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格式:docx   大小:59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1905133**** 2025/5/25 文件大小:5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12月摸底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2018届高三12月摸底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建立后分封前代王朝的子孙,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蓟、祝、陈共为三格,由此形成了三格之制,这种做法被后世帝王沿用。三格制度长期沿用的原因在于
A. 崇古尚贤的传统
B. 削弱异姓贵族特权
C. 仁政思想的影响
D. 笼络融合异己力量
【答案】D
【解析】尧舜和黄帝的后代都受到了分封,并且这种格局一直延续下去,这体现出对其他政治力量的拉拢来稳定人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准确,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B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明显是给异性贵族一定的权力;C选项错误,这与仁政无关。
2. 《管子》署名管仲所作,其首篇《牧民》有如下记载:“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全生之说胜,则廉耻不立.”其中的“寝兵”“兼爱”“全生”都是战国思想家提出的主张,由此可见《管子》
A. 学术研究价值较低
B. 是研究先秦儒学的重要文献
C. 可能是托名管仲所作
D. 不能用于研究管仲治国思想
【答案】C
【解析】战国时期的思想出现在春秋时期人物的著作主张里面,说明这本书很可能是后人假托管仲之名来著书立作,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这些思想能够反映出当时思想领域的内容和特点;B选项不是从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我们无法判断出其中没有管子的思想。
3. 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普遍存在着职无常守的现象,职守与实际责任有着很大的差别,列卿承皇帝命令可以参加非本部门所辖事务的集议,还可以处理本部门以外的事务,这一现象
A. 体现了皇帝的最高用人权
B. 有利于集思广益处理事务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C. 确保了政府政策的合理性
D. 导致了官员腐败之风盛行
【答案】A
【解析】从“列卿承皇帝命令可以参加非本部门所辖事务的集议,还可以处理本部门以外的事务”可以看出官员的权力是由皇帝给出的,皇帝决定了最终官员的行为和权力,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C选项没有明确材料的含义;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点是抓住“承皇帝命令”,没有皇帝的命令,他们是不可能得到如此的权力的,所以说皇帝的命令是关键,体现出皇权的强大,由此就可以确定基本选项。
4. 谶纬思想是东汉儒学的一个特征。光武帝也是利用谶纬建立政权的信奉者,在他尚未兴汉朝之前,据说已经出现“赤伏符”等图谶之书,还出现了所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预言。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B. 东汉儒学背离孔子思想
C. 儒学服务于政治统治
D. 君主专制缘于谶纬思想
【答案】C
【解析】谶纬之学并不属于儒学的思想范畴,但是在东汉却被吸收到儒学之中,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统治,体现出儒学服务于政治的特点,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B选项说法错误,谶纬之学并未将儒学传统的观点所掩盖;D选项强加因果,不符合史实。
5. 史学界认为,耒耜作为挖土工具在甲骨文中有记载。成书于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提到的整地农具中没有耒耜,后代文献中提到的耒耜只是农具的泛称,如唐代《耒耜经》中指的是耕犁。这可以印证的是
A. 耒耜在北魏不再使用
B. 耕犁在唐代最早出现
C. 《齐民要术》记载有缺陷
D. 耒耜的使用年代久远
【答案】D
【解析】耒耜作为挖土工具在甲骨文中有记载体现出耒耜的使用年代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由此可以得出D选项这一结论;A选项错误,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没有记录并不代表没有使用;B选项错误,在甲骨文中有所提到说明已经出现并使用;C选项无法从这一单纯的事件就得出这一结论。
点睛:历史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孤证不立”。本题中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没有记录耒耜作为翻土工具并不能由此一项就说明《齐民要术》记载有缺陷,也不能由此说明北魏没有使用耒耜。
6. 史载,唐玄宗先后注释、颁布《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并将其列为“不坏之法”。这表明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A. 统治者平等对待三教
B. 三教合一潮流的弥漫
C. 儒学失去官方正统地位
D. 理学兴起具有必然性
【答案】B
【解析】《孝经》是儒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经典、《金刚经》是佛家经典。这三本书都被称为“不坏之法”说明此时三教合一的潮流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得出“平等”这一内容;C选项说法错误,无法从中看出儒学地位的丧失;D选项错误,本题与理学无关。
7. 宋仁宗时期政府规定,如果佃客“起移”,不需要取得主人发谴的“凭由”,佃客不能“非时”擅自“起移”,但地主不能故意“折勒”如果地主非理“拦占”,佃客可以向县里申诉。这说明
A. 农民遭受地主的沉重剥削
B.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C. 佃客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
D. 诏令注重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的是北宋租佃制的发展,从材料中“不需要取得主人发谴的‘凭由’”以及“佃客可以向县里申诉”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佃客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活动不完全受到地主的限制,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相悖;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问题;D选项说法与材料内容相悖。
点睛:首先我们要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的叙述是对北宋时期的租佃制的描述,我们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对佃农是有所保护的,并不是完全受到地主的限制,这样就可以排除A、D选项。
8.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旋置春、夏、秋、冬四辅官,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没有政治背景和经验。任职者于一月内分旬轮流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这一举措
A. 未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B. 为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C. 解决了宰相制度的弊端
D. 改变了中枢权力机构
【答案】D
【解析】中书省是元朝的核心机构,它被废除并改由没有政治背景和经验的民间老儒来担任辅官,体现出明朝中枢机构的变革,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就是皇权的加强;B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与内阁的关系;C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宰相制度废除的内容。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9. 据记载,清代松江府“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七八”,浙江省清代松江府“蚕桑之利甲天下”,台湾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福建则是“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高产作物被大量引进
D. 区域经济日趋平衡
【答案】A
【解析】从“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之七八”可以看出此时松江种稻多是为了图利。此外,烟草的种植与甘蔗种植状况相比可以看出经济作物的种植受到欢迎,这表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C选项错误,烟草和蚕桑并不属于高产作物;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出北方的经济状况。
