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13-2014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13-2014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语文试卷第12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全国名校】2013-2014学年江苏扬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
(    )
灼(zhuó) 颓然(tuí) 瑰丽(guī) 瞠目结舌(chēng)
B. 夙愿(sù) 贫 瘠(jí)缱 绻(juǎn) 命途多 舛(chuǎn)
C. 齑粉(jī) 罡风(gāng) 逡巡(jùn) 沁人脾胃(qìn)
D. 赊账(shē) 趿拉(tā) 强笑(qiáng) 茕茕孑立(qióng)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B绻(quǎn)C逡(qūn)D强(qiǎng)从历年高考来看,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各组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三类。复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   )
A. 通衢大道(大路) 纾祸(解除) 穷饿无聊(贫穷) 觇北(窥视)
B. 论《诗》《书》(评论)重译 款塞(叩) 绐为谒曰(欺骗)不 更事(经历)
C. 啖以利(利诱)遂坐上坐,无所 诎(同“屈”,理亏) 无 内诸侯军(同“纳”,接纳)决策东 乡(同“向”)
D. 诋大酋当死(辱骂) 道海安、如皋(取道)恐年岁之不吾 与(给) 来吾 道夫先路(同“导”,引导)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A. 穷饿无聊(困窘),B. 论《诗》《书》(整理),D. 恐年岁之不吾 与(待)。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    )
例句:沛公 从百余骑 
墓而葬焉         活张良
然其计          死义之士
【答案】
B
【解析】
高中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11页,共12页
试题分析:B项和例句都是使动用法。从:使……跟从,可泽为带领。活:使……活命,可译为救活。A墓:名词作动词,修墓。C然:意动用法,认为……对。D死:为动用法,为……而死。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恰当的一项是  (    )
,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 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我们才 大彻大悟,原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不过是个引子,主题之所在则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惜 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但结果却可能 大相径庭。所以要想将来不后悔,不怨恨,就只有在那一念间慎重考虑,仔细思量。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A鳞次栉比:房屋多且有次序地排列。对象错。B大彻大悟:指对事理透彻了解,全部领悟。强调是在已知的基础上对认知对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词义深浅把握失度。应该用“恍然大悟”或“茅塞顿开”;C师出无名:指出师(军队)没有正当理由,也泛指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  )
,既展示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又彰显赛场观众的精神风貌。作为东道主,我们不仅要为中国运动员鼓劲,远道而来的客人更需要喝彩。
,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塑造出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西藏扎墨公路控制性工程——嘎隆拉隧道顺利贯通,这标志着墨脱即将摘去“全国唯一不通公路县”的帽子。一时间关于墨脱的报道见诸于各大媒体。
“世界工厂”的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各种城市病随之而来。如何纾缓居民生活压力、提升生活质量是一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更要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喝彩”。B项“塑造”“理念”动宾搭配不当。C项成分赘余,“诸”和“于”应去掉一个。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高中语文试卷第12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 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 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吊:慰问
B.非被矢石之难被:蒙受
C.君自谢民谢:谢别
D.吾故系相国故:故意
,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贳貣以自污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今相国乃利民 ⑤后何为民请 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黥布叛乱时,坐镇关中,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诸臣接连谋反,而萧何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10分)
