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性质及处置技术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性质及处置技术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性质
炉渣的物理性能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是生活垃圾焚烧的副产物,涉及炉排上残留的焚烧残渣和从炉排间掉落的颗粒物,呈黑褐色,原炉渣有刺激性气味,通过解决后气味减弱。未经解决的焚烧炉渣重要由灰渣、碎玻璃和砖块、陶瓷碎片、木屑,以及少量碎布条、塑料、金属制品等物质组成。碎玻璃、陶瓷碎片等重要来自于工程中的建筑垃圾,但只要其粒径大小不超过5mm,就不会影响炉渣多孔砖的整体性能。金属制品重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品,如易拉罐、钉子、铁罐等,并且其中的单质铁会氧化,产生锈蚀,影响砖的性能。布条、塑料等物质是由于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燃烧不够充足而未能去除。
炉渣中还具有很少量的有色金属,在公路基层应用过程中也许会由于和碱反映产生H2而破坏路面,大颗粒金属也许会损坏施工设备,对施工的危害较大,应尽也许地除去;炉渣中的可燃物含量较低,~%。可燃物的存在不利于资源化运用,如影响应用时路面的长期稳定性,影响无机结合料与炉渣的结合,而减少材料强度。因此,该将这些物质尽量去除。通过预解决的炉渣只具有少量的碎玻璃、砖块和陶瓷碎片,布条、塑料等有机物几乎所有去除。由于炉渣重要物理组分质地坚硬,因而作为集料使用时能保证一定的强度。
炉渣的含水率、热灼减率、堆积密度、吸水率
由于水淬降温排渣作用,%~%,随着堆积时间、天气等因素上下波动
;炉渣热灼减率反映垃圾的焚烧效果,一般较低,%~%;炉渣堆积密度在1150kg/m3~1350kg/m3之间,吸水率为37%左右。说明炉渣是一种多孔的轻质材料,强度不高。
炉渣的粒径分布
炉渣粒径分布较均匀,重要集中在2~50mm的范围内(%~%),%~%。基本符合道路建材中集料的级配规定。
炉渣化学成分
预解决后的炉渣重要化学成分及含量为:硅35%~50%、钙7%~15%、%~%、%~%、%~%、%~%、%~%,不同地点、不同批次的炉渣重要化学组成接近,由此可认为预解决后的炉渣的化学成分相对比较稳定。
炉渣矿物组成
对预解决后的炉渣取样进行X衍射,X衍射结果显示,炉渣的重要矿物为石英(Quartz)、钙长石(Anorthite)、斜方沸石(Gismondine),其他的矿物峰比较弱,含量很少。各矿物衍射峰均比较锋利,说明结晶限度较高,且石英、钙长石、斜方沸石的水化活性都不高,据此初步判断炉渣的活性不高。炉渣表面很粗糙,呈不规则角状,孔隙率较高,孔隙直径也比较大。炉渣部分位置晶体生长良好,要为棒状、针状和粒状晶体,但是发育不是很均匀,也许是由于焚烧过程中温度和空气分布不均,停留时间不同以及炉渣组分复杂的缘故。
炉渣的轻漂物含量
炉渣的轻漂物含量进过测试,%~%,满足GB/T25032-2023《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的技术规定。以轻漂物含量高的炉渣为原料生产的制品,其质量必然受到负面影响,由于这些轻漂物不仅增长了需水量,导致了更多空隙,还影响界面的粘结力。轻漂物含量与发电厂煅烧制度以及炉渣预解决工艺有关。
炉渣毒性浸出
炉渣的有害物质浸出(铅、镍、镉、铬、砷、汞、氰化物)-202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安全浓度限量标准值,可认为炉渣不属于有毒废物。
炉渣的放射性
对炉渣进行放射性检测,其检测结果为:~,~。参照GB6566-2023《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的规定,当材料的内照射指数、,可用于民用、公用建筑的主体结构。
炉渣二恶英含量
-2023《固体废物二恶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随机抽取炉渣进行检测,×10ng/kg,远低于GB16889-2023《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103ng/kg的规定。
污泥焚烧底灰的理化性质及再运用技术
环保工程成套有限公司的王少波等人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污泥焚烧底灰的粒径、抗剪、压缩固结性、渗透性以及重金属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原生污泥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焚烧解决对污泥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根据焚烧底灰性质,探索其再运用途径。结果表白污泥焚烧底灰属于砂土,且抗剪强度较污泥焚烧前有明显增大,可达76.23~80.03kPa,金属含量有所超标,但重金属浸出量均小于相应标准限定值,可进行路基材料、CO2 捕集、填海造陆等再运用。
