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福建省福州市2023ˉ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是由【【笑】平淡】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省福州市2023ˉ2024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 / 43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全卷共8页,四大题,27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演是人类的本能,只要这个本能没有消失,戏剧也就不会消亡。随着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的改变,戏剧的演出环境和表现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在戏剧出现以前,人类祖先已经不知在打谷场上,在祭祀庆典活动中表演了多长时间,才逐渐学会了在舞台上表演,而后又学会了在摄影机或摄像机镜头前表演。对着话筒表演。“然而,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戏剧性故事这一基本特点却始终未变。”“今天虽有了四种媒介,但仍然只有一个剧作家,他所面临的任务是集中注意于情节、人物、对话和主题的基本因素上。”这话是美国戏剧家小巴斯费尔德在1958年说的。当今,戏剧的传播媒介与交流方式已经远不止于舞台、银幕、荧屏、无线电四种。“环境戏剧”把各种日常生活空间转化为戏剧审美空间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结合数码技术进行表演,也正在成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正如马丁·艾思林所说:“尽管各种戏剧形式在技术上和美学上有所不同,它们归根到底都是戏剧。”艾伦·卡斯蒂曾就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名为《电影的戏剧艺术》。详尽论述了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他认为,“电影的主导模式始终是戏剧的:即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直接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在这里,电影要素与戏剧要素是相互起作用的。”当一个导演需要表达其对人生的看法时。“他总会找到一定的戏剧结构、冲突的模式去体现这一观点。他会运用一定模式的镜头、人与物的关系以及剪辑方式,将这一观点变成视觉形象。”戏剧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因为新兴传播媒介的不断涌现而获得了更大生存空间。
戏剧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表现人生,评判人生;电影则以镜头摄取人生,展现人生。以银幕画面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人生感悟。二者的表现对象大致相同,区别主要体现在艺术媒介和创作构思上。近代厢式舞台是一个三维空间,人物和剧情虽属虚拟,但演员和布景道具却是实体。演员是活的,上下场方便,布景道具迁换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如何用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表现广阔的人生世相。就成为戏剧构思的关键问题。
电影是由一个个长短不等的镜头剪辑而成的。拍摄的时候,演员在动,镜头也在动。导演可以运用推、拉、摇、移、跟镜头等方式,拍下远近不等的动作画面。远景能容得下千军万马:近景和特写则可以让观众看得清人物动作的细节甚至一个眼神。把这些镜头用切、划、淡、化等方式衔接起来,就形成了一部影片的蒙太奇结构。“蒙太奇”(montage)一词来自法语,原意是图画的组织,特指电影镜头的连接方式。
2 / 43
最先发现电影蒙太奇的奥秘,并做出理论阐释的是苏联电影导演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认为,两个镜头连接起来所产生的意义,要大于单个镜头本身的含义。人们经常以爱森斯坦的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来论述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性质。但爱森斯坦本人却认为,这部表现“革命的兄弟情谊”的影片,“按其动作看则是一出戏剧”,“符合最经典的悲剧结构形式——五幕悲剧的形式”,他在构思的时候,“采用经过许多世纪考验的悲剧结构来作为初步分割这出戏的基础”,然后用镜头作进一步的细分,再按一定的情绪节奏重新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影片的蒙太奇结构。也就是说,蒙太奇是电影用以表现其戏剧性内容的形式,而不是电影的全部。
从爱森斯坦开始,人们对电影蒙太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总结出了各种蒙太奇语法(组合方式),如连续、平行、交叉、对比、隐喻、抒情等。乌拉圭人丹尼艾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就是系统论述这个问题的。后来,法国电影学家安德烈·巴赞针对蒙太奇理论的形式化倾向,提出了他的“长镜头理论”,又叫“场面调度理论”或“纪实美学”。他认为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电影叙事应与对象一致,用长镜头和深焦距来代替“非电影化”的蒙太奇,而不应该把一个完整的世界劈成一堆碎片。“只有这种叙事方式才能将事物存在的实际时间、剧情经历的时间结合在一起,而过去典型的分镜头法则有意地用想象的和抽象的时间来代替实际的时间。”巴赞很清楚,即使镜头再长,也不可能容得下全部电影故事与人物。所以,巴赞并没有否定所有的蒙太奇,而是说要“限制使用”。
