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暑温专题知识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暑温专题知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暑 温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1页
什么是暑温?
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发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初以阳明气分热盛为特征,即初起高热,大汗,渴欲冷饮,脉洪大等临床表现。
传变快速,易伤津耗气,多化火闭窍动风之变。
显著季节性: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2页
显著季节性: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
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详细指什么季节?
雷少逸《时病论》“夏伤于暑者,
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
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
皆称暑病。”
现在发病季节:
从六月下旬夏至开始,到九月上旬处暑。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3页
沿革:
首先《素问·热论》“凡病伤
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
病温,后夏至日者为暑。”
———不但提出暑病病因是“伏寒发于夏”,而且确定暑病季节特点为夏至之后。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
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
言,体弱燔炭,汗出散。”
——暑病临床特点。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4页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对暑病发展有了深入认识: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暑者····此夏间即
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把伤暑作为夏季感
受酷热暑气而发病,认为与热病不一样。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5页
《丹溪心法》中戴思恭提出暑邪伤人有:冒暑,中
暑,伤暑三者不一样,但均认为是感暑而得:“暑乃
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著人也,有冒,有伤,有中
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
张元素以动静而得分阴暑和阳暑,他说“静而得之
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为阴证,中热者
为阳证。”
明代张景岳以受寒受热分阴暑和阳暑。他说“阴暑者,因暑而受寒也·····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也。”
从而使暑病分类更趋全方面。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6页
,对暑病认识愈加深入。
王纶《明医杂著》“夏至日
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
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齿而
入,难过包络之经。”——
后世温病邪入心包理论开创
先河。
明末王肯堂《证治准绳》中
提出,发于夏季热病,既
有伏寒化热者,也有暴感暑
邪为病者。
清代喻嘉言“盖暑病乃夏月新
受之病,岂有冬月伏寒春时
不发,至夏始发之理乎?”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7页
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
中提出夏暑发自阳明,暑必
兼湿看法。
:
西医中发生于夏季流行性
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
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
性感冒,以及热射病。
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
之偏于热者也。”——确立
暑病病名。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8页
病因病机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9页
病因:
本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暑热病邪。
对于本病认识,历代有不一样看法。一是认为属
伏气,一是认为属新感。
现在认为:暑温病因应从
感受夏季暑热病邪来认识。
暑温专题知识讲座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