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是由【夜紫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解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10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 4000m 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宽广,地形简单,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 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 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进展的生态屏障。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 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争论价值。
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 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 万 km2 [1],长江总水量的 25%,黄河总水量的 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 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 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 县 1 乡〔图 1〕。
1/10
植被
图 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
1/10
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格外明显,植被 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 间。
森林植被主要优势群落的建群种为川西云杉、紫果云杉、青海云杉和大果圆柏、祁连圆 柏。三江源的森林处于我国森林分布的上限。川西云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森 林。灌丛植被与高寒草甸成复合分布,构成高山灌丛草甸带,主要植被有山生柳、积石山柳、 金露梅、杜鹃、箭叶锦鸡儿、高山绣线菊、鲜卑花、沙棘等。高山草甸和高寒草原是三江源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和自然草场,高山草甸植被以小蒿草、藏蒿草、矮蒿草、异叶针茅等种群 为优势,种类成分较为丰富,分布广,面积大,但区系成分简洁。高寒草原以青藏苔草和紫花针茅为主,植被稀疏,掩盖度小,草丛低矮,层次构造简洁。垫状植被分布在山地高寒草甸带以上与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带之间,一般呈块状分布或狭带状分布,常见的种类有垫状 点地梅、蚤缀、虎耳草、风毛菊以及垫状驼绒藜和葶苈等。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主要以风毛 菊、葶苈、桂竹、蚤缀、囊种草等为主。沼泽植被则主要分布于源头地区,一般形成藏蒿草、 苔草为主的草甸化沼泽以及以杉藻类为建种群的单优群落,间或有极少数伴生种类。在东部 山地由于高差大,山体上下水热条件不同,垂直带谱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河谷草
2/10
1/10
4/10
5/10
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植被。植被类型虽简单多样,但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构造,建种群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 性格外突出,局部地区仍保持原始景观。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分布现状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江源广泛分布着林下草场、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 和草原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进展供给了重要的物质根底。本区地势高峻、 空气淡薄,气压低、太阳辐射强、低温高寒,形成了高寒低氧的自然特性,啓后夏凉冬寒, 冬春风大雪多,热量条件很差。严寒的自然环境,使本地区发育了草甸和沼泽,为进展畜牧业供给了良好的物质根底。据 1990 年资料统计,青海三江源地区,草场面积达 万hm2, 占全省草场面积的 %, 万 hm2,%。草场类型大多以高山、亚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为主,牧草生长低矮而茂盛,并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粗蛋 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养分成分高,适口性好,耐牧性强。全区可利用草场中,优等草场占 %,中等草场占 %,是青海畜牧业进展中草场潜力优势最大的地区。
表 1 草地面积和牲畜数量统计表
单位:亩
名称
保护区面积
草地总面积
可利用草地面积
牲畜数量
唐古拉乡
曲麻莱县
治多县
玉树县
称多县
囊谦县
杂多县
玛多县
玛沁县
达日县
甘德县
久治县
71
河南县
泽库县
同德县
兴海县
合计
1726
自然草场类型中,以高寒草甸类草场最重要。此类草场中的大局部类型,如分布于滩地、山坡的小蒿草组、矮蒿草组,分布于山顶的苔草组、禾叶蒿草组等都是最优良的牧场,具有