其实,这两种理论无论有多大差异,回答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如何以电影镜头切分与重组生活时空。戏剧创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不过戏剧不是用镜头,而是通过幕、场的分割与转换进行这项工作的。电影结构与戏剧结构,本质上是相遇的。普多夫金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在1934年论述电影表演的一篇长文中,普多夫金分析了梅耶荷德执导的《森林》与奥赫洛普科夫导演《四处奔逃》时,在时空处理上所遇到的难题。前者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生活,“把一场戏分成许多小片断”,演员可以在舞台上转来转去,表示走过了许多地方,但布景迁换问题却很难解决。后者“把各个小场面安排到剧院观众厅的四周,场面转换时,观众就得上下左右地转动自己的脑袋,有时还要转到后面”。看得很不舒服。他的结论是:“要求从空间和时间上广泛反映所要认识的现实而把舞台演出细分为许多片断,这种做法到了一定阶段就为戏剧所不能接受,同时它又成了电影发展的起点。”“摄影机仿佛就是观众的机能高度发达的眼睛,为了尽可能扩大视野,这种眼睛能够远离对象而达到任何一种距离;它也可以迫近最微小的细节,把全部注意力仅仅集中于这一细节。这种眼睛能够从任何一个空间点转到另一个空间点,而且所有这些运动往后决不要求观众在看电影时做出任何形体上的努力。”电影用技术手段解决了现代戏剧时空处理的难题,它本身也就具有了戏剧的性质。
(节选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方式和感知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戏剧演出环境和表现手段的改变,但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戏剧
3 / 43
性故事的基本特点始终未变。
B. 电影中的远景和近景作用不同,远景能呈现庞大的场景,近景能呈现动作的细节,它们通过切、划、淡、化等衔接方式组成了电影。
C. 包括爱森斯坦在内的艺术家们对蒙太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并逐渐总结出了各种蒙太奇组合方式,如连续、交叉、对比、抒情等。
D. 摄影机就像是观众的机能高度发达的眼睛,但又不同于人眼,它不仅能远离对象达到任何距离,还能把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细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多夫金通过分析梅耶荷德的《森林》和奥赫洛普科夫的《四处奔逃》两部电影,探讨了电影镜头切分与重组生活时空的方式。
B. 《电影语言的语法》系统论述了蒙太奇理论的形式化倾向,其作者认为电影艺术的完整性建立在拍摄对象时空结构的统一性上。
C. 虽然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常被用来论述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性质,但其作者却认为蒙太奇只是一种形式而非电影的全部。
D. 艾伦·卡斯蒂在《电影的戏剧艺术》详细论证了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他认为电影始终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
3. 根据本文内容,下列选项中关于戏剧与电影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和戏剧都是用动作和语言的形式来讲述一个戏剧性故事。
B. 电影要素和戏剧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电影的主导模式始终是戏剧的,即以充满动作和力量的、直接的形式体现人类生活。
C. 二者均表现人生,评判人生,戏剧主要采取舞台艺术的形式,而电影采用银幕画面的形式。
D. 戏剧在时空处理上会有局限性,电影将会用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其本身就具有戏剧的性质。
4.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蒙太奇”理论及其特色的一项是( )
A. 电影《卧虎藏龙》在呈现玉娇龙心理层次诡谲复杂的特点,将其白天循规蹈矩的片段和晚上偷练武功的镜头交叉在一起。
B. 电影《爱乐之城》在保证男女主人公故事连贯性的同时,通过画面的变化与组合来创造意境,从而获得充满诗意的效果。
C. 电影《夏洛特烦恼》采用时空穿越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夏洛意外重返青春后走上人生巅峰,但最终又陷入绝望的故事。
D. 电影《封神》采用平行叙述方式,一面讲述商纣王的暴虐无道、引发天谴的经过,一面呈现质子姬发觉醒反抗的过程。
4 / 43
5. 话剧《雷雨》即将翻拍成电影并打算冲击中国电影华表奖。请你结合材料给导演提出合适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在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态、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在想心思。
姚纳和他的瘦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姚纳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微微动了动嘴唇……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说出口:“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7岁……”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姚纳就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去看乘客,那军人闭着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
到维堡区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叫,“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嘴里吧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讲价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走吧!”驼子还是用破锣般的噪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勺喷气。
“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姚纳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
5 / 43
