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基础题) 】是由【闰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库含答案(基础题)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 单选题(500题)
1、“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答案】:B
2、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
【答案】:A
3、小刘打算用五天时间完成一项任务,但是领导派来了新任务,小刘又很快把精力投人到新任务上。这说明小刘的()
【答案】:D
4、苏格拉底问答法的第三步是()
【答案】:C
5、(2021年下半年真题)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答案】:A
6、“爱之深,责之切”体现了()的德育原则。
【答案】:A
7、能力有高低之分,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说明人有( )的差异。
【答案】:D
8、校园文化属于( )
【答案】:B
9、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评价模式是( )。
、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答案】:A
10、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化的教育特征是()。
【答案】:C
11、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治病救人
,下自成蹊
,无则加勉
,闻者足戒
【答案】:B
12、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对学生实施哪种德育方法?()
【答案】:B
13、将一段电脑上的文字排版所需要的技能是( )
【答案】:B
14、在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阶段?( )
【答案】:D
15、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
【答案】:C
16、下列不属于课堂情境结构的是( )。
【答案】:C
17、同一棵香樟树,植物学家把它看作一种双子叶植物,而木匠则常称之为优秀木材,这是( )的表现。
【答案】:B
18、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答案】:B
19、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观。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的西方著名教育学家是()。
【答案】:C
20、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答案】:B
21、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信任的手势,都会让学生倍感温暖、增加勇气、发奋努力,从而达到教师对自己期待的目标,这属于( )。
【答案】:C
22、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技能和方法
、态度和价值观
、技能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答案】:D
2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 )
【答案】:D
24、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答案】:B
25、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能
【答案】:A
26、( )即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既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又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答案】:B
27、最先提出“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答案】:A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贯彻()的原则。
【答案】:A
29、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答案】:C
30、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 )。
【答案】:D
31、李某在课堂上说话,扰乱课堂秩序,教师让其下课后到办公室。李某来到办公室后,教师先给他一颗糖,说:“这颗糖奖励你能遵守我们的约定,按时到来。”李某听后羞愧万分,主动向教师道歉并保证再不扰乱课堂秩序。案例中的教师表现出了出色的()。
【答案】:C
32、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答案】:A
33、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答案】:A
34、“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观点。
【答案】:B
35、记忆的首要环节是( )。
【答案】:D
36、小强很讨厌洗碗,也不喜欢吃蔬菜。于是妈妈规定小强如果吃饭时能做到多吃蔬菜不挑食,则饭后可以不用洗碗。妈妈运用的手段是()。
【答案】:C
37、刚入职的王老师用手机将自己的授课实况录制10分钟,然后分析哪些方面有待于提高。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属于()。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