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探究 】是由【fxxwwx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探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1 —
— 8 —
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探究
2025-02-1600:00:00王雪晨
经济师订阅2025年1期收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
摘要: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其日常运营活动不仅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公益属性,同时还肩负一些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任务。现如今,随着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深化改革,公立医院所处的内部及外部运营环境日益复杂,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财会监督可以确保各项资金的配置合理性与使用合规性,减少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论述了财会监督的定义及公立医院构建与完善财会监督体系在强化医院社会公益属性、实现全面管理、提高监督管理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客观分析了现阶段公立医院运行财会监督体系时面临的思想意识、岗位权责、财会监督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最后立足公立医院特殊属性及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了深化全员责任意识、明确监督岗位权责、更新财会监督方法等措施,以供相关公立医院提升财会监督能力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公立医院财会监督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5)01-247-02
— 3 —
— 2 —
公立医院作为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质量影响着人民健康、医疗改革发展成效[1]。构建和实施财会监督体系,可以从财政资金角度提高公立医院运营稳定性与合法合规性,从而帮助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基于此,公立医院纷纷对内构建了财会监督体系,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该体系在建设与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如何加快构建、科学实施好财会监督体系成为了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一大阻碍。
一、公立医院财会监督的相关概述
(一)公立医院财会监督的定义
财会监督是是人大、审计、财政、税务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以及各类税收法规等财会法规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财政、财务、会计行为和活动行使各自职能开展各种监管工作的统称。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将财会监督与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三驾马车相结合,帮助公立医院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提质增效。财会监督融入公立医院内部业务流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医院决策和运行的各个环节,及时把握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点,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业务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财会监督的定义,总体概括为对国家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组织及个人进行财政、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活动。财政与财务监督管理,本质上属于国家财政资金、单位组织内部资金的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则属于资金管理结果审核、分析、记录、披露的活动。由此可知,公立医院财会监督活动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对医院运营活动中所涉及的各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大致包含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等内容[
— 3 —
— 8 —
2]。
(二)公立医院构建和实施财会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大多数公立医院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日常运营活动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坚守好社会公益属性。一方面,公立医院需要通过开展各类治病救人活动获取运营利润,另一方面,也需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保障好患者的主体利益。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引入医疗行业,部分公立医院开始出现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公益属性的问题[3]。通过构建与实施财会监督体系,可以加强医疗项目指标、采购、医用耗材使用、药品定价收费、医保报销等领域的监督管理,从而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属性,及时纠正其不合理、不合规运作行为。
。通常情况下,公立医院会对内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督部门,旨在规范各项财政资金的配置与使用合理性。为了确保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督部门发挥应有价值与作用,一些公立医院将两个部门分离,独立运行,并要求其不得参与任何经济、业务管理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监督管理职能的全面覆盖性。构建与实施财会监督体系,能够实现对资金配置、会计核算、预算编制执行、成本控制、资产清查等活动的全过程监管。充分借助财会监督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优势,完善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为公立医院稳定运行及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5 —
— 4 —
4]。
。财会监督体系的运作形式并不局限于会计事项、财务报表分析检查,还侧重完善医院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运行规范性等内容上。构建和实施财会监督体系,能够助推公立医院从检查性监管模式转化为管理型监管模式,从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控制,逐步深化公立医院的内部治理能力。除此之外,构建和实施好财会监督体系,还可以从各项工作环节着手,通过提高工作规范性不断提高公立医院监督管理效率。
二、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面临的难题
(一)医院领导与基层职工思想重视不足
顺利构建与实施财会监督体系,需要着力于公立医院全员的正确思想认知基础上。即只有公立医院领导者与基层职工认清构建财会监督体系的必要性,方可实现全员参与构建、日常工作主动实施财会监督体系的良好目标。然而,纵观国内部分公立医院的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情况,仍存在思想认知不足、认知偏差等问题。例如,个别公立医院领导者将财会监督活动划入财务部门责任范畴,监督活动往往表现为财会部门自检自查,其他科室参与率较低。而医院财会部门日常工作内容本就复杂多样,其将监督管理工作归结给上级管理部门,最终出现监督与管理“两张皮”的情况,导致公立医院财会监督流于形式。除此之外,部分公立医院的财会监督覆盖范围有限,仅对各医疗项目的资金配置与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尚未设计事前预算编制、项目可行性分析;事中项目资金执行监管;事后审计总结等内容,财会监督效果并不理想[