(1)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3分)
(2)民所上书皆以与何。(3分)
(3)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高中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小题3】D
【小题4】(1)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得分点:“使”,派,1分;“益”,增加,1分;句意,1分。)
(2)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得分点:补充主语,1分;“以”,把,1分;与,给,1分。)
(3)以父母赐予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得分点:“遗”,赐予,1分;“殆”,危险,1分;余责,罪责1分。句意,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君自谢民”意思是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谢”在这里是动词,“谢罪”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是献计;⑤是讲为民请求,这些与“为人恭谨”无关。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试题分析:由原文信息可知,“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与原文不符。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使”,派;“益”,增加;(2)本题是省略句,需要补充主语“皇上”;“以”,把;与,给。(3)“遗”,赐予;“殆”,危险;余责,罪责。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高中语文试卷第6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酹江月·和邓光荐①
文天祥
乾坤能大②,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③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④,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①1297年8月文天祥和邓光被俘后押送大都途经建康。邓因病滞留,文天祥将继续北上,邓作《酹江月·驿中言别》相赠,文写此词相和。②能:这样。如许。③牢愁:忧愁。④龙沙:指塞外沙漠之地。时作者被俘北解。
?(4分)
,请简要分析。(4分)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与《渡扬子江》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都表达了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两者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2分)
【答案】
【小题1】(4分)开篇表达了期冀早脱牢笼,奋发有为的信心;然后抒发对国土沦丧的沉痛。“横槊题诗”三句写自己转战东南,却惨遭失败的无限感慨。最后表达了对光复大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小题2】(4分)对比,将年华老去与丹心未灭对比,表达了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2分) 比喻,将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表达了身不由己抗敌失败的悲哀;将远逝的天边景物比作丝丝青发,表达了对江山无限留恋之情。(2分,两处比喻答对一处即可得分。)
【小题3】(2分)本词结尾用典抒情,较含蓄;《过扬子江》运用比喻,直抒胸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天祥此词起势颇为雄壮。“乾坤能大”,“能”,同恁,如许、这样之意。虽身陷囚笼,但壮士未更,深信人民反抗意志并没消沉,光复大业终会来临。“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写出自己信心,还与友人共勉。期冀他早脱牢笼,再干一番宏图伟业。“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的凄苦生活,抒发沉痛情怀,民族浩劫,所到之处皆已江山易手,长夜难寐,令人愁肠百结。“横槊题诗”三句,以历史典故写自己的不凡抱负。苏轼《前赤壁赋》咏叹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汉末王粲被逼避处荆州,以《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乱离之感。文天祥连以这两个典故自况,寓意很深。借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自叹“万事空中雪”,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失败,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族而历尽艰辛无限感慨。“江流如此”,喻指抗敌复国事业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流水,事业必有后人完成。“方来还有英杰”,也是对邓光荐原作中“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诸句的极为有力的回答。
