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突发传染病应对措施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突发传染病应对措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突发传染病应对措施
一、突发传染病应对
我国卫生部规定对突发公共卫生做到:
• 防止为主,常备不懈;
•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 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建立一支快速反映队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强化体系,迅速应对做好监测、预警与报告,保证迅速、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一)各级人民政府
1、组织协调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 。
2、设施、设备参与应急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与应急解决工作 。
3、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
采用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表演,以及其别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等。
5、流动人口管理
对流动人口采用防止工作,对传染病人、疑似病人采用就地隔离、观测、治疗,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用集中或居家医学观测。
6、实行交通卫生检疫
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营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积极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行临时隔离、留验 。
7、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及时积极、准确把握,实事求是,对的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
9、维护社会稳定
10、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参与突发事件应急解决的工作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采用卫生防护措施。
11、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用就地隔离、就地观测、就地治疗。加强对重点单位、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防止控制措施。
(二)卫生行政部门
1、调查与解决
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解决。
2、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的级别
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征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解决的级别。
3、应急控制措施
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防止服药。
4、开展技术培训
5、督导检查
6、发布信息与通报
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7、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
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因素的群体性疾病等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全国培训。
8、普及卫生知识
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9、进行事件评估
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涉及事件概况、现场调查解决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用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三)医疗机构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解决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4、做好传染病人的报告
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5、病例分析与总结
对群体性不明因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6、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
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原查寻和病因诊断。
7、具有接诊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突发事件致病人员就诊
8、报告与流行病学调查
医疗卫生机构接诊和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向所在县(市)、区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报告。接到报告的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也许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调查密切接触者,并根据需要采用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疾病防止控制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行有针对性的防止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防止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3、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因素
4、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
(五)各医院
1、成立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由院长担任,成员由门诊部、医务处、护理部、感染管理科、总务后勤的重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统一协调指挥医院的应急及防治工作。
2、组建医院救治专家指导组 。
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控与治疗的关键。
二、突发传染病应对措施
(一)疫源地控制
当出现鼠疫、霍乱、SARS病等重大传染病时,应对疫源地进行专门处置。疫点封锁及消毒:严格限制人员进入,同时保障封锁区人员的生活供应。
医务人员穿隔离服、戴手套、口罩、胶鞋进入疫点。出来时脱掉隔离服、手套、口罩、胶鞋等,并进行手消毒解决。定期反复进行空气、地面、墙体、物体消毒。还须在封锁区内实行灭鼠、灭蝇、灭蚤工作。
(二)发现传染病人的措施
1、初期发现
由于患者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初期发现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的及时诊治和康复,并且可以防止其病原体继续传播。
2、初期隔离治疗
隔离是将患者在传染期内置于不再传染健康人群的医疗监护环境,防止病原体向外扩散,便于管理和消毒,同时有助于患者的治疗、休息和康复,起到控制传染源的作用。根据传染病的传染力不同,可采用住院、家庭和临时病房隔离。
(三)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1、消灭
对所传疾病危害性大、经济价值低的鼠类、某些野生动物及狂犬病犬、炭疽病牲畜等可杀灭,然后焚烧或深埋。
2、隔离治疗
对有经济价值且所传疾病属非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如血吸虫病的耕牛,布鲁氏菌病的牛、羊等,可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在畜群间传播。
3、免疫防止
通过检查及早发现感染动物,做好家畜动物的防止接种及检疫。特别对养犬施行狂犬病疫苗免疫,是防止人类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4、卫生管理措施
多种家禽、家畜带有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但因携带率高,动物数量大,目前只能在饲养、屠宰、加工、销售等过程中加强管理,减少危害。
资料
一、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一版)
“甲型H1N1流感”纳入我国传染病乙类,采用甲类传染病的防止和控制措施。
疾病防止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条件下,应尽快将病例转运至本地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各级疾病防止控制机构接到病例报告后,应尽快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病人的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进一步,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涉及病程记录、医嘱单、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随时将更新的调查结果和资料上报,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二、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二版)
方案依据近期国际诊疗研究及我国内地近30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总结资料修订而成。方案涉及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由于这种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发疾病,其疾病规律仍待进一步观测和研究。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高危病例及重症病例。提出临床分类解决原则: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三、卫生部
2023年9月8日,卫生部部长陈竺表达,中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方案的原则已经确立:要一方面保护最为易感和脆弱的人群,特别是中学生;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一线的公共服务人员。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将不再进行集中医学观测 。并规定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的轻症病例可考虑居家隔离治疗。提倡公众在公共场合注意个人卫生,病例居家治疗时不得外出,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参与大型公众集会等。
(四)突发传染病防控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防止:涉及严密、呼吸道、消化道、接触等,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 。
2、切断传播途经
收治病人的门急诊和病房按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规定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
3、保护健康人群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避免接触有相应临床症状的人。
4、隔离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
对于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进行隔离并采用相应措施,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使用快速手消毒方法;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当加强室内通风,医务人员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
(五)分类管理
1、按照甲、乙、丙三类及传播途径进行隔离
2、隔离
将传染病人或带菌者,在传染期间送到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隔离单位进行治疗,以便和健康人隔开,暂时避免接触。
3、严密隔离
凡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传染病均需严密隔离。合用于经飞沫、分泌物、排泄物直接或间接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鼠疫、SARS(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肺炭疽,甲型H1N1流感。
4、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等
(六)护理应对措施
1、制定相关的护理预案
保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畅通。强调应急组织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保证应急领导小组和相应护理人员能进入战备状态。
2、建立护理紧急报告系统
3、建立护理组织保障体系
传染科、急诊科等重点科室应有相应的组织保障预案,遇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人员安排,其中涉及应急护理队员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家庭状况等。
4、建立护理技术支持
护理部选派护士长、业务骨干参与全国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培训班、急救护理学习班等活动。
5、各科室应常备急救物资和抢救设备
护士长作好特殊物品的请领工作,一旦需要,协调并保障物资随时供应。
6、开展常规培训和演练
通过各种形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具体措施进行培训,还要通过演练来加以强化、检查培训效果。
7、对相关护理常规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对医院重点部门如门诊、急诊和传染病科的常规措施进行监督和指导检查,护理人员相应急方案、职责制度是否熟悉,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是否贯彻,物资配备是否完善,各类人员培训是否到位等。
8、对需要医学观测的病人收入专门的观测室
同时也要做好隔离防护和会诊;对需要转送至指定医疗卫生机构诊治的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安排专用车辆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