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格式:docx   大小:25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上传人:1660287**** 2025/5/1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理论文章的阅读方法,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
体会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感受鲜明的写作特色。
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体会文章严密、准确 的语言表达。
尝试运用相关理论对显示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深化对所学理论和 社会生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理论文章的阅读方法,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
.学习文章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逻辑,体会文章严密、准 确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衔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了主要观点,也初步理 解了文章中的核心概念,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对文本进行深入的 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 中的重点语句。。
学习任务一: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
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结合”对您的问题回答如下"这句话和数字 序号,阅读文章,概括本文主要回答了哪三方面的问题。
预设:
(1)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先概括出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三方面 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准确认识“经济关系”,尤其是其对“科学” 的巨大推动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 定性基础”作用。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 己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及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从反对个别资本家 的斗争转到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从对资产阶级 的自发的斗争进入到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阶段,这时候的 无产阶级就成为“自为的阶级"。
无产阶级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其与资产阶级相生对立的 关系,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三)请细读第一部分的第25-26段(从“我们已经看至『到“资 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思考以下问题: 请结合《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中的理论,谈谈你对“资产阶级的 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明确:①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认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 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工业越进步,现代的工人越降到本阶级的生 存条件以下,资产阶级的存在与社会越不相容。作者通过现代工人与 农奴、小资产者截然相反的处境,论证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和社会生产 力之间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资产阶级自身无法克服的运行缺陷, 从而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②经济关系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 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建 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而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 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被挖掉,无产阶级成为资产 阶级的掘墓人。所以说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补充材料:赛亚•伯林的《卡尔•马克思》中写道:马克思指责 现有的秩序,不是通过理想,而是通过历史的角度:一般而言,他并 非因为它不公平,或不成功,或因为人类的邪恶或愚蠢而加以指责, 而是因为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这规律必然导致到某个特定历史发展 阶段,一个阶级用不同程度的理性去追求自己的利益时,要剥削、压 迫另一个阶级,并因而导致对人们的压迫和伤害。压迫者们受到了威 胁,但威胁的内容不是受害者们蓄意的报复,而是历史为之准备的即 将发生的必然崩溃(以基于某个敌对社会群体利益的行动为其表现方 式),因为一个完成了自己社会任务的阶级注定要退出人类历史舞台。
结合思维导图梳理前后章节
马克思主义的“幽灵”
《共产党宣言》开篇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 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 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文中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幽灵”指什么?当今社会,谁又是马克 思主义的“幽灵”呢?
教师明确: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幽灵”是马克思反讽当权者 害怕共产主义者推翻现存制度而对其发表污蔑性言论。而共产主义的 “幽灵”同样可以代表隐藏着的共产主义者们。
补充资料①:牛津通识读本《马克思》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思 想层面而非政治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贡献同样明显。现在有人能不 参考马克思对经济与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的洞见来思考社会吗?马 克思的思想带来了现代社会学,改变了历史研究,并深刻地影响了哲 学、文学和艺术。这样说来一一诚然,把这个术语用得十分广泛松散 ——我们现在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补充资料②:须知: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他们 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叫卡尔•马克思,当今六分之五的人口依然还生 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没有斗争,没有起义,没有罢工, 这需要发动,需要引导,资本家连半步也不让。
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马克思为未来斗争所制定的路线,几乎 不可能取得任何的社会进步。后代人享受这些社会进步心安理得,想 也不去想一想马克思的事业,马克思的生活。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是 不可想象的。女售货员没有马克思,至今还得为其8小时的工作、为 其自由的下午、也许也为其自由的礼拜天、为其在工作中偶尔坐坐的 权利而斗争。
——【德】海因里希•伯尔《假如没有马克思》
教师明确: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现代社会的所有人都潜移默 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幽灵二
马克思哲学革命
补充资料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迈克•桑德斯博士在《当代马 克思主义问题》中阐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大部 分学生,根据其基本哲学取向,都是“准马克思主义者:例如,如 果你问他们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他 们一般会肯定前者;如果你问他们人类对衣、食、住的需要是否优于 从事文化活动的需要,他们会回答“是的";如果你问他们,他们所 生活的社会是不是一个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不平等的社会,他们也会 说“是的”;然而,如果你问他们是否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马克思主义 者,却没有人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
许多学生会说:“你知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以财富和权力不平 等为标志的社会。"
如果你对他们说:“平等的社会不是更好吗? ”
他们会回答:“那只是个美好的梦想,但是不可能实现。"
因而他们的态度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因此重 要的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富人,而不是想着怎样改变社会的本质使贫富 成为没有意义的范畴
补充资料②: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这样解释:马克思留下的文献 并不是那么晦涩。但是要进入马克思的思想很难。为什么难?因为他 发动了革命,哲学思想的革命。一个人要理解一场革命多么难,因为 我们身处在一个这样的当代文明之中,这种文明它应当经受的最彻底 的批判是要通过哲学革命才能展开的。但是我们就在这样的一个现代 文明中生活了,我们接受了这个文明这个时代关于他自己的解释,我 们不知不觉地分享了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我们对科学的认识,我们 对自然界的理解,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我们所追求的所有各种价 值,这一切都应当经受一场批判,非常彻底的批判。这种批判来自马 克思哲学革命,所以要理解一场革命是如此的困难。
