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PIKAQIU 2025/5/20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是由【PIKAQ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张莉
【摘 要】阐述了中国现代设计应立足外乡文化,认为现代设计既要敬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表达中华民族的审关心理,,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现,现代设计应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进展等三个方面.
【期刊名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5(008)003
【总页数】3 页(P43-45)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现代设计;传统文化元素
【作 者】张莉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206
现代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设计问题,隐蔽在这问题背后其实是一个文化制造的问题。一个国家的设计文化,是与其民族的历史、特色、社会观念、和审美思维方式等等 是亲热相关的。我们不能无视自身的文化背景去仿照和全盘承受西方国家的设计, 而是应制造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格的设计作品。
在信息时代的现代设计虽然格外留意与国际设计观念、设计技术的相互融合、猎取
共性进展,但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设计,它继承着千年绚烂的传统文化,它需要外乡文
化的滋养,才能得以进展。假设在面对不同国家的各种教育思想理论和阅历时,失去了理智的推断和糊涂的头脑,“生搬硬套”、“仿照抄袭”,完全背离传统艺术形式,一味仿照西方的现代艺术,简洁地挪用西方现代艺术形式,将使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的共性。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底。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才智和制造精神,其以生生不息的连续性和包涵性而独立于世界并绵延不绝,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资源。只有了解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敬重传统、弘扬传统才能制造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观。
因此,中国现代设计应立足外乡文化,既要敬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表达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撷取精华, 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现代设计中,不断创作出既具有中国气派、同时又具有现代感的视觉设计作品来。
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的养料
在人类文明进展史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经过以图画记录大事、传达信息的阶段。我们的祖先,远在原始社会就已在生活中孕育了绘画的胚胎,从已由仰韶文化为代表的石器时期所产生的彩陶艺术所描绘的鱼纹、人面纹及花叶纹等装饰图形,至明清时期的文人绘画。我们会觉察从原始社会的图形符号始终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各类绘画艺术,总有一些永恒的主题,而在这些主题之中,“形”的表现往往是中国历史艺术家借以传情达意的一种外在形式,也就是古代画论所说的“以形传神”、“借物咏志”。中国画艺术家在表现某一种自然物象时,更多地是留意与“形”所蕴涵地精神意义,而不是对自然物象作物理形态的外形模写。正因如此,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自然物象的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更多的“理性”颜色,将自然物象之形抽
象为一种图式化的符号语言。由于“书画同源”这一特别的文化现象,这种图画由
于功用不同,形成了很多种类,如动植物图案、汉字、书法、印章等,从造型艺术元素的角度论,可统称之为“图形”。这些图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制造才能。[1]这些浩瀚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正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艺术宝库和急需的养料。
艺术有其内在的连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习惯、伦理道德等,构成潜在的深层文化构造,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整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进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因而,在中国现代设计师的作品中,时时表露出中国传统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确定其中乐观的因素和作用,对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进展来说,应当会受益匪浅。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再现
传统艺术的内涵与精神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绘画历来讲究含蓄,并将含蓄作为表现意境美的一个重要方面。画外有画,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使其到达更高的境地。中国艺术家以 “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艺术追求的胜境。[2]这些师法自然,来源于生活但又经过千锤百炼,概括而又多变的“程式”是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的精华,是沉淀了内容要求的形式之美。正由于如此,它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而且能为现代的平面设计师供给大量的养分。这已经在我国艺术设计中得到充分表达。
如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他将中国画的水墨融入现代设计,形成了富有中面设计风格。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承先启后,破旧立;活用——适身合用,敏捷生动。这实际上强
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把水墨融入设计是设计大
师靳埭强的独创。从早期的《一画会会展》海报(1979 和 1983)到近年的《汉字》系列(1995)、《拘束》系列(1996)和《九九归一》(1999)无不渗透先生对水墨的钟爱与不舍。他的很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融合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水-生命-文化”招贴图形作品,更构筑了一幅在中国特定大文
化场景下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平面图形设计作品。而在为日本特种制纸“拘束” 花纹纸设计的海报《拘束》系列中,饱含靳先生人生哲学思想的浓墨榜字,或行云 流水,或憨态可掬,或自由拘束,或木讷假设拙,无不契合“行”、“坐”、“睡”、“吃”、“玩”等的生之真谛:行在乎于神之逍遥而不在乎鞋履之间;坐在乎于思 辨而不在于庙堂市井;睡在于物我两忘而不在乎床塌木瓦;吃在乎于心无旁骛而不 在乎于酒肉草木;玩在乎自由拘束而不在乎得失输赢……一位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一位懂笔墨的亚洲设计师,一个以抖动的点滴交融感情的人”(安尚秀语)才能制造如斯之境地。
齐白石曾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著名论断,我们的一些招贴画,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很多形象明显不是生活的简洁仿照,而是由简单到单纯, 由繁杂到简洁的贵重提升。[3]靳埭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精神,萦围着极其猛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设计者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传统观念在设计中的应用挥洒自如。
