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讽刺作品的阅读《儒林外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范进二十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二十多次, 到五十四岁,他一度考中的时候,他发疯了,压力,期待,贫穷,一但突然紧张 的神经松弛下来,就疯掉了。范进中举了,家里立即什么都变了,有了银子,房 子,奴仆,丫鬟,经济生活变好了;乡绅们都来恭喜,乡亲们拿米,拿鸡,拿蛋, 拿酒;就连岳父都夸起女婿来,甚至跟在女婿身后,见女婿衣服褶皱,一路上低 着头替女婿扯了几十回,人际关系变了;平日里受人白眼,轻蔑,欺凌,这一下 子有人奉承,尊敬,抬举。“万般皆下品,未有读书高,”几十年贫穷无人问, 一朝中举天下知。这反映一个社会关系,也反映社会的冷漠,读书为做官,官本 位的社会现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儒林外史》时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 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
答案:
.穿着单薄、破烂,非常猥琐、悲凉。周进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 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 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特别关照他。
.周进看了三遍,第一遍不屑一顾,第二遍可怜他,同情他,硬着头 皮看。第三遍恍然大悟,认为是天地至文。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 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批判科举八股应试的制度。
.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旦“鲤鱼跃龙门”就 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变化。虽然多年考不上,但 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一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读书人 既可悲又可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二)马二先生游西湖(节选)
马二先生上船一直来到断河头,问文瀚楼的书坊,乃是文海楼一家,到 那里去住。住了几日,没有甚么文章选,腰里带了几个钱,要到西湖上走走。
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 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 见雷峰塔,到了净慈寺,有十多里路,真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处是金 粉楼台,一处是竹篱茅舍,一处是桃柳争妍,一处是桑麻遍野。那些卖酒的 青帘高扬,卖茶的红炭满炉,土女游人,络绎不绝,真不数“三十六家花酒 店,七十二座营弦楼”。
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 到西湖沿上牌楼跟前坐下。见那一船一船乡下妇女来烧香的,都梳着挑鬓头, 也有穿蓝的,也有穿青绿衣裳的,年纪小的都穿些红绸单裙子。也有模样生 的好些的,都是一个大团白脸,两个大高额骨,也有许多疤、麻、疥、癞的。 一顿饭时,就来了有五六船。那些女人后面都跟着自己的汉子,据着一把伞, 手里拿着一个衣包,上了岸散往各庙里去了。马二先生看了一遍,不在意里, 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 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 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 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 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往前走过了六弯,转个弯,便像些村乡地方,又有人家的棺材厝基,中 间走了一二里多路,走也走不清,甚是可厌。
马二先生欲待回家,遇着一走路的,问道:“前面可还有好顽的所在? ” 那人道:“转过去便是净慈、雷峰,怎么不好顽? ”马二先生又往前走。走 到半里路,见一座楼台盖在水中间,隔着一道板桥,马二先生从桥上走过去, 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里面的门锁着,马二先生要进去看,管门的 问他要了一个钱,开了门放进去。里面是三间大楼,楼上供的是仁宗皇帝的 御书,马二先生吓了一跳,慌忙整一整头巾,理一理宝蓝直褛,在靴桶内拿 出一把扇子来当了药板,恭恭敬敬朝着楼上,扬尘舞蹈,拜了五拜。拜毕起 来,定一定神,照旧在茶桌子上坐下。傍边有个花园,卖茶的人说是布政司 房里的人在此请客,不好进去。那厨房却在外面,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 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选自《儒林外史》)
(1)选文中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动机是马二知道“西湖水光山色,颇可以添 文思”。请你阅读后说一说马二先生游西湖,观赏到哪些景致。
(2)作者为什么着力描写酒店里那些味道鲜美的食物?
(3)马二先生看见宋朝仁宗皇帝御书时是怎样表现的?作者写这一片断有 什么用意?
(4)《儒林外史》以讽刺艺术取胜。但在我们的选文中,似乎没有看到夸 张、漫画式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的?作者对马二先生持什么样的态度?