教师明确:所以,这也应了马克思的那句经典名言:“哲学家们 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学说从 根本上反省哲学本身的传统,以此重新规定思想的任务,以回答人类 在其历史进程中所遭遇的根本挑战。他开辟了一个哲学的新时代,一 个批判的新时代。
推荐阅读
《〈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阐释》陈培永
《资本论》第一卷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恩格斯的写作原因,理解《社会 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现实针对性。
.能学会利用关键句文章的核心概念“经济关系”,把握作者的 核心观点。
.能通过把握核心概念"经济关系”与一如"生产生活资料” “彼 此交换产品的方式"统治关系”等一般概念之间的关系,初步厘清文 章的论证思路。
二、教学重点
.能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恩格斯的写作原因,理解《社 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现实针对性。
.能学会利用关键句文章的核心概念“经济关系”,把握作者的 核心观点。
三、教学难点
.能学会利用关键句文章的核心概念“经济关系”,把握作者的 核心观点。
.能通过把握核心概念"经济关系”与一如"生产生活资料” “彼 此交换产品的方式“统治关系”等一般概念之间的关系,初步厘清文 章的论证思路。
四、教学课时
1课时(20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要点明确:引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 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激趣,分析本篇文章旨在通过“理论思 维”的培养,厚植“思维的发展”这一语文核心素养。
(二)方法衔接: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经验,总结阅读社 会科学论文的基本方法。
要点明确:结合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单元所学的《乡土中国》, 从概念意识、结构意识、关联意识三个角度回顾阅读社会科学论文的 基本方法。
(三)新课教学
.梳理单元结构
要点明确:本单元选取的恩格斯、毛泽东、张岱年、卢梭、柏拉 图等大家的七篇经典文章可分为两个板块。前四篇文章《社会历史的 决定性基础》《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看作第一板块,这四篇文章以马克 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中心,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时期、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抗战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不同时期,揭示 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特点、社会思想领域的重要认识问题和马克思 主义者的立场、观点及思维方法。后三篇文章《修辞立其诚》《怜悯 是人的天性》和《人应当坚持正义》,可以看作第二板块,这三篇文 章是以立身处世的思想认识为中心,从自我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 到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真诚、怜悯心和坚持正义等问题。
.介绍作者和文章的基本内容
要点明确:(1)介绍作者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 (2)简要概括本文的基本内容是恩格斯重点围绕经济因素与历史发 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辩护。
.明确写作背景
要点明确:(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和学习提示,了解本文的 基本写作背景;(2)结合学生的阅读期待,从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对马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曲解和博尔吉乌斯的疑惑两个角度做进一步补 充。
.把握核心概念
要点明确:(1)把握核心概念“经济关系”;(2)辨析“经济关 系”和文章中与“经济”相关的其他概念,总结确定核心概念的方法 是学会从关键句中把握作者的观点。(3)以文章第一段为例,找到与 核心概念相关的一般概念。
.初步厘清行文思路
要点明确:(1)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中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之间 的关系;(2)引导学生关注用于衔接核心概念与一般概念的词语“是 指"包括”和“决定着”,并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行文思路直观化。
(四)作业布置及课后思考:沿用先准确提取核心概念和一般概 念,然后利用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之间的关系厘清文章论证思路的方 法,继续完成文章剩余部分内容的阅读。
统治地位。
(2)在分别论述以上三个问题后,作者最后又对写作对象提出 了总体的建议,因此构成了文章最后总说的部分。所以我们可以梳理 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是“先分后总”。
.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1)理解第一部分的观点内容: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 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梳理作者对“经济关系”这个概念的分析。
小结:作者这一部分的论述思路,即阐明“经济关系”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说明经济关系的含义以及经济关系对于上层建 筑的决定性影响,并指出其对“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
理解第二部分的观点内容: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 “决定性基础”作用。
预设:作者在强调的第一点当中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 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 是相互作用的,而其中归根到底以经济的必然性为基础。
作者也举了两个例子,其一,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 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和财政制度 都是经济基础,这就说明国家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德国庸人的 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 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 卑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当时德国的精神状态是由于当 时德国的经济而产生的,而后这种精神状态又反过来对经济起作用, 这就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两者是相互作用的。
理解第三部分的观点内容: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预设:作者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占 统治地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 自己开辟道路,而这必然性指的是经济的必然性。通过对这段文字的 分析,我们最终可以明确作者在这段文字当中的主要观点:人们在创 造自己的历史时,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偶然性是其补充 和表现形式。
理解后文的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 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 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 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伟大人物的 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上某一个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但这样的人物一定会出现却是必然的,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的。 伟大人物的问题恰恰说明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分一一总”的论证结构
恩格斯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方式,正确地理解和 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告诫青年学生,同时也是提醒所有人:看问题要 全面,不要细抠字眼,要学会把握“总的联系二
学习任务二: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1)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 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 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 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预设: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
历史唯心主义夸大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把伟大人物的出现 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
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相互关系 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中,正确地论 述了伟大人物的产生。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 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 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