牧草种类多,草质柔嫩多汁,养分丰富,适口性强,利用便利的特点。
此类草场在放牧利用上都有负担过重,呈退化演替的现象。尤其是滩地、山地阳坡的几 种类型,优良牧草因放牧采食过重而得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息、繁衍,从多度、盖度、 高度、产量等各方面大幅度下降。而杂毒草却乘势大量繁生,加之高原鼠兔的破坏,量变引 起质变,形成杂毒草为优势种的杂草草场组,即群众俗称的“黑土滩”。因此,对高寒草甸 类草场,应以合理利用为前提,如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加强对山顶、阴山的利用,封滩育草等。对已退化成黑土滩的地段,在灭治鼠害的根底上,承受封育、松耙、补播,知道翻耕播种进展治本改进,促使其尽快恢复。
沼泽类草场的主要牧草藏蒿草、海韭菜、金莲花、驴蹄草等在夏季养分价值高,草质柔嫩,水分充分,能提高牦牛的产乳量和含脂率,是牦牛良好的夏季牧场。沼泽草场常作为冬春抓“膘”、抗灾渡春,接羔育幼草场。沼泽草场产草量高,可以作为割草基地,但不宜做 牧场;且因通气透水不良,多病虫和微生物,易引起牲畜疾病。
灌丛类草场中以金露梅灌丛在畜牧业生产上意义最大,它分布于坡度较平缓的半阴、半 阳坡及坡麓滩地,水湿条件较好,利用率较高,是冬季草场上的主要类型之一。其他高山柳灌丛、密枝杜鹃灌丛,因灌丛高大、茂盛,影响放牧利用和牛毛绒的产量,只能做夏季关心草场。尤其是密枝杜鹃灌丛因分布在陡峭山坡,灌木过密,灌丛下草本稀有,苔藓掩盖度大, 利用价值更大大下降,有的地方甚至不能利用。
普遍存在着季节草场不平衡的状况,冬春草场面积一般和夏秋面积相等,有些地方,夏 秋草场的面积反而更大,但冬春草场放牧天数一般却长达 210~220 天,%。而且冬春季节天寒地冻,牧草枯黄,只有消耗而无再生,养分成分也不断下降,蛋 白质削减,粗纤维增多,一些优良的杂类牧草如珠芽蓼、风毛菊等枯槁后被风吹走,牧草的 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当大的损失。因此冬春草场上一般都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过牧超载现象 较普遍。夏季草场上状况较好,放牧天数仅145~155 天,%。而且夏秋季节牧草生长旺盛,生产力量高,品质好,养分丰富,适口性强,所以夏秋草场一般不存在负担过重的现象。有的乡夏秋草场牧草剩余较多,载畜潜力还较大。
小蒿草草场由于植株低矮,地势开阔,地处向阳的坡麓和滩地,是鼠类活动的好地方, 特别是高原鼠兔适宜在这样的草场上打洞做穴,繁衍生息,造成地表地窖纵横,降低草场的 初级生产力量。据报道每个鼠兔每年食青草 5. 47kg,据调查退化了的小蒿草草场平均每亩有鼠兔 只,鼠兔危害是造成此草场退化的主要缘由。再就是放牧过度,由于帐房多居住于避风向阳的滩地和坡麓地带,年复一年,从不变换,一住就是 7~8 个月,牲畜在牧前牧
4/10
5/10
后都在帐房四周啃食、践踏,加之放牧半径有限,使滩地及圈窝子四周的草场退化,山顶部 的牧草又利用不充分,造成牧草铺张。过度放牧的另一种表现是长期超载,草场的放牧强度 增加,扼杀了牧草的生气,导致了草场退化。三为水蚀、风蚀、冻融剥离,使草皮滑塌,表土吹失,岩石暴露,促使草场退化。第四是草场本身的自然演替,造成的草场退化。
牧区地广人稀,劳力紧急,人工草场的建设必需依靠机械化。在目前包畜到户的状况下, 应调动宽阔牧民群众的乐观性,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联户机械化种草,在无条件的地区, 开展家庭圈窝地种草。同时,县农机部门在农机驾驶员、修理人员的培训以及农机具供给方 面做好工作。
人工草场的收、贮、用,也是当前较突出的问题。目前人工草地收割多承受人工镰刀收割或待黄后放牧,缺乏小型轻松的收获机具以保证适时、大量地收割牧草及种子。同时收获 后牧草的贮存,也应进一步探究。按牧草生长状况以8 月底、9 月初收割为佳,但此时正是雨季,晒制青干草和贮存都有困难,一旦发霉变质就会前功尽弃。
目前人工草地大都建在乡驻地四周,由乡经营,对畜牧业生产作用不大,建议大力推广圈窝地种草。这样的方式,投资小,见效快。
在人工草场建设中,要涉及很多草原科学的根底理论。目前,宽阔牧民文化素养低,草原技术力气缺乏。全县仅有一个工作站,且人员少,技术力气缺乏,人工草地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格外困难,各乡更无草原科研人员,致使草原科研与群众丰富的实践阅历相脱节。建 议在充实县草原站技术力气的根底上,搞好各乡草原科技的普及工作。
三江源地区的森林分布现状
三江源区的森林资源概况
东南部和东部地区,囊谦县森林资源最多,有自然林82954hm2,灌木林 179053 hm2, 玉树县、班玛县和玛沁县资源也很丰富;而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唐古拉乡、称多县、玛多县、 达日县、甘德县、久治县却没有乔木森林。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具体状况详见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统计表〔表 2〕。近年来森林资源破坏严峻,使林分质量降低,面积削减。
林分质量降低
林木的自然枯损,主要发生在各原始林区的成过熟林分中。玉树林区的川西云杉林,枯 立木蓄积量占活立木蓄积量的 5%~6%,严峻的林分则占 12%以上;活立木中的腐朽材积占立木蓄积量的 %。%,每年有10 万 m3 的立木蓄积量在自然消逝。林木枯损率最高的是玉树林区。按树种组来看,枯损率最高的是山杨, 其次是桦树。如隆务河的兰采林区,局部山杨林过于密集,每公顷近万株,自然枯死的林木
4/10
5/10
名称
保护区面积
总计
有林地
合计
自然林
人工林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
苗圃地
无
合计
31814000
49188
873897
332
106
26
唐古拉乡
5873000
0
0
0
0
0
0
0
0
曲麻莱县
3881000
491206
15473
