后T波全部提升靠近正常水平,S—T段移位恢复。第三疗程后出院,坚持全日工作。18个月后进行随访,临床疗效及心电图均巩固。(针灸学简编)
[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不论是在发作即刻还是缓解期都有一定疗效。
(2)患者往往因情绪波动和精神刺激而重复发作和加重,且发作时,每兼精神恐惧,此乃肾气先伤之症。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9页
患者应戒嗔故慢性怒,保持恬静乐观。
(3)饮食宜忌,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少食肥甘,禁食辛辣。适当多吃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起居调护,睡眠应充分,注意气候改变和劳逸适度。
(5)若心痛猛烈,手足青至节,汗出肢冷,脉沉细或结代者,属真心痛,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
胸痹心痛专题宣讲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