“得了,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那你就稍微鼓励他一下……给他一个脖儿拐!”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嘻嘻……我的老婆现在成了烂泥地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
姚纳回转身,想讲讲儿子是怎样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姚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刚刚稍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姚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中,难道真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如果姚纳的胸膛裂开,那种苦恼浪滚地涌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
“回大车店去!”他想。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姚纳看着他,可是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去看看马吧。”姚纳想。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姚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那咱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有删改)
文本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
6 / 43
不去沽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纳讲述自己的遭遇时话语不多且多用不连贯的短句,这既与他卑微的身份有关,也与他内心深藏着无边的痛苦难以措辞有关。
B. 姚纳在丧子之后无处倾诉自己的痛苦,无人愿意真心倾听他的苦恼。其遭遇和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有相似性。
C. 军人、三个年轻人和年轻的车夫与姚纳虽然存在阶级、阶层的区别,但是他们都无视姚纳的悲伤,不能与他共情,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D. 林冲的“花枪”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道具,如草料场林冲去沽酒“花枪挑着葫芦”、山神庙“挺着花枪”,花枪反复出现既映射出林冲的英雄气,也代表了他的反抗精神。
7. 下列对《苦恼》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端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个压抑的环境氛围,“幽灵”“瘦骨棱棱”“棍子般”等词塑造了令人怜悯的形象。
B. 小说既有对姚纳的详尽刻画,也有对次要人物外貌、动作和心理的刻画,形象鲜明生动。
C. 作者采用冷静而客观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对比、对话、细节描写等于法,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D. 小说结构紧凑,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着姚纳深深的苦恼、倾诉苦恼的动机和行为展开,首尾互相呼应并形成对照。
8. 《苦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分析文章中下面两处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在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
——《苦恼》
(林冲)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9. 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共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8分)
10.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胜负之数(天数,命运)/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
8 / 43
B能克终者盖寡(能够)/冀君实或见恕也(被)/杳不知其所之也(遥远得踪迹全无)
C. 率赂秦耶(率先)/始速祸焉(开始)/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D.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萦绕)/辟邪说,难壬人(排斥)/于反覆不宜卤莽(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族秦者秦也 辇来于秦 貌恭而不心服
B. 不念居安思危 燕赵之收藏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C.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以膏泽斯民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必固其根本 六王毕,四海一
12. 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B. 思厥先祖父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D.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13.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洎牧以谗诛”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 终必不蒙见察戍卒叫,函谷举
C.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秦人不暇自哀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宴室独处,曾、史之所僈也。观人之所肃,非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为饰也。好恶在所见,臣下之饰奸物以愚其君,必也。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