答案:(1)马二先生眼中所见的并不是清新宜人的西湖胜景,他看到的是 游人,女子的相貌,酒店的食物。
(2)突出马二先生的可笑与辛酸,他对西湖风光“全无会心”,却对各色 菜肴馋涎欲滴。
(3)马二先生面对的是前朝皇帝写的字,却犹如面圣一般跪拜,他是爬不 上金銮殿的穷秀才,却俨然如朝廷大臣一般扬尘舞蹈。他如同白日做梦一般 施行起君臣大礼。用意:强调科举制度已毒入他的骨髓。
(4)马二先生其实和范进一样,深受科举制度毒害。但作者并没有对马二 先生进行多少夸张化的描写,除了对着宋仁宗皇帝御书参拜之外,其他都只 是淡淡写来,从朴素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批判和讽刺的倾向。 马二先生作为一个读书人,对西湖美景麻木不仁,他的审美感贫乏浅薄可见 一斑。作者把八股毒害灵魂的庸陋、精神世界的枯朽,准确地揭示出来并进 行了辛辣的批判和讽刺。
(四)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旦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 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 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 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 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 曾见面?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 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 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 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赵氏分开众人,走 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 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段文字选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是 ,和《范进
中举》一样,它主要采用了 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 、 角度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
不忘的是 ,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 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中
一个不朽的形象。
.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严监生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 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形象,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吝啬 鬼的形象?列举一个概括与之相关的情节。
答案:
.严监生,夸张
.动作,神态,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吝啬
.前边的人所猜测的内容,为赵氏的话作铺垫,可以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作品中的一个吝啬鬼形象,就在他咽气时, 当牧师拿着金色的十字架为他祈祷时,他竟然睁开眼睛,用手去夺那十字架,把 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明确方法
.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 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硬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 地表达对光明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 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 的不合理。如书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求取功名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 把功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其迂腐可见一斑。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 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众人不加阻拦反而大加赞扬,这些正是对“吃人”的 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 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如写范进中举后惊喜过度而发疯这一情节时,作者运 用的夸张的讽刺艺术可谓达到了极致,对当时读书人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 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乃至发疯的社会现实加以夸张和描写,从而达到了尖锐的讽 刺效果。
(2)抓住平常生活中的传神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如《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 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 而不见,无一领会。这段生动、逼真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 公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他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 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做了深刻的讽刺 和揭露。
(3)广泛采用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人物时,作 者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 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儒林外史》中,作者将胡 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现世宝”“穷鬼” “尖嘴猴腮”,中举后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他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 高,品貌又好”,通过对比,活描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世人诚惶诚恐、毕
恭毕敬地逢迎的画面。
这些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 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联系现实深入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 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 隆年间,至今仍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也许就是因为作品与现实的 联系。如学习《变色龙》一课后,我们会感觉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 洛夫之类的人物,在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和批判,具有强烈 的现实意义。
.名著导读,初步感知
.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 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 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 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等。
.背景链接
吴敬梓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的清朝处在统治的最高峰, 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 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 思想、约束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 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 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书名上,“儒林” 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指学 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 作区别。
.文体知识简介
讽刺文学,指用夸张手法和嘲讽态度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类 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往往是作者否定、批评的对象,而否定的方式是通过揭露对 象的可恶、可鄙、可笑来体现的。而对值得同情的人物身上的缺点,其讽刺往往 包含善意的批评。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主要内容介绍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 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 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 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 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 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 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1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2 — 30回: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第31 — 46回: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46 — 55回:“市井奇人”的发现
第56回:“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以“幽榜”回映“楔子”。
.主要人物及事件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周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秉性忠
厚,迂而不恶
头撞号板、提携范进
范进
醉心科举、热衷功名、老实忠 厚、怯懦麻木、迂腐无能
中举发疯、不知苏轼闹笑话
汤奉