高中语文试卷第6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11页,共12页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分两步来完成,第第一步,明确诗句所用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分析中要言之成理。“堪笑一叶漂零”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文天祥独力支撑,扶大厦于将倾之际;“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文天祥到燕京后,元朝廷百般劝降,文天祥坚执不从,表达一片爱国之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运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再次表白,即使以身殉国,他的魂魄也会变成杜鹃飞回南方,为故国的灭亡而哀啼泣血。作者写的《金陵驿》诗中,“从今别却江南日,化作啼鹃带血归。”他表示以身殉国,为国而亡身,虽死而无憾!“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磁针石,即指南针,诗人以指南针比喻自己的一片忠忱,既通俗又恰切,表明他虽然历经患难,兵败被俘,但对南宋王朝的忠心至死不变的决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8分)
(1)亦以明死生之大,                        。                     
(2)大阉之乱,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4)亦余心之所善兮,                    。
(5)                   ,哀民生之多艰。
(6)                   ,吾将上下而求索。
(7)群山万壑赴荆门,                      。
(8)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答案】
(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3)大阉亦逡巡畏义
(4)虽九死其犹未悔            (5)长太息以掩涕兮     (6)路曼曼其修远兮
(7)生长明妃尚有村            (8)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解析】
试题分析:“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社稷”“缙绅”“阉”“逡巡”“太息”“明”“威”等。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
高中语文试卷第8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7页,共12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转角照相馆
[香港]东瑞
晨风刮着,落叶在地面上滚动着,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这一区都是五十年以上的唐楼。前面一条大马路,行人稀少,大半天不见一个人影。大约在中段,有一条横街,密集并排着一列都是五六层高的唐楼。唐楼窗外,架满横七竖八的晾衣长竹竿。横街偶然有一两只流浪狗走过,对空乱吠几声,之后,就静得犹如死寂的墓地。
照相馆就在大马路和横街交界处的转弯。木门很残破,除了馆主上班。每天发出悉悉索索锁匙钻锁孔、然后“咿呀"的一声的开门声,到了一天将尽再次重复之外,不再有任何其它声音了。
最令人魂销的是傍晚时分,太阳的余辉照在照相馆外面的橱窗,反射出残黄的余辉,与橱窗内泛黄的、四角卷起的旧照片相得益彰,构成一种天然的怀旧色彩,也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野了。
照相馆的丘老板今年已六十岁。老伴在十几年前离世时,他失去了一个好帮手,加上生意清淡,本来就要把照相馆结束掉,但他舍不得。尽管已几乎没有什么生意,他还是准时每天早上九点就到照相馆上班。储蓄的老本快要吃光了,一年前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唐楼上的居屋卖掉了。过几天就是交楼的日子。他就要搬到照相馆来住了。
新儿不久就要三十岁了,在厨艺学院学做厨师,还没毕业。丘老板想,这家照相馆留传给儿子不现实也不合适,何况十几年前儿子就已多次激烈地劝老爸将它结束,他就是不肯。儿子的话如今还在耳际响着:爸,照相技术大革命,数码机越出越新。如今人人玩自拍,连做证件的相片、全家福的照片都是自己拍了……谁还上我们照相馆照相!……在事实面前,他无法和儿子辩论,是的,早就该结束了。只是四十年来的感情,这儿的每一件过时的工具,包括那些老爷摄影器材,什么蒙头摄影机啦,打光伞啦,老爷椅子啦……都像有生命似的,令他不忍遗弃。
记得六十年代末期,他从父亲手中接棒时,父亲就跟他说起转角照相馆的“威水史”①——照相馆拍得最多的是全家福。但有一次,一位父亲牵着一个十一二岁的漂亮女孩来此拍合照,他将洗出的相片贴在橱窗里,大约一年后,一个电影公司的老板走过,看中了女孩,联络上父亲,从此,女孩被发掘出来做明星还频频获奖,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还有一次,也是一个女孩,不过这次是由母亲带着,年龄更小,约是八九岁光景,拍的是个人照,父亲拍得很满意,见女孩天真可爱,将她的大头像贴在橱窗内,一个著名导演走过,被女孩的笑容吸引住?也走进了照相馆。从此,小女孩成了著名的童星,演戏一直演到成年。父亲说,他仍记得,母女家庭经济不好,取像付款时还要求优惠些呢。两件新闻在报纸上刊登后,非常轰动,一时间,不知多少做明星梦的少女争先恐后到与“明星”有缘的转角照相馆拍照,并要求父亲相片洗好贴在橱窗内。那几年,照相馆的生意如日中天,不知有多少人跟风,也开起照相馆。“什么生意、行业都是有起有落的……你要坚守着。”这是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完全没想到从父亲那里接过手,竞也四十年过去了。他苦苦支撑到现在,已没有退路了,连住屋都卖掉来贴生活费了。儿子的学费他仍在负担呢。
看报纸看到一半,丘老板打起盹,想的竞都是这些不堪回首的陈年旧事。中午,他叫外卖,一盒饭不过二十元,他也分两餐吃,留一半给晚餐。他将二十元纸钞交到送饭的小伙子手中时,还多给了一只二元硬币。小伙子将二元搁在台面上不取,反而问:“什么时候搬下来?要帮忙吗?”他答:“后天,家具基本上都不要了。一个小衣柜,较重,帮帮我。其它我一个人就行了。”小伙子问:“阿新毕业了吗?听说在拍拖?”“再过一个月就毕业,打算一年后就结婚。”小伙子在破沙发上闲坐了一会,与丘老板相对无言,站起,向他告辞走了。