2025 年的申奥标志是以著名的平面设计家陈绍华为首的几个人设计的,如图 1 所示,也是陈绍华多年来众多优秀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件。这件囊括了中国书法、武术、气功、中医、戏曲、绘画等内容的标志,以承载着大量中国文化的信息而长时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事后,作者自己谈到:在创作“申奥”标志时,曾向同行们提出一个问题,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能代表中国形象且最简洁的图形是什么?大家讨
论后的结论是太极图。太极图之所以能代表中国的文化,是由于它是我们祖先几千
年来精神与思想的结晶,它涵盖了世界万物生生不息之秘诀,它是中国乃至东方哲学思想之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这种浅显的哲学思想以简洁的图形表达出来,并使之与奥运的五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让生疏中国文化的国民和不生疏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都能通过图像得到解读。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发动”两个意象。标志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不仅表达了中国特有的风采,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2025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成功运用了篆刻这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元素,,以篆体韵味的“京”字,刻画出舞动的人的形态,向全世界传递了“北京、奥运”的概念. 由此可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地方颜色的,倒简洁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留意”。因此,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潮流中,设计者们努力尝试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图 1 2025 年的申奥标志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 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 形式美的规律。在我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照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比照、重叠穿插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 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等,特别是中国画,奇异的运了用白底的匠心。[4]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暴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
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现代设计中应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进展
综观上文选取的成功案例,应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主流在民间,创作具有现代
民族文化的原创之根在民间,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因素在民间,艺术进展的原动力
在民间。因此,任何民族向现代化奋进,都不能摆脱传统文化的根基。同时我们还应当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决不能用简洁的照搬。不能一味地把全部的传统文化挖过来,更加不能完全的把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抢过来,就像鲁迅先生所主见的“拿来主义”,拿该拿的,丢该丢的。我们要在吸取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正确弘
扬本民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和西方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设计进展的道路。不仅要很好的继承祖先留给我们贵重的文化传统,更要让其发挥更大的成效,获得 更大的进展。继承不是固守传统。要继承,还要进展。我们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个 好的作品,绝不是今日看了一个概念、一个图形、一本书就能设计出来的,那需要 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对中国传统图形文化的学习,进展深层次的理解,否则不会有 好的作品。中国是典型的东方民族,擅长圆道的、整体的、辨证的思维,我们在了 解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还必需要了解哲学、文学、历史、民族等学问,尤其是了 解同时代的艺术,才能更好地利用传统图形资源。我们不能简洁的只看到民族艺术 的装饰性,只把文化当“背景”,而应当首先要切合主题借用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 传统图形来表达某种意趣、情感和思想;或是把传统图形某些元素进展变化、重组 和出,使其既有传统图形的外形和神韵,又有现代设计的意味,或是将传统的设 计手法渗透于现代设计的图形之中,进而表达出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 和理念。[5]这些民族文化不仅形式丰富,而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达了民
族的风俗习惯是其文化观念的一种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地区, 一个民族的外乡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碰撞和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整合现象是现代设计的一个格外重要的方面。设计师们应当综合我们中国该有的设计和思维方式,把它再升华成为中国自己特有的东西。在继承的根底上还要不断超越,必需要对传统艺术得“意”而忘“形”地继承,在于体会它的意味,用原先的东西结合的思想理念制造出的东西。在设计中对外乡文化确定的同时,不拘泥与传统的樊篱;应
该借鉴国内外一些精妙的设计内涵,关注国际审美趋势,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
形式上提炼升华,形成国际间的对话与沟通。要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 得以延长进展,打造的民族形式,我们应当在理解的根底上取“形”,延“意”, 而最重要的是传“神”。取“形”自然不是简洁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 制造。这种再制造是在理解的根底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 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或者把传统的构成方法与表现形式运 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表达民族共性。独具匠心的将中国 民族文化奇异的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深化了平面设计的主题和内涵以及民族的传 统文化的特点和气质。既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些构 成形式、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现代观念意识和的视觉感染力。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长期进展过程中的积淀。现代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现、争论和探讨,并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效劳现在和将来。有益于在优秀文化传统和历史文明的根底上,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 透彻把握现代设计的方法的根底上,兼收并蓄,融会贯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努力查找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使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和更为宽阔的进展空间。
参考文献:
[1][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郑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图式及笔墨构造中的文化情态[J].美术争论,2025(1):18-20.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5. [5][J].湖南商学学院学报,2025(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