— 5 —
— 6 —
5]。
(二)尚未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与职责
事实上,无论是财务监督体系的构建还是实施运行从来都不是专属于财务部门或上级领导者的任务,而是需要各科室、全员积极参与进来的。现阶段,部分公立医院就对这一概念存在刻板化认知,在构建和实施财会监督体系过程中面临着权责划分不清晰的问题。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各科室互相推卸任务,延缓了财会监督体系建设效率,在该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合理行为,弱化了财会监督体系的效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总会计师的监督管理职责发挥受限。总会计师是公立医院财会监督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监督者。现阶段,三级公立医院虽设置了总会计师岗位,但仍存在总会计师无法直接参与各项经济决策的情况,经济决策权力仍全部掌握在医院领导层手中,限制了总会计师的监管职能发挥。第二,尚未成立独立运行的财会监督管理部门。正如前文所述,部分公立医院将财会监督工作划入财务部门工作范畴,并未针对财会监督活动成立专管部门,制约了财会监督活动的全面覆盖率、效应发挥稳定性与持续性。
(三)监督方法有待更新
通过观察可知,现阶段多数公立医院所采用的财会监督管理方法表现为分析财务报表数据真实性与精准度、监督各项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定期审计有关经济的文件等。甚至部分公立医院一年仅开展一次审计活动,这就意味着公立医院将无法在运行各项医疗经济活动时及时发现、精准治理好各类风险。此外,监督、分析、反馈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更会延缓公立医院财会监督时效性,威胁着公立医院的资金使用合理合规性与运营稳定性。除此之外,个别公立医院所使用的传统审计模式、内部控制方法等需要依托于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财会监督成本越积越多,长期发展下去对于公立医院运营而言是一种挑战。虽然现阶段多数公立医院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转型,但在财会监督方面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如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法兼容导致财会监督中断,弱化了公立医院财会监督成效。
— 9 —
— 6 —
三、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
(一)深化全员责任意识,转化财会监督思维
新形势下,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首要任务为深化全员的财会监督正确认识,为财会监督体系稳定运行打好思想基础。首先,公立医院领导者应深化个人对财会监督的认识与重视度,认清财会监督对公立医院稳定运营发展的积极意义。从管理制度、资金支持等层面着手,提高领导对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构建及实施的支持力度,从而深化医院全员对财会监督的思想重视度。例如,年初预算规划时提高对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资金支持力度,为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现代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其次,对内加强关于财会监督体系的宣传推广,确保医院全体人员对财会监督形成正确认识,打破“财会监督是财务部门、上级领导专属任务”的刻板思维,鼓励全员积极参与。最后,公立医院主管部门应提高对财会监督结果的开发利用,将监督结果与部门考核、人员福利待遇挂钩,协调好医院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激发全员参与构建和实施财会监督体系的热情。
— 7 —
— 8 —
(二)明确监督岗位权责,完善财会监督体系
公立医院细化各项业务其涉及多个领域,如医疗技术研发、医药管理。再加上公立医院的整体产业规模较大,业务种类多样、流程复杂等因素影响,因此,在构建与实施财会监督体系过程中面临着权责不清晰的问题。对此,相关公立医院可以分级构建财会监督体系。即医院最高领导层负责财会监督体系顶层设计,中层科室管理者负责划分财会监督职能、监督财会监督任务执行,基层业务人员按照岗位属性贯彻落实好各项财会监督任务,以此完善好公立医院财会监督体系,深化监督管理效果。其一,明确公立医院财会监督领导者的权责。落实好总会计师参与经济决策的要求,加强医院领导者与总会计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最大化发挥其决策指导、监督管理职能。其二,成立独立运行的财会监督部门,主要负责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成本控制、资产清查、会计核算等活动的监督管理。
(三)深化业财融合,更新财会监督方法
公立医院在构建和实施财会监督体系过程中,应当认清财会监督体系并不局限于财务领域,同时还需要对各项业务活动中所包含的财务数据信息加以分析整合。因此,相关公立医院需注重深化业财融合,通过业务与财务整合完善好财会监督管理体系。
— 9 —
— 8 —
第一,将财务管理工作与医疗器械、耗材采购活动、费用报销等业务进行挂钩,从财务角度及时发现各项业务活动中潜在的异常资金使用行为、财务风险等。通过融合业务与财务活动,可以确保财会监督体系更加贴合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满足多元化监督管理需求。第二,从内部控制、绩效考核、内外监督管理等角度创新财会监督方法。以内部控制为例,将财会监督体系融入到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各环节中去,真正实现全过程、动态化的财会监督目标。第三,完善好财会监督制度体系,如责任划分与追究制度、监督轮岗机制等。所谓监督轮岗机制是指财务会计人员应实现横向与纵向轮岗,在夯实自身岗位基础能力的同时,丰富其他技能,以此灵活应对非专业范畴外的财会监督问题。第四,加强财务监督体系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及时收集各医疗项目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数据信息、动态监管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加快实现稳定运营及高质量发展目标,相关公立医院有必要立足实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好财会监督体系。通过完善合规的财会监督体系,实现各类财政资金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在确保各项医疗项目质量基础上降低医院整体运营成本,深化公立医院的社会公益属性。这既是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公立医院所提出的发展新要求,同时也是各公立医院稳定运行、更好为人民服务的有效路径。对此,相关公立医院应当把握好构建财会监督体系的必要性,并结合自身运营情况、发展需求等,主动分析当前运行财会监督体系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从责任意识、岗位权责、财会监督方法三个层面,逐步完善好财会监督体系,助推公立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 9 —
— 8 —
参考文献:
[1]张春艳,[J].会计之友,2024(09):143-147.
[2][J].,2024(10):66-68.
[3]陈俊杰,[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02):90-93.
[4]杨玉姣,毕春梅,许涛,[J].中国卫生经济,2023,42(12):104-107.
[5][J].卫生经济研究,2023,40(11):84-87.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
[作者简介:王雪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高级会计师。](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