10. ·佛教本来在印度并不是很突出对父母的报恩,在中国就很强调,甚至专门造出一种经来讲这个问题,就是《父每恩重难报经》。这一现象反应了
A. 佛教社会基础薄弱
B. 印度忽视对父母的报恩
C.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D.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从中国和印度佛教对父母报恩的态度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国体现出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特点,由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点睛:回答本题要注重差异,找出差异,并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才是解题关键。中国和印度的不同之处在同一事物上得到体现,说明佛教的“中国化”,体现出发展的特点。
11. ·鸦片战争后期,浙江巡抚刘韵坷将在河南、安徽等处招募的乡勇退回,认为招募邻省乡勇为益甚微,为害甚大,,属于引盗入室的行为。并将溃散乡勇的兵器收缴;以防持械滋事。。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政府
A. 战略战术严重失当
B. 武器装备极其落后
C. 未能广泛发动群众
D. 从王朝角度考虑问题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可以看出,清政府重视的不是外部的侵华势力,而是内部的稳定问题,所以他是从稳定王朝统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本题选择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D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B选项与材料的内容无关;C选项说法错误,乡勇并非不被发动,而是限制其发展。
12. 清朝晚期的士绅们不仅是道德典范,还要通过诸如调节地方争端、照顾穷人和热心慈毛善等具体方式,来为自己在地方志或族谱上赢得下个值得尊敬的好名声。这反映出晚清士绅
A. 寻求地方自治
B. 恢复宗法制度
C. 标榜民生主义
D. 深受儒学影响
【答案】D
【解析】从晚清的士绅们的行为可以看出,晚晴士绅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名节,这是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说法错误,宗法体系在中国长期存在,材料体现的是宗法体系精神而不是恢复宗法制;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解答本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分一对概念:宗法制度和宗法体系。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宗法体系则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
13. 洋务运动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坚决反对后来的汉阳铁厂选址大冶,主张建厂于汉阳,“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筒也.”而且认为“中国之大,何处无煤无铁?”到1899年,
A. 技术力量薄弱
B. 管理体制陈旧
C. 腐败问题突出
D. 重视发展重工业
【答案】B
14. 1876年,刘锡鸿作为首位中国外交官,和洋务派官僚郭嵩焘一道被派往英。在那里他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并感慨万千。然而回国后,刘锡鸿不但没有发挥这利:经验,反而举出铁路会破坏墓地的风水、中国治安太差无法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等九条理由反对建设。据此可知刘锡鸿
A. 固守传统观念
B. 倡导制度变革
C. 思想前后矛盾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D. 主张中体西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刘锡鸿的行为可以看出,虽然他去了西方学习了一定的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回国之后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固守传统观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没由体现出他进步思想的一面;D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15. 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这一邮票
A. 迎合了国民的怀旧心理
B. 暗含列强对中国政局的观望
C. 说明清政府与临时政府并存
D. 反映法国承认民国政权
【答案】B
【解析】从邮票上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中立”体现出此时列强的态度,是一种观望的态度,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除了大清国字样之外,还出现了中华民国;C选项错误,不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错误,“大清国”的出现体现出法国人的矛盾心理。
16. 1921年2月,《东方杂志》曾公布过一份关于学生婚姻的调查数据。这些被调查的学生来自浙江、江苏的6所学校,在631名学生中。己结婚的有184人,占29%。1930年,一个在北粤中学任职的教师对该校百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没有结婚的青年只占6%。这些现象表明
A. 社会发展地域差异消除
B. 社会习俗改变的渐进性
C. 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深入
D. 晚婚晚育得到了普遍认可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人数上的比例来看,1921年和1930年结婚比例有所增加,这不符合晚婚晚育的思想政策,说明社会习俗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社会差异还是存在的,因为这两年调查的地区是有差异的;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结论;D选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
17. 下表为中共五大和六大党员代表成份统计表。导致党员代表成份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A. 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B.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
C. 深受共产国际影响
D. 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
【答案】C
【解析】对比来看,中共五大和中共六大之间成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数量减少而工人阶级人数比例增大,这得益于共产国际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最主要的原因;B选项时间不符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要在此之后;D选项没有体现出工人的作用。
点睛:解答本题应该注意对比分析差异,我们关注的不是人数的差异,而是比例的差异。除此之外,我们要联系材料给出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18. 下图是一张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股票原件图案。据此可知,当时苏维埃政府
A. 积极开展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斗争
B. 借助发行股票有效地巩固红色政权
C. 以发行股票为手段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D. 重视采用现代金融措施克服经济困难
【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出的是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股票,这一股票是苏维埃政府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与复苏,这种手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改革的信息;B选项错在“有效”二字;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C选项错在本题与封建制度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有一个关键点是材料中图片给出的时间。材料中的图片上面写着的时间是1933年,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因此发行股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经济上的局面。
19. 据当时报纸报道,1958年四川省叙永县是个30万人口的山区,出现了5万多个作家、诗人,创作诗歌达600万首以上。县区乡社出版了诗选,近百个农民诗人编印了诗集。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双百”方针的提出