恩格斯用拿破仑的例子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拿破仑从一个军官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种社 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 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一定要出 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有其历史必然性, 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 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 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偶然现象。
关于“曲线的中轴线”
恩格斯指出:“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 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 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恩格斯着重强调的是:被考察的时期愈长,被考察的范围愈广, 曲线的平均线就愈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于平行。因此,我们要善于 揭示政治、思想现象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善于从整体、全过程去探求 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
四、学习任务三:体会文章鲜明的写作特点。
首先是针对性强,要点突出。恩格斯针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 同时也是针对德国大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一些思想混乱,集 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一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 证关系,二是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其次是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全文采取了 “分一总”的结构,并 用“1, 2, (a) (b)"这样简洁、鲜明的方式作了标识(回答第二个 问题时分了两个要点),使收信人和其他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最后是思维辩证,逻辑严密。
作者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首先明确了我们应如何准确认识“经 济关系”,(PPT在论述时,通过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四个“决 定着"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逻辑非常清晰严密。
同样是这段文字,请同学们思考: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 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 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如果我把它改成:先全部 说明经济关系包括了哪些方面,再回过头补充说明技术“决定”了什 么好不好?
这样安排,突出了重点一一“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 “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中的很多方面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作 者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技术所“决定”的方 面,也凸显了他表述严谨,逻辑严密。
在论述“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恩格斯用状语和程度副词, 逻辑严密地强调了两者的关系:首先肯定了 “技术依赖于“科学”, 但他更加强调了“科学"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在二者之间, 有时候“科学”会对“技术”产生作用,但“技术”更是发展的“决定 性基础二
(4)在阐述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恩格 斯运用辩证思维,举了几个例子进行分析,如拿破仑、凯撒、奥古斯 都、克伦威尔等,阐明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的思想。 历史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历史人 物在何时何地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历 史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历史人物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 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素,就 会陷入宿命论。
五、全课总结
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 马克思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 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 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 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 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 层建筑的唯一因素。恩格斯的这封回信澄清了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充 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是我们学习这封信所要掌握 的重点内容。同时,我们要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 逻辑性,思考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会总体把握。《社会历史的决 定性基础》第三课时
《共产党宣言》(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能综合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读懂文本,把握文本内涵;
能把握“无产者"无产阶级”“共产党人”等核心概念,提炼文章 观点,理清行文思路,探究文章细致、缜密的论证逻辑;
能联系前两课的内容,把握其中关联,感受伟人深厚的理论素养 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理解其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联系现实,获得思 想的启迪。
二、教学重点:
能综合运用阅读的基本方法,读懂文本,把握文本内涵;
能把握“无产者”“无产阶级"共产党人”等核心概念,提炼文章 观点,理清行文思路,探究文章细致、缜密的论证逻辑;

最近更新

2024年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 56页

2024年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考试.. 55页

2024年桂林生命与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 57页

2024年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 56页

2024年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 55页

2024年江苏省扬州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附.. 55页

2024年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 57页

2024年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 57页

2024年江西省鹰潭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最.. 55页

2024年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 55页

2024年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 56页

2024年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 54页

2024年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 54页

2024年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必.. 55页

2024年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 56页

2024年浙江师范大学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附答.. 56页

2024年浙江省舟山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推.. 55页

2024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考试题.. 56页

2024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必.. 56页

2024年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必刷.. 57页

2024年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 57页

2024年湖南省岳阳市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最.. 57页

2024年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 55页

2024年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适应性考.. 55页

2024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适应性考.. 56页

2024年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 56页

2024年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 55页

2025企业年会颁奖典礼红金粒子动态PPT模板 25页

2025创意剪纸风年终工作总结暨新年计划PPT模板.. 19页

2025国潮教育课件设计:山海经神话教学模板(.. 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