15473
0
1263
6268
2
0
4
治多县
3576000
57743
2095
2095
0
0
3910
0
0
玉树县
1567000
584043
35578
35368
210
6301
165391
13
14
3
称多县
1474000
315180
8
0
8
0
38537
95
0
2
囊谦县
1223000
277835
82972
82954
18
12354
179053
30
4
杂多县
3581000
58536
4001
4001
0
1735
6768
0
0
玛多县
2649000
154753
0
0
0
0
2223
0
0
1
玛沁县
1331000
233116
24056
23986
70
9155
50647
0
6
1
达日县
1463000
253405
0
0
0
0
825
0
0
2
甘德县
712025
126258
0
0
0
0
25782
0
0
1
久治县
871000
232378
0
0
0
0
96295
0
0
1
班玛县
614000
4477
160993
13
15
1
河南县
711000
132145
1748
1748
0
562
31349
0
0
泽库县
646000
166459
7204
7204
0
1172
31318
0
31
1
同德县
476000
186729
10999
10924
75
5133
36513
100
34
1
兴海县
1166000
223583
10336
9923
413
7036
38115
79
2
1
其中林业用地
表 2 三江源地区森林面积统计表
5/10
6/10
5/10
10/10
7/10
占总株数的 25%以上。在山体中上部大叶型杜鹃、山生柳等高寒灌丛中生长的糙皮桦,自然枯损现象也较多见。
在森林资源比较集中的江群、中铁、麦秀等原始林区,20 世纪 50 年月起进展森林主伐, 为国家供给了 30 多万m³的地方用材。以后除麦秀林区仍保持肯定数量的主伐外,其他林区在 60 年月初即转向以营林为主的森林经营工作。从 60 年月中期开发的玛可河林区,20 多年来,平均每年生产商品材 3 万多 m³。为了解决局部地方用材,地处遥远的玉树林区也进展了不同程度的采伐利用;次生林区从 60 年月初相继开展了以经营为目的的抚育采伐,每年生产抚育材 2 万多 m³。木材生产〔包括抚育采伐〕的规模虽不大,但是采伐面积广,即使是玛可河、多可河林区,也在不同程度地进展着采伐利用,据各林区木材实际生产数字统 计,中国成立后的 35 年中,共取得木材 200 多万 m³,其中主伐 150 多万 m³,抚育间伐约 50 万多 m³。实际森林资源消耗的立木蓄积量为 400 多万 m³。其中原始林区占 78%,次生林区占 22%。消耗的树种以云杉为主,占 91%,其他桦、杨、圆柏等占 9%。
打算外用材是森林资源消耗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包括修建房屋和牲畜棚圈,制作家具和 农牧业生产用具、耕作烧灰和生活用烧柴中的成材等。1976 年以前用木材烧野灰的现象比较普遍,平均每亩地有二三个灰堆,约需烧柴 40~50kg。其中直径 10cm 以上、长度 1m 以上的可用材占 40%左右。另外,群众生活、取暖所用烧柴数量,平均每户每天达 20kg 以上, 而且 40%又是乔木树种的枝干。在这些枝干中,可用材又占15%~20%。1960 年,驻军某部在兴海县中铁林区砍伐木材近万立方米,后来大局部没有运出,长期露天堆放于林区,造成 腐烂。同时,各林区在修建林区大路时也消耗了相当一局部立木资源。据典型调查材料推算, 近 35 年来,群众打算外用材和其他缘由砍伐的林木,合计消耗立木资源相当于国家打算内采伐量的一半左右。
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等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可观。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生活用火不 慎等缘由,中小型森林火灾共发生340 余次,烧毁立木蓄积量近50 万 m³。其中仅囊谦县白扎林区在 1960 年、1962 年和 1971 年发生过 3 次火灾,玉树藏族自治州江西林区1969 年、1985 年发生过 2 次火灾, 万 m³。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集中,不仅影响森林的生长和发育,严峻时,常使林木腐朽和死亡。如 1969~1970 年隆务河的麦秀林区发生虫害,引起云杉林成片死亡 200hm2。
在消耗的 700 多万 m³的立木资源中,云杉属树种最多,为 600 万 m³,占总消耗量的80%以上;与同期云杉有林地生长量 500 万 m³相比,削减云杉立木蓄积量约 100 万 m³。同时,云杉属的有林地蓄积在有林地蓄积组成中,也有解放初期的 70%下降到目前的 60%。
其下降的主要林区是: 万 m³,麦秀林区也有下降。
原始林区长期择优采伐,大径级木材显著削减,尤其是经过屡次择优的林地,留下的是 “老、弱、残”等劣势木,使森林的防护效益大大减弱。另外,一些林区以取材为主的指导思想,在中龄林取好材,砍针叶树多,造成针叶林削减,阔叶林增多,使针阔混交林分中的树种比例失调;而真正需要加强经营治理的中幼龄林,却得不到准时的抚育改造,卫生状况 差,影响林木生长。林分质量降低,防护力量减弱。
森林面积少
据统计,35 年来森林火灾共烧毁乔木有林地和疏林地8600 余hm2,主要发生在玉树林区。
森林采伐以粗放择伐作业为主,择伐强度普遍很高。如麦秀林区的局部林分已进展过两次择伐;在麦秀、江西和玛可河等林区还做过皆伐试验,但面积不大。35 年来,全省共采伐 万余 hm2,其中有相当一局部有林地经强度择伐后将为疏林地。皆伐面积仅占采伐总面积的 4%~6%。
农垦、放牧,毁林造田较为普遍。有的林缘较为平坦的灌丛地和局部疏林地被垦为农田, 有的农田已经深入林间空地。据统计,在毁林面积中,灌木丛和灌丛地占 80%,有林地及 疏林地占 20%。
1959~1962 年,乱砍滥伐,海东地区靠近居民点的杨、桦林被砍伐得较多。兴海县大河坝地区的圆柏林因长期无人认真管护,林木面积逐年缩小。
修建林区大路:目前正在修建的同德至大武的大路,中间穿越同德县河北林区,致使圆柏林被砍伐。此外,各林区自行修建的林间便道亦占用了一局部林地。