住处卖掉后,小新也跟着老爸,在照相馆打地铺。
父子俩夜夜沉默。父亲不能给儿子留下什么,心中有愧;儿子学艺未毕业,无法供养父亲,内心也感隐痛。他说:“儿子,我没什么给你做结婚贺礼,照相馆以后你把它卖掉吧。”小新心想:“这偏僻地方的唐楼能值多少钱,照相馆又那么小。”但他没说出来。
高中语文试卷第8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11页,共12页
一个午夜,丘老板睡不着.摇醒儿子:“帮爸爸拍一张半身照。”小新感到突然。数码机,一部两万多元的,他玩得出神入化,而五十年前的、仍要用黑布盖头的老爷机大家伙,他就不知所措了。老爸如此这般教他,新很快上手拍了一张。
照片中的丘老板,精神奕奕,露出丝丝忧郁中的淡淡微笑。这是丘老板一生中的第一张相片,也是他最后一张头像。因为一星期后他心脏病发,突然去世了。
丘老板死后半年,小新接到爱护文物事务署的署长的电话,约他商谈有关收购“转角照相馆”的事宜。他们开价一千万,修葺后会向公众开放,他们认为像这样的历史几乎将近一百年的古董照相馆,在现代都市里已很少了,观赏价值很高。小新认为对文物的保存和流传有益,没有异议。
这样,父亲对他的结婚贺礼,除了一个新楼的海景单位外,还有一场盛大体面的婚礼晚宴。新婚夜,他愧悔交织,流下了男儿泪。
[注]①“威水史”:粤语“了不起”的意思。
?( 4分)
“丘老板关于转角照相馆昔日辉煌的回忆”,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新愧悔交织,流下了男儿泪”。结合全文,你怎样理解小新的这一行为?( 6分)
,有歌颂“坚守价值”和提倡“顺应潮流”两种看法,你赞成哪一种?结合文章情节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小题1】①开头点明季节、地点,描写了秋风萧瑟,丧落破败的市容。(1分)②营造静寂、荒凉的氛围。(1分) ③丘老板伤感的心理和转角照相馆衰颓的现状。(2分)
【小题2】(6分)①呼应上文,交待不忍心遗弃的原因,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展示了照相馆的兴衰历史;②改变了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张弛相间,从沉重到轻松,节奏有了变化;③和今日照相馆的萧条冷清形成对比,暗示时代在前进,传统逐渐在消逝。④写出了主人公丘老板充满悲伤、留恋的各种矛盾复杂心情。⑤表现了丘老板的怀旧情怀和坚守精神。(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给满分)
【小题3】(6分)①羞愧与悔恨交织在一起,体现了小新复杂的心理活动。(2分)②羞愧的是自己已近三十尚未自立,还得父亲供养。羞愧的是白己当初对父亲送出的新婚礼物不以为意;当父亲去世后,自己因捐卖照相馆获利而改变了生活境遇。(2分)③悔恨的是没能体会父亲对于照相馆的留恋与不舍;悔恨的是没能体会父亲内心的痛苦与无奈。(2分)
【小题4】(4分)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赞颂丘老板的坚守精神。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写对转角照相馆的坚守,小说结尾写到爱护文物事务署以千万元收购此照相馆,表明丘老板坚守的价值。
示例二:小说主题表达的是人要顺应历史潮流。丘老板转角照相馆之所以经营艰难,是因为丘老板不能与时俱进,新时代已进入数字时代,照相多用数码相机;而儿子顺应潮流,将其当作文物卖掉,利己利人。(每点2分,只写主题,没有理由不得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场景在小说的开头,那么其作用往往是以下几种情况①给全篇奠定感情基调或叙述基调,②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④引出下文。本文开头段,“落叶”点明是秋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开头景物描写萧瑟悲凉,联系下文照相馆破败的现状和丘老板伤心无奈的情形看,还起到了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高中语文试卷第10页,共12页
高中语文试卷第9页,共12页
【小题2】
试题分析:小说叙述“丘老板关于转角照相馆昔日辉煌的回忆”的段落在文章中间,从结构上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上文“他不忍遗弃”的解释和呼应,启下,是对后文照相馆被保护埋下伏笔。从内容上看,辉煌的历史与惨淡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照相馆不景气的现状,从而也就突出了时代发展,有些东西必将被淘汰的现实。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现状不乐观,丘老板仍能坚守,起到了突出人物心情和性格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小新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分析归纳。“愧”“悔”是两种不同的情感,考生分析时首先要指出“愧”的是什么,“悔”的是什么。从原文看,父亲还在世时小新就觉得自己“学艺未毕业,无法供养父亲,内心也感隐痛”,现在父亲去世了,他心里有愧疚的原因之一就是自己没能力奉养父亲;原因之二,当初丘老板说把照相馆留给儿子时,小新心想:“这偏僻地方的唐楼能值多少钱,照相馆又那么小。”表明小新当时对父亲的做法很是不屑的,然而此时他却是因照相馆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所以等于仍是在依赖父亲养活。小新“悔”的是自己曾经对父亲的不理解。对于这个照相馆,小新十几年前“就已多次激烈地劝老爸将它结束”,表明小新一直不懂父亲为什么会对照相馆坚守,而此时他明白了,所以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答案比较开放,考生可以答赞成丘老板坚守,谈一谈坚守的价值,也可以赞成“顺应潮流”,该放弃就放弃。无论选择哪一个角度来答,考生都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守”、“卖”两个情节来进行分析说明理由,要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