B. “左”倾错误的影响
C. 报纸的虚假报道.
D. 文化事业的繁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所给出的内容来看,诗人和诗歌的数量如此巨大是不符合常理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十分严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以为境况不符合常理;C选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含义。
20.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对超过规定雇请多个帮工”采取“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的“三不”政策,“因势利导,使之向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发展”。这说明当时
A. 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B. 以市场调节为主要的经济手段
C. 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 继续稳定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政策上看,既不提倡也不急于取缔,这态度并非表现出当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故A选项排除;B、C选项不符合材料的态度,故排除;这一政策提出的时间是1983年,此时农村改革已经进入到深入阶段,为了稳定政策的实施而采取了这一措施,故本题选择D选项。
21. 考古工作者在希腊雅典厂场遗址友掘出了古希腊时期的投票箱,里面尚存6枚铜铸选票。每枚选票都刻有“公共财产”的字样,中间的柄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分别代表有罪和无罪。公民陪审员在投票时用拇指和实指夹着柄投票这种投票方式
A. 确保了法庭审判公正无私
B. 维护了陪审员的自由投票权
C. 体现了雅典法律体系完备
D. 限制了雅典贵族的专权暴政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公民有自身投票权力,且公民陪审员拥有自身自由的投票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无法单单从这一点就能够确保公正无私;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问题;D选项错误,雅典主要实行的是全民民主政治,不存在贵族的专权暴政。
22.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某人挨着他人的土地筑短墙,他不得越界;;如果是建住所,则留出两尺:如果是挖坑道或沟,
A. 旨在维护平民利益
B. 有助于稳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C. 利于调节社会矛盾
D. 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答案】C
【解析】A项说法错误,《十二铜表法》主旨是维护贵族利益;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时期是罗马共和国时期,不是帝国时期;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司法程序;题干描述的法律条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本题答案选C项。
23. 拉伯雷著作中记线着“神瓶”发出的谕示:“请你们畅饮,到知识的源泉去畅饮,要研究人和宇宙……请你们研究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这反映了作者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C. 力图冲破精神奴役
D. 具有较强民主倾向
【答案】C
【解析】从“请你们畅饮,到知识的源泉去畅饮”可以看出拉伯雷强调的是对知识的渴望,结合所生活的时代可以得知拉伯雷是想突破原有天主教的精神束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批判天主教会的特点;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24. 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A. 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 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 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级取了营养
D. 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答案】C
专业文档
珍贵文档
【解析】从材料来看,西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尤其是对人的重视,强调以人为本,这对启蒙运动来说是积极的,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人本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传统;B选项说法错误,中国文化和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的关系不是孕育的关系,应该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人本主义或者说人文主义产生了到底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也要注意适度,并不能说“孕育”、“源自”这样的话语。
25. 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实行的是“政党分肥制”,上台的执政党会大批更换政府的工作人员。后来英国采用了新型的文官常任制度,通过严格的考试录用文官,一旦录用,其任职终身化不受党派更替的影响。文官制度的确立
A. 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B. 容易导致政府官员腐败
C. 体现了英国政治的保守性
D. 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答案】A
【解析】文官制度的确立对政党统治来说是一个革新,并不再完全依据“拉帮结派”,而是考查官员的能力,这对政府工作效率来说是积极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选项说法错误,这体现出英国政治的一大进步;D选项错误,这对民主化是起积极作用的。
26.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邀请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演说指出铁幕背后的国家正受到苏联的侵略和控制,号召英美两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付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但是演说发表后,杜鲁门赶紧举行记者招待会,矢口否认自己与丘吉尔的演说有任何关系。杜鲁门否认的原因在于
A.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 欧洲联合威胁美国的霸权地位
C. 冷战时机尚未成熟
D. 苏联实力尚未对美国构成威胁
【答案】C
【解析】铁幕演说被认为是美苏冷战开始的一个导火索,但是杜鲁门的这一反应说明此时他还不想与苏联撕破脸皮,这是因为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很多利益还没有分割清楚,冷战时机尚不成熟,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B选项说法错误,此时欧洲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D选项说法错误,苏联当时有足够的实力对抗美国。
27. 1962年,苏联学者在《真理报》发表《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文章建议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还主张把盈利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这说明该作者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