所用的原生污泥、污泥加煤焚烧底灰、污泥不加煤焚烧底灰的样品来源如下。
(1)原生污泥,为上海某污水解决厂污泥经105℃烘干后的产物;
(2)污泥加煤焚烧底灰(以下简称为加煤底灰),为未烘干的原生污泥与矿化垃圾筛上物、木屑、M1脱水剂、煤粉以100∶10∶5∶5∶20(w/w)混合后在20℃下自然风干5d,然后制成的污泥燃料经900℃焚烧1h后产生的残余物;
(3)污泥不加煤底灰(以下简称为不加煤底灰),同(2),只是在污泥燃料配比中取消了煤粉的添加。
其中,原生污泥稍有气味,颜色近似于土黄色;而加煤底灰和不加煤底灰则均由粉状物和烧结物组成,无明显气味,底灰中烧结物质地坚硬,并呈疏松多孔的状态;粉状物则较为疏松,渗透性好,类似于砂土。加煤底灰颜色较黑,而不加煤底灰颜色偏黄。
粒径分布
加煤底灰粒径大于2mm的颗粒比率为36.%,而不加煤底灰的为25%,根据《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和《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关于土的分类规定可知,两种底灰均属于砂土中的砾砂。
抗剪强度
加煤底灰和不加煤底灰的抗剪强度明显高于原生污泥,在垂直压力为50kPa的情况下,,。由在相似的含水率条件下,°,而加煤底灰和不加煤底灰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则比原生污泥有明显增大,、°、°,°°,由此可知污泥经焚烧解决后,抗剪性质较原生污泥能有明显增强。
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是根据100kPa固结压力下的渗透时间而得到。渗透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不加煤底灰>原生污泥>加煤底灰。由此可知不加煤底灰最为疏松,透水效果较高;而加煤底灰的颗粒更为致密,颗粒间的空隙更小,从而透水性较差。
压缩固结性质
压缩系数、压缩模量Es及压缩指数Cc可作为反映试样的压缩性大小的指标,运用这3种指标表征土样的可压缩性。在100~200kPa压力变化下,不加煤底灰和加煤底灰近似于中压缩土,而原生污泥则趋近于高压缩土。即污泥经焚烧解决后,压缩固结性质会较原生污泥有所减少。
重金属含量
原生污泥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加煤底灰和不加煤底灰,且相对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三级标准,即可以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原生污泥的重金属浓度除As外,Zn、Cd、Ni、Cr、Cu均严重超标,其中Zn、Cd超标最为严重,超标率分别为392.6%和300%,而Ni、Cr、Cu则分别超标9%、%%。
原生污泥在燃烧过程中,底灰和烟气间发生了重金属的分派,部分重金属转移至烟气中,但由于原生污泥重金属本底值较高,故底灰类物质中的重金属含量普遍未达成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规定。Zn、Cd、Cr、Cu均超标,%%、Cd均超标200%。Cr和Cu则较为接近标准值,%,而Cu未超标,%%。
重金属浸出量
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2023)中的相关标准方法测定,可知各试样重金属浸出浓度均小于鉴别标准值。因此仅就重金属浸出毒性来讲,不加煤底灰、加煤底灰、原生污泥均不属于危险废物。
污泥焚烧底灰的再运用途径
对于污泥焚烧底灰的再运用途径传统的方法重要是用作建材,如制砖、作为水泥原料和路基等。近年来,亦有报道运用垃圾焚烧底灰捕集酸性气体,如运用垃圾焚烧底灰作为填料吸取CO2气体,(干基底灰),且达成吸附平衡后,,Pb、Cr、Cd的浸出浓度明显减少。
分析其用作路基土以及CO2捕集材料的可行性。根据污泥焚烧底灰的理化性质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23)中对于路基土的相关标准可知:
加煤底灰粒径大于2mm的颗粒比率为36.5%,而不加煤底灰的为25%,属于砂土中的砾砂,为抱负的路基材料;
不加煤底灰的渗透性较好,×10-5cm/s,十分合用于冰冻地区的
路基和浸水部分的路堤等,加煤底灰的渗透性虽差,排水性能不好,但亦可
用于干旱地区的路基及路堤等;
不加煤底灰及加煤底灰的凝聚力及内摩擦角均较大,°°,远大于泥土的允许坡度,符合标准中最大边坡倾角的规定。因此,加煤和不加煤底灰理论上可以用作路床土和边坡等路基材料。然而,对于拟定底灰合用的具体路基类型,则需对污泥焚烧底灰进行进一步的填料最小强度CBR的测试。
污泥焚烧底灰与垃圾焚烧底灰具有类似的性质,如呈碱性,pH接近11,有助于CO2等酸性气体的吸取;结构疏松,具有多孔性,有助于CO2的吸取转化。因此,运用污泥焚烧底灰吸取CO2等酸性气体也许与运用垃圾焚烧底灰具有类似结果。并且与垃圾焚烧底灰相比,污泥焚烧底灰的重金属含量较少,这使得通过吸取CO2后,污泥底灰重金属的浸出性也许会更低,从而有助于扩大污泥焚烧底灰的运用范围,达成以废治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