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2015届广东广州市八十六中学高三9月摸底文综历史试卷.docx

格式:docx   大小:26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5届广东广州市八十六中学高三9月摸底文综历史试卷.docx

上传人:1905133**** 2025/5/25 文件大小:2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5届广东广州市八十六中学高三9月摸底文综历史试卷.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15届广东广州市八十六中学高三9月摸底文综历史试卷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15届广东广州市八十六中学高三9月摸底文综历史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高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7页
【全国名校】2015届广东广州市八十六中学高三9月摸底文综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西周时期只有天子可用九鼎,后世只有皇帝的龙袍可绣九条金龙,明清时期只有皇宫屋檐可有九只吻兽。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看,九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的专属数字,那就是说九这个数字就象征着等级和地位,而这恰恰是礼乐制度的典型特征,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地方行政区划的划分上,分级越多,越容易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地方行政机构被越分越小,所以能起到分化事权的作用,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3.《官话报》曾经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的报纸,但1912年1月4日该报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这表明
A.“预备立宪”破产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官话报》由最反对共和支持清廷到敦促清帝接受必不可免的事情并逊位的变化,反映的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影响扩大了,故选B;A不符合题目所给的时间,C应该在这之后的1912年2月12日,D应该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排除AC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4.“共产党人这时在中国东南部进行活动,他们从民众中取得力量,并通过没收和分配大地产的有条不紊的政策,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工作,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材料中的“这时”应指
高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7页,共7页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在中国东南部”、“从民众中取得力量”、“没收和分配大地产”、“从贫苦农民那里得到支持”等信息可以判定这是指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进行土地革命,以获取农民支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
:“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说明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唯一原则和标准,据此可以判定应该符合D。ABC都是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求变之风”使得“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喻指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即苏东剧变,这之后两极格局瓦解,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东剧变
,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土地利用率提高  ,地域性商帮兴盛
,城镇经济繁荣 ,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答案】
B
【解析】
高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7页
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到的是徽州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但是仍然能维持或者走向强盛,当然不是靠农业,故排除A;所以应该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所致,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南宋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所以D也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反映出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不出农商”等信息可以看出是将农业与工商业同等看待,故选C,材料体现不出AB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方便了不同区域之间文明的交流,故选C;ABD   均不符合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故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与中国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比较
·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双重的结合”应该体现不同领域之间的结合,AC属于经济同一个领域,D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不符合新航路开辟这一“地理的发现”,故排除ACD,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高中历史试卷第4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7页,共7页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所述现象说明在英国农民家庭中发生的变化是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到16世纪末,可以拥有很多当地没有的产品,而且相当丰富,故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1854年英国废除了这一条例。这一变化表明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1651年英国的《航海条例》是为了保护英国的对外贸易而实行的,而到1854年,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再也不用保护自己的海外贸易,因为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具有了在世界上进行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故废除了条例,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
13.(28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教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宪政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列举近代英美两国能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件。分析西方国家“宪政的具体模式千差万别”的原因。(8分)
(2)简述近代前期(1840—1919)实行宪政中国化的重大尝试。概述不利近代中国实现宪政的因素。(12分)
(3)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宪政的认识。(8分)
高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5页,共7页
【答案】
(1)文件: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4分,每点2分,错别字不给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国国情、历史传统(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立宪政的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力量强弱不同;思想启蒙的程度不一。(任答2点,4分)
(2)尝试: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兴起戊戌变法运动,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结果被已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镇压;1901年后,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结果成立皇族内阁,证明是场骗局;1911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兴起辛亥革命运动,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政权被袁世凯所窃取。(任答2点,给6分,事件、目的、结果各1分)
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任答3点,给6分)
(3)文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4分,每点2分)
认识:宪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宪政要结合各国国情;思想启蒙是宪政的先导;追求宪政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任答2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文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生只要基础知识熟练不难得出答案,即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原因:需要从材料中的“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可以得出答案需要考虑两国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现实原因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考虑即可。
(2)尝试:需要结合近代前期(1840—1919)这一时间限制,考虑近代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戊戌变法、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三个历史事件,因为问的是“重大尝试”,要求“简述”,所以每件事都需要写到事件本身和其目的及结果三个方面才符合要求。因素:需要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
(3)文献:题目要求列举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建立宪政颁布的主要法律文献,所以应该将时间限定在1949到1956年间,结合所学即可很容易想到应该指《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认识:需要从历史发展趋势、各国的不同国情及宪政形式、发展历程等角度回答即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预备立宪;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14.(24分)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
高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7页,共7页
材料二: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世界贸易中的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三角贸易”的影响。(6分)同时期的中国奉行什么对外贸易政策?(2分)并由此造成了什么深远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贸易局面形成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其他工业国”贸易份额减少的原因?(4分)
(4)材料三中,中国为“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增长作出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2分)
【答案】
(1)影响:对欧洲:促进了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发展)。
对非洲:损失和灾难。
高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7页
高中历史试卷第7页,共7页
对美洲:开发和灾难。(6分)
贸易政策:闭关锁国(抑商)(2分);
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4分)
(2)原因: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经济:进行了工业革命;
思想:奉行自由主义;
军事:坚船利炮;(任答3点得6分,共6分)
(3)7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滞胀”;亚洲经济崛起;经济全球化影响(任答2点得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4)改革开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影响: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所以根据材料一中的16、17世纪的“三角贸易”图示可以看出,这一贸易形式涉及到了欧洲、非洲和美洲三个地区,所以其影响也应从对这三个地区的影响角度回答。贸易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中国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或者抑商)政策;
影响:从历史发展角度回答,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近代落后于世界潮流。
(2)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二中可以看出英国海外贸易的市场遍布世界各地,这应该是工业革命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一时间考虑相应的英国政治、经济和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3)题目要求“据材料三指出”,所以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当时“其他工业国”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除美国和日本之外的主要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7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滞胀”、亚洲经济崛起、经济全球化影响等是导致其贸易额下降的原因。
(4)题目所设计时间是从1965年到1995年,这期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就是其主要原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滞胀”与亚洲经济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