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
依据 1981~2025 年三江源地区相关的数据,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变化以下降态势为主, 下降面积占总面积的 %,植被指数有 %的区域增加,下降︰增加=︰1;%区域植被指数处于稳定状态。源区植被指数下降区域显零星和片状分布,以稍微下 降为主,片状下降区域有黄河源区、长江源的格拉丹东山区、当曲下游至沱沱河北部;显著下降主要发生在黄河源扎陵湖北部、鄂陵湖东部、多曲河谷一带,长江源的格拉丹东、楚玛尔河源头地区以及其下游曲玛河乡北部、澜沧江支流的源头地区。源区地表植被指数增加区 域显零星分布,以稍微增加为主,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发生在北麓河上游南侧、当曲中游的 西南侧、北麓河入通天河口的西南侧、楚玛尔河南部楚玛日涌四周和达日曲中游西部的错隆 贡玛四周[3]。
10/10
7/10
表 2 三江源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植被指数下降比例〔1981~2025〕
灌丛
高寒草原
高寒草甸
高山稀疏植被
森林
下降面积〔km2〕
1656
6972
24888
3708
332
总面积〔km2〕
7476
37476
132148
19796
1600
下降率〔%〕
*数据来源于:张镱锂,丁明军,张玮,等.
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
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和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进展的生态屏 障。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严峻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生存与进展,而且还危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 展。
当前,三江源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掠夺型地开发资源, 超载过牧,加速了环境退化;二是草场退化,鼠害肆虐,畜牧业水平降低;三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多;四是冰川退缩、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湿地退化;五是生态系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六是社会经济进展严峻滞后、牧民生活困难,又成为生态环 境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障碍[4]。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议
一是对生态系统的监控。利用 3S 技术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进展调查,建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治理供给理论依据。二是划分优先保护地区。依据三 江源地区特别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人为活动的强度,优先设 置保护区核心区,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挽救珍惜濒危物种和争论自然规律最 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使生态环境建设上台阶。大力培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优良林〔草〕种,推广造林适用技术,优良牧草繁育技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效劳体系,促进生态环境向集约经营、科学治理和高起点、高水平方向进展。四是加大多方投入力度,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环境良性进展。要承受生态效益补偿和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上、中、下游利益共享、责任公担的补偿机制,实行全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环境利用、保护、治理[5]。
10/10
7/10
参考文献
[1]李迪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1.
[2]秀丽的三江源[OL]. [2025-07-18]. :// . [3]张镱锂,丁明军,张玮,[J].地理争论,2025,(26):500~508.
[4]董锁成,周进步,王海英.“三江源”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25,
〔17〕:713~720.
[5][J].甘肃农业,2025,〔223〕:28~29.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学问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哀痛。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久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欢快、给人以荣耀、给人以才能。——培根
10/10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