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 威作福、贪狠蛮横
为求升官,沽名钓誉,不问因由, 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 活活枷死
严监生
家财万贯、吝啬成性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 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严贡生
恐吓诈骗、无恶不作、欺压百 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
强圈邻居的猪;“云片糕”变药, 恐吓船家赖掉船钱;欺凌弟媳, 企图夺产
匡超人
最初:他手脚勤快、心地善良、 事亲孝顺、勤学上进;后来: 寡情薄义、虚伪透顶,狡诈至 极、毫无廉耻
服侍父亲;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潘三入狱, 恕不探望
马二先生
忠诚和崇拜科举制度、迷信八 股、仗义疏财、以德报怨、宅 心仁厚
“劝导”匡超人做举业、把枕箱 买回来替朋友遽公孙消灾
王冕
聪明颖悟、勤奋好学、才华横 溢、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 身自好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 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 他也不接受,归隐会稽山
杜少卿
淡泊功名,反对科举,仗义疏 财,平等爱人,具有初步的民 主主义思想
不愿做官;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 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轻视礼教, 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
①独特的结构一一“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穿全书。它以连缀的故事、
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 社会生活的目的。
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一一辛辣的讽刺
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 不同,方式不同;
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 刺的深刻性;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色,婉而多讽。
③善于运用鲜明对比、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梅玖对周进的前后态度,胡屠户对范进 的前后态度。也善于运用夸张手法、细节描写等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如严监生 的死,再如胡屠户打范进的手隐隐作疼。
④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洗炼、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
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专题探究,加深理解
专题一:故事会
探究指导:《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 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这就 需要在讲述前进行选择,从书中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比较熟悉,而且容易引起听 众兴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先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理清故事的起因、发生、发 展、高潮、结局。讲述时不能完全照搬原文,要忠于原文,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生动 的细节,发挥想象,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注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区别, 力求让讲述更加通俗易懂。
示例:
两根灯草
话说有个乡绅叫严监生,胆小又有钱。严监生老了临死的时候,卧房里 挤满了子女后代,老人家卧在床上话也说不出,就只是伸出两根手指,众人 不知其意。侄子问严监生的意思是不是有两个亲人还没见面,老人摇头。侄 子又问严监生是不是有两笔银子不曾交代家人,拉人摇头摇的厉害。老奶妈 有问是不是他两个儿子不在眼前,老人还是摇头,两个手指指着不动。待到 其妻子赵氏擦擦眼泪对老爷子说:“我知道,你是看那灯里有两根灯草怕费 了灯油。”然后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严监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 挂了。
匡超人
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 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 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 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 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 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 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 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 兽。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探究指导:本专题要求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专题研究,其主题是“《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知这一专题并不需要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解 说,而是要抓住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 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对表现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细读有 关章节,对作者所运用的手法进行分类归纳。在阅读时,要注意结合阅读提示及有 关材料进行分析,边读边做批注,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材料。止匕外,还要特别注意 这些章节中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来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示例: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 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 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到赵 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 例,它对那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 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专题三:续写故事
探究指导:续写可以看作是“材料作文”,材料就是原文,因此要从原文出发来推 想故事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展开合理的、充分的联想,构思适当的情节。要 写好这一续写,首先要选好书中的一个故事,认真研读,掌握故事发展的过程及人 物的性格特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 变化。其次,续写的文章要在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 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完全脱离原著,续写的内容在思想上应该是健康向上的, 有积极意义的。最后,要积极打开思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续写的故事更加 深刻、生动。
示例:续写《范进中举》
话说那范进中举之后,和张乡绅结交,成了方面大耳的“老爷”,后来 乂当上了知县。
范进成天带着家丁招摇过市,强征保护费。有一次,一个穿着褴褛的读 书人说没钱交保护费,范进刚走过去,那个读书人就抓住范进的袖子说:“范 进,我是你乡试那年的同案啊,还记得我吗? ”范进一把甩开他,一脸鄙夷 地说:“这是哪的贱民,我可不认得,给我打。“几个家丁上前掘住那人, 那人挣扎着说:"当年要不是我借钱给你去乡试,你能有今天吗?你个忘恩 负义的东西! “一个家丁见范进恼怒的脸色,上前就恶狠狠地扇了他一个巴 掌:"你敢诋毁我们家老爷,给我狠狠地打。“家丁们见状,对那人就是一 阵拳打脚踢,见那人奄奄一息才住了手。范进看着刚才说话的家丁说:”干 的不错,赏! “说罢,带着人大摇大摆地回去了。
范进回到了家后,想了想今日在街上的情景,又叹了口气,暗自派手下 的人送给那人当初给他乡试的钱。范进想着自己的前途,又有了一点精气神, 盘算着下一步该做什么……
.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一)
这周学道(周进)虽也请了几个看文章的相公,却自己心里想道:“我 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 (帮助评阅考生文章的人),屈了真才。”主意定了,到广州上了任。次日, 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第三场是南海、番禹两县童生。周学道坐在堂 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 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最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 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气候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 麻布直褛,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 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 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 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 ”范进跪下道:“童 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 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 ”范进道:“童 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 ”范进道: “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 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