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是由【知识徜徉土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3节 全球改变研究历史、现实状况和趋势
第1页
第1页
1、早期结识
远古时代,西方圣经上记载有40天大雨洪水
印度古代传说中将连续大雨洪水
中国古代“女蜗补天”神话和大禹治水故事
“羿射九日”神话
…………
1)相关全球改变远古神话和宗教信奉
真实性难以考证,但至少反应了人类对远古历史所流传下来朦胧记忆或对环境改变所持信念。
第2页
第2页
2)对周围自然环境观测与总结。
古希腊哲学家齐诺弗尼斯( Xenophanes,614BC)是西方世界最早注意到陆地上存在海洋蚌壳并提出海陆变迁思想人。他认为山岳本来一定为海水覆盖,伴随时间流逝而上升到今天高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384~322BC)认为海陆是按着一定规律周期性改变。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1452~1519)依据意大利北部岩石中所见到螺蚌重新提出海陆变迁思想,并引起出延续数百年海陆变迁说和洪水说辩论。
…………
第3页
第3页
我国
追求天人友好、与自然共生、积极地适应环境为特色人地关系思想是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精髓。
第4页
第4页
在环境改变规律及人与环境关系方面,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对气候异常特点及对人类影响就有规律性概括,如:“孟春行夏令,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吕氏春秋》同样注意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破坏及保持自然平衡主要性,指出“竭泽而渔,岂不取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可不得,而明年无兽。”
在环境演变方面,我国古代学者做过多方面观测与研究,有些方面对现今研究仍含有借鉴意义。
第5页
第5页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采用史料记载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办法,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河湖水系演变历史及原因;
北宋沈括通过古地图上水系与水系现实状况对比研究水系改变;
元代于钦利用古河堤推断古河道位置;
明代杨慎和清代刘献庭分别从古今物候差别推断气候改变。
清代姚觐元等利用涪陵石鱼题刻资料总结出石鱼“或三、五年或十余年一出”结论,实质上是关于长江枯水位周期改变规律探讨。
研究办法上:
第6页
第6页
2、科学全球改变研究起步
与全球改变相关一些科学思想及全球改变一些研究内容却能够追溯到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是与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等学科发展同时。
最初全球改变研究是从已发生环境状态改变入手,主要是依据地质时期全球改变所形成残余信息推断过去全球环境改变历史,对造成全球改变详细过程很少涉及,相关成因机制解释多带有假说性质。
科学全球改变研究开始表现在一系列研究原理与办法建立方面。
第7页
第7页
“当代地质学之父”莱伊尔(Lyell,1797~1875)“均变论”,为地质学以及过去全球改变研究提供了最基本原则;
古脊椎动物学家居维叶(Cuvier,1769~1832)“部分相关法则”为依据残余环境信息复原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阿伽西(1804~1873)大冰期理论(1837),认为所谓大洪水漂砾事实上是由过去冰川扩张然后退缩形成 ;
(1858~1945)等四次冰期模式(1909),证实全球性气候改变曾发生过多次。
…………
第8页
第8页
第9页
第9页
漂砾上冰臼
第10页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