8 / 43
”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猜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息,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书奏,甚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14.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赏不以A劝B善C罚D不以E惩恶F而望邪G正不惑H其可得乎
15.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文中指“厌恶”,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正身以黜恶”中的“恶”词性不同。
B. 举,文中指“举荐”,与《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中的“举”意思不同。
C. 是,文中指“正确”,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中的“是”意思相同。
D. 其实,文中指“它的实际情况”,与《六国论》“其实百倍”中的“其实”意思相同。
1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如果君王只根据自己看到的确定好恶,那么臣下掩饰自己的奸邪言行来愚弄君主也就是必然的了。
B. 太宗想让人才自我举荐,魏征认为愚昧之人无自知之明,让其自我推荐反而会助长世上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
C. 魏征引用《论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有明辨是非能力。
D. 魏征认为要想邪恶无处藏身,善恶泾渭分明,赏罚人才就不可亲疏有别,考察官员应秉持公平仁义。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
18. 关于赏罚,管仲和魏征各自看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三)古诗词阅读(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月①
9 / 43
王安石
追随落日尽还生②,点缀浮云暗又明。
江有蛟龙山虎豹③,清光虽在不堪行。
鱼儿
王安石
绕岸车鸣水欲乾,鱼儿相逐尚相欢。
无人挈④入沧江去,汝死哪知世界宽。
【注】①《咏月》作于实施变法之中或之后,《鱼儿》也作于这一时期。②尽还生:指月亮晦而复明。③蛟龙、虎豹,这里借指守旧势力。④挈;带,领。
19.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咏月》诗没有直接描绘月形,反而通过其他意象组合托衬月的存在,营造日落月生、晦明难辨的情境。
B. 《咏月》诗表面写月的变化、运行,实则有所寄寓;“清光”象征作者本人,“浮云”等则借指守旧势力。
C. 《鱼儿》诗借鱼所处之水将干的形势暗喻北宋当时社会形势,以“相欢”的鱼儿暗指尚未意识到危机的众人。
D. 《鱼儿》诗以“汝死哪知世界宽”的结语警示井底蛙式不知变通的守旧党,寓深意于物象,为改革兴变增势。
20. 在某种程度上,作品是作者个人精神意志的反映。王安石前期的咏物诗更注重借物比附内在思考与精神风貌,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四)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21. 完成下列填空
(1)《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挥霍他人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1 / 43
(一)(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彩票买来了,谁拿着呢?我们村里的合作事业有个特点,谁也不信任谁。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还是交给了三姥姥,年高虽不见得必有德,可是到底手脚不利落,不至私自逃跑。
直到开彩那天,大家谁也没睡好觉。以我自己说,得了头彩——还能不是我们得吗?!——就分两万,这两万怎么花?买处小房,好,房的地点,样式,怎么布置,想了半夜。不,不买房子,还是作买卖好,于是铺子的地点、形式、种类,怎么赚钱,赚了钱以后怎样发展,又是半夜。天上的星星,河边的水泡,都看着象洋钱。清晨的鸡鸣,夜半的虫声,都说着“五十万”。偶尔睡着,手按在胸上,梦见一堆现洋压在身上,连气也出不得!特意买了一付骨牌,为是随时打卦。打了破卦,不算,另打;于是打的都是好卦,财是发准了。
开奖了。报上登出前五彩,没有我们背熟了的那一号。房子,铺子……随着汗全走了。等六彩七彩吧,头五奖没有,难道还不中个小六彩?又算了一卦,上吉,六彩是五百,弄几块做件夏布大衫也不坏。于是一边等着六彩七彩的揭露,一边重读前五彩的号数,替得奖的人们想着怎么花用的方法,未免有些羡妒,所以想着想着便想到得奖人的乐极生悲,也许被钱烧死,自己没得也好,自然自己得奖也不见得就烧死。无论怎说,心中有点发堵。
(节选自老舍《买彩票》)
22. 下列句子中的“到底”与文中加点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把战争进行到底,把革命进行到底。
B. 秋天到底是秋天,空气中都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C. 他语无伦次地说了这么半天,到底要说什么?
D. 战风沙,斗烈日,我们到底把大坝建成了。
23. 某校文学社“大师推介”活动准备以老舍为核心人物制作宣传海报,拟撰写一副对联,上联为“片言振聋聩,平中露奇,传大时代纷纷扰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下联( )
A. 著作最谨严,小处见大,刻老百姓欢欢喜喜
B. 寸楷含幽默,笑里带讽,记小人物点点滴滴
C. 只言刺贪虐,喜间含悲,录新潮流洋洋洒洒
D. 片语淬白俗,和中有爱,写旧红尘平平常常
(二)(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语言只不过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符号,没有特定的表现规律和表达方式, ① 带有主观性是非常有可能的。语境的不同和人的主观性会让不同的社会符号表达出同一个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