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20套模拟测试历史试卷(四)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20套模拟测试历史试卷(四)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高三招生考试20套模拟测试历史试卷(四)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
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
《论语》
《道德经》
《孟子》
《韩非子》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纸币
都迅速贬值,明朝屮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 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吋,引用了《元史•地理志一》的材料:“岭北、辽阳与廿肃、四川、云南、湖
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 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之名帖——王羲之《快 雪时晴帖》、王献Z《屮秋帖》、王殉《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右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 介绍最進确的是( )
A.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忖KI:
Wiliam
>Ayl —r
集\勺、妖古冲*:t< 亠/rlft休・ fi t • y'l彳 £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
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屮“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君主立宪”主张
“以中国之大,乃重受英(通商)害者何哉?病在讲求商务之无人耳,推其缘故,上在官而下在商。官
不能护商,而反能病商。……通商大埠及内地集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以下 各项,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近代商务衰败的原因在于政府对商业的不利影响
中国纺织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为外国厂商所占领
近代商业要顺利发展需要有一批近代的商业人才
对外通商是官场腐败和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
清末某爱国人士在给好友的信中说:“新约规定,天旋地转。”因为这个条约不仅把“东南诸省所恃以
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髄,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此信中的“新约” 是指( )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1922年10月,屮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屮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
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为增大革命势力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下列对杨匏安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民国二十八年冬,政府军训部曾编译一书,并附有训令:“查……为长期抗战,消耗敌人兵力,争取主 动地位,富有弹性之战法。……适应现阶段之需要,应在敌侧后发动……打击。惟国军干部对此尚欠普遍 与深刻之研究……随令颁发,各部队学校一体研究,俾利实用,而歼敌寇为要。”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富有弹性Z战法”指游击战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风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 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屮国在尖端科学上
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屮国( )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
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 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
B.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
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 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
14•“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 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材料中“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圣经》至上,强调个人自由 ,人民主权
,强调个人白由 ,王权至上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
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Z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 护了英。与此相符的推论是( )
A. “光荣革命”是历史倒退
右边两幅图片最能形象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工厂制度的形成
世界市场的出现
垄断组织的形成
殖民体系的扩张
“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 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 )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
集体农庄制
义务交售制
右图是《近代以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纵轴为“影响力”)》,对此判 断正确的是( )
A理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B理论指导下开始的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做好“守夜人”角色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是经济“滞胀”
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來,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
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与这一评论相符的作品是( )
A.《马拉之死》
B《日11!・印象》 C.《旋转木马》
D.《自由引导人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 10分,共60分。要求分析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它关联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其发展态势又 与时代变迁、坏境变化、政府政策等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盛世孳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 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 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 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 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 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 阱” )o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 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年〜1849年
29
29
0
0
1850年〜1879年
72
15
49
8
1880年〜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年〜1939年
473
0
77
396
材料四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 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 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
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吋,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 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 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2分)
(2) 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7世纪后二百年间的英国与1978年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 尔萨斯陷阱”的? (4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该地区人口流动的主要趙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4) 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概括此时期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4分)
22•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占总数 的69%。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 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 (Benjamin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 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 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Patton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 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 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 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6 年
4
俄语
1899年〜1911年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年〜1927年
约 1 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 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年〜1930年
约 1 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
史观
——根据张泽宇《留学与革命》整理 请冋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4分)
(2) 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5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年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3分)
利益至上始终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 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 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57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的特别咨文,主要内容是:由国会授权总统动用2 亿美元给中东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总统有权应这些国家的请求提供武力援助,只要这些国家面临国际 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式装侵略。以后这个中东政策也被用于中东以外的地区。
——《国际问题研究》
尼克松在1972年1月接受专访时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长期和平的唯一时期,是势力均 衡存在的时期。在某一国家与其潜伏竞争者相继强大时,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因此我相信美国要维持强 势的世界。如果我们有强大、健康的美国、欧洲、苏联、中国和日本,各自制衡,不要相互抵制,甚至能 够均衡,我相信世界将更美好、更安全。
——《时代周刊》人物专访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中国把自己看作反对 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结果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作出政策调整后, 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与美国结成了联盟, 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相等距离。 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 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它 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 (4分)
(2) 根据材料二,比较尼克松的外交政策与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不同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
(3) 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提炼作者有关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并简要评价。(6分)(要求:观点提炼准 确;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1&)字左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 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 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悅。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 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扌旦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 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俄国19世纪6()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 年
30 951
327 610
1891 年
171 994
992 210
请冋答:
(1) 概括材料一屮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4分)
(2) 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屮,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请阐述其理 rho (2分)
(3)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 (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做了尖锐的斗争。他 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 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小山先生》
我对孙君最不满的一件事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孟子说:“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 为也。”这句话也许有人觉得迂阔不切事情,但我始终认为,(这)是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
——梁启超《孙文的价值》 材料二
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 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毀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 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比较毛泽东与梁启超对孙中山评价的不同点。(4分)
(2) 根据材料二,比较恩格斯和列宁对拿破仑对外战争评价的不同点。(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