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二章幸福的生理基础
超越生理局限
体验恒美幸福
主要内容
一、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二、增加神经递质的自然疗法
三、反思生理局限
四、超越生理局限
一、幸福感的生理基础
(一)多巴胺
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脑内分泌的化学物质,简称“DA”。
进入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快乐物质”的多巴胺。为此,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发现和研究这种“快乐物质”的阿尔维德•卡尔森、保罗•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尔等三位科学家。
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多巴胺能传递快感,能影响每一个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
相反,一旦多巴胺分泌减少,向下传递的信号就无法很正确地传递到肢体,这个时候我们执行的命令就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根本没有受到大脑控制。
如帕金森病人的颤拌及僵直等症状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就可从多巴胺入手,给患者脑内移植含有多巴胺生成细胞的人胚胎脑组织,可以消除部分患者的症状。
多巴胺导致幸福感
对多巴胺导致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和阐述领域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它与爱情的密切关系。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
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对“移情别恋”的一种解释:
人处于恋爱状态时,脑部分泌的多巴胺使人身心舒畅,激情饱满。但对于同一个人,这种分泌只能持续半年到一年,之后由于对这个人进入熟悉状态,这份感觉会日渐淡化,于是,为继续寻求这种美妙的感觉,又要寻找新的猎物来让自己进入分泌多巴胺的状态。
多巴胺作用
人是否有爱情,是否有激情,是否感到一种美妙的幸福……均与多巴胺的状况有关。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
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如果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提高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间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
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寻,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强大的。
技术手段将带来新的人文问题
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
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这是我们难免要面临的疑问。
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
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围?当我们习惯于人文导向的幸福感时,总难免会对这种无内容依托的愉快有所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