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王天培.pptx

格式:pptx   大小:177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王天培.pptx

上传人:海洋里徜徉知识 2025/5/19 文件大小:1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王天培.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王天培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说课稿王天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科举制创建》说课稿 王天培
第1页
第1页
《科举制创建》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原则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册内容。)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第2页
第2页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一项基本制度,它在隋朝时创建完善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按士族出身取仕到按才选拔官吏一大发展,它在我国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在清末才被废除,对我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主要作用。
第3页
第3页
2、素质教育目的
(1)    知识目的 本文按序简介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及科举制深远影响。课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①    科举制诞生
②    科举制完善
③    科举制影响
第4页
第4页
(2)    能力目的
①    通过搜集古今选官制度、用人制度相关资料,从中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能力及在搜集资料基础上,勉励学生交流劳动结果,从中培养学生乐于同别人合作,共同进步意识。
②    通过讨论科举制影响从中探究其对我们今天人事制度改革现实意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能力。
③    让学生表演《科举考试》、《殿试》等历史短剧,通过角色饰演,使学生从中取得极为丰富情感和精神历程,不但渗入了知识点理解,也从中锻炼了学生表示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
④    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科举制发展线索图”,并予以诠释,从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口头表示能力。
第5页
第5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结识科举制度出现,是我国古代用人制度一大进步,是隋唐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初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习科举制度深远影响,使学生结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主要构成部分,从而勉励学生要敢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第6页
第6页
3、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1)    重点:科举制创建与完善。
在科举制创建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隋朝历史任务是老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用人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突破门第限制制度,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隋朝不经常考试,录用人不多,各科考试内容和办法尚未形成制度。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充考生起源、增长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等。关于此重点内容,我主要是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法和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结果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然后再指导其进一步讨论,释疑而处理。
第7页
第7页
(2)    难点:科举制作用及影响
由于本套教科书前面内容中没有简介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加上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限制,因此本课难点是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进步意义和对中外深远影响,关于这一难点处理,我主要是采用对比法,结合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进行两种制度对比讨论,得出科举制进步所在,从而达到难点突破。
第8页
第8页
二、说教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实现创新素质培养目的,我采用了“自学—指导”模式,该模式主要由自学、质疑、讨论、指导、释疑五个环节构成。在这个流程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在此模式下,为了“激其情,发其智”在这中间,我主要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
第9页
第9页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通过模拟古代科举考试、播放录像片段《中华五千年》和《范进中举》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及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理解及渗入。
2、活动教学法 通过度组搜集资料、表演历史短剧、动手制作线索图等活动,使学生感到课堂生动有趣,更增长了学生主人翁意识。
3、网络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像、生动地展示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感观,活跃了学生思维,起到化难为易、化抽像为详细作用。
总之,在这整个过程表达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规
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这同时也教给学生一个学习办法,使
他们学会自己摸索知识,发觉规律,逐步掌握获取知识本事。
第10页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