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1页
切 诊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2页
一、脉诊
概念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动脉搏动,以探察脉象,了解病情改变一个独特诊病方法。
动脉──脉动应指部位。普通就是指动脉浅显、搏动显著部位。
脉象──脉动应指形象。包含脉位、速率、形态(脉长、脉宽、均匀度)、强度(脉力、流利度、担心度)、节律等方面指感特征。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3页
脉诊
历史沿革
公元前5世纪,扁鹊擅长脉诊。
《黄帝内经》记载三部九候诊病,《难经》弘扬独取寸口诊法。
东汉张仲景确立“平脉辨证”标准。
西晋王叔和《脉经》确定24脉。为现存最早脉学专著;
宋代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脉。
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载27脉。
李士材《诊家正眼》在28脉。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4页
脉象形成原理
心、脉是形成面向主要脏器
心:心主血脉 心阳气推进血液运行
心阴血为脉象物质基础
脉:壅遏营气 脉为血行通道,约束血液按一定
方向运行
气血是形成脉象物质基础
气:推进——血运不息
固摄——助脉壅遏营气
血:血液为脉象物质基础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5页
脉象形成原理
其它脏腑与脉象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肺气助心以行血
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为脉象物质基础
统血——统摄血行
肝:藏血、主疏泄——调整血量和血行
肾:藏精,为全身阴阳根本——为脉之根本
精血相生——确保血脉充盈。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6页
诊脉部位
(一)寸口诊法:
含义: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
“独取寸口”意义:
寸口为肺经所主,肺主气朝百脉——可反应全身脏腑功效改变
肺经起于中焦,与脾胃关系亲密——可反应胃气强弱,气血生化情况
寸口为脉之大会——可反应经脉气血运行情况
寸
关
尺
左手
心
肝(胆)
肾
右手
肺
脾(胃)
肾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7页
诊脉部位
(二)三部九候诊法
又称为遍诊法,是遍诊上(头)、中(手)、下(足)三部相关动脉,每部又分为天、人、地三候,合而为“三部九候”。其意义在于何处脉象有改变,提醒对应部位、经络、脏腑有病变可能,而不是用一处或几处脉象来测知全身情况。
上以候上:上部头以候头角、口齿、耳目
中以候中:中部手以候肺、胸中、心
下以候下:下部足以候肝、肾、脾胃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8页
诊脉部位
(三)人迎寸口诊法
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可进行浮、中、沉三候──“三部九候”。
(四)仲景三部诊法
寸口
桡动脉
候脏腑病变
趺阳
足背动脉
候胃气
太溪
胫后动脉分支
候肾气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9页
诊脉方法
诊脉时间
清晨未起床,未进食,环境平静为最正确。
普通诊脉时间不少于1分钟。
平息和体位
平息定至:一息四-五至
体位:正坐或仰卧——使手臂同心脏同一水平。
中医诊断学主题知识讲座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