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15-2016学年度福州教院二附中3月历史月考卷
考试吋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0题,,合计50分)
读图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1西汉商业城市分布I
2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图3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屮心东移的推动 ②人口南迁的影响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簡品经济的繁荣等
封建统治者对南方商品经济采収宽松政策
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唐代张籍《贾客乐》屮写道:“金陵向西贾客多,船屮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 神各浇酒。”其体现的商运方式是()□
陆路商运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唐朝北方青瓷、南方白瓷亨有盛名
清代发明了珪琅彩(粉彩)瓷器
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下列制瓷中心
屮有“瓷都” Z称的是( )
河北的定窑 河南的汝窑
(龙泉窑)
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是在()
A、西汉的长安B、唐代长安
C、北宋开封 D、元朝大都
宋敏求《长安志》说:“(2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反安城
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
城市布局整齐
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它各项的是( )
A・杜诗水封E
“今是土生之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具 有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 皿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不抑兼并”
《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说明西周吋期
手工业属于独立的生产部门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手工业被官府所控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 一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 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C. 一战时期世界局势的动荡 D. 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醍
图是《1933-1936年中均指数增长表》。它所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国家基本实现统一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集中在上海,22. 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 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集中在上海,37. 9%在天 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泉州“源和堂”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1954 年公私合营,并于翌年迁址泉州市区,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1992年泉州市国营企业与外商合 资,该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和堂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泉州“源和 堂”
影响近代川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其创办顺应了 “实业救国”的潮流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③官僚资本主义 A、①②③
C、①③④
本国封建主义
④帝国主义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95年,甲午状元张審毅然挂冠从商,在“设厂自救”的浪潮屮开始筹办大生纱厂,1899年,
开机生产。下列有利于大生纱厂创办的因素有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
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
君主立宪制度实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屮外反动势力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
者,十室而九。”洋布战胜土布的根本武器是 ()
洋布广告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买办和商人开始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机器,创办了近
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 ()
北京地区
创作于1928年的《卖布谣》屮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 要,饿倒哥哥嫂嫂! ”歌曲反映了当时
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外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占领屮国市场
封建剥削严重,贫富现象悬殊
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冋忆:当时银号、钱庄坚 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1933年4月1日, 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巧取豪夺的图谋
二、非选择题(21题12分,22题12分,23题13分,24题13分,合计50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來,户口 口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 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 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Z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 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小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 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市, 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Z弊、盘货Z弊、包揽Z弊,关牙Z弊、量船Z弊等 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漓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出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一一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请回答:
(1) 从材料一看,雍正帝认为应如何处理农工商关系?他的根据是什么?(4分)
(2) 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3) 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4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冋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 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儿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 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 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 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 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 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 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Z,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Z利FI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Z聚 亦且十倍。南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2分)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 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4分)
(3)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4分)
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间剪纸
材料二1864年有人记载上海港附近松江、太仓手工纺织业的情况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绫布 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己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摘自彭泽益《屮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1872〜1913年川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表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资本所 占比重
1872〜1894 年
53
4687
9. 6%
103
28000
57 ・ 3%
1895〜1913 年
463
90801
41%
136
103153
46%
(1)材料一中 反映了屮国 传统经济结 构的基木特 点是什么?
(2)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动。根据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给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村的丝绸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家庭手工丝织作坊。到明、 清吋,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纟巢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 工作坊几百家。民谣“桑植满ma,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 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伴随着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热播,百年商埠一一周村备受国人关注。该剧讲述了陈寿 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描写了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发生、 发展的艰难道路,从中展示了一代人强国梦的诞生与毁灭。主人公陈寿亭以周村家喻户晓的大实业 家张星垣为原型,全景式的描述了大染坊的兴衰过程,是近代山东乃至全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依据材料一概括•周村丝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2分)
(2) 在电视剧《大染坊》屮,民国初年陈寿亭创办的大华印染厂发展迅速,一跃成为青岛第二大印 染企业。其原因是什么? (5分)你认为大华印染厂与材料一中印染业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 分)
(3) 近代周村丝绸业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和 作用作简要评价。(4分)
参考答案
1. C
【解析】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船”载贾客,因此体现的是水路商运。
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正确,我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被称为瓷国;B项说法正确,东汉吋我 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C项说法错误,应该是北方的白瓷,南方的青瓷;D项正确, 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珪琅彩。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制瓷业
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 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徳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之际的粉彩和哇琅彩等。此 外还要知道,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每种手工业的特点需要把握。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的筒车、C项的翻车、风力水车都是农业生产的灌溉工具,所以这三者的用 途相同,A项的水排是手工业上用来鼓风冶铁用的,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耍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变化
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基本的历史知识。被称为瓷都的是北宋吋期的景徳镇。故选Do ABC 项错误,河北的定窜和河南的汝窜等都是生产瓷器的重要的窑口,但是不被称为瓷都。 考点:古代的手工业:制瓷业
点评:制瓷业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手工业门类,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南北朝时期 的到发展。最容易考到的是景德镇的瓷器、元代的青花瓷、明清Z际的粉彩和层琅彩等。此 外还要知道,我国著名的瓷器生产基地,如河北的定窑和河南的汝窑等都要掌握。
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的时期,屮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材料的表现不符合,当时的商 品经济没有发展到那样的程度。D项的元朝有夜市,但夜市最早是出现在北宋,由于重农抑 商政策有所放松,所以商品经济发展非常快速。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夜市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述的是长安的街道多且整齐 划一,但是到了晚上却是“鼓歇行人绝”,这反映在唐代城市是贸易的地方,政府对“市” 有严格管理。A、B选项说法正确,但是不全面;材料并没有体现到经济政策;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代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强调的是“人善治之”方可连年 丰收,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古代屮国的经济・屮国古代农业生产・屮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土地买卖的现象却 來越频繁,土地兼并的现象越來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对以知道当时社会的四个 阶层分工不同,但是和手工业发展有关的是工商食官,也就是说在当时手工业仍然由官府垄 断,另外从材料的出处也可以了解一些有效的信息,就是本题材料来源于《国语•晋语》, 说明当吋仍是商周吋期,从而得出结论当吋还未打破官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
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是与民族工业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 不断发展,产业工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抓住时间,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的短 暂春天。故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的影响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经济发展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 1933-1936年这个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这个时期属于国民政府的前十年。这个时期经济 发展的原因有①④。②③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所以选D。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集中在哈尔滨”、 “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集中在上海”等信息可得出民族工业地区分布失衡的 特点。ABC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屮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木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特 点
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意不能得出八项,三大改造是将其变成了公有制企业,应是计划经济的范 畴,而不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所以C项不正确;1992年的改造并没有改变它的公有制 性质,所以D的说法也不对,其创建于1915年一战期间,恰好顺应了当时民族资本家们要 求“实业救国”的思潮,所以选B
考点:近代屮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
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本国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与帝国主义无关,所以选A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原因
A
【解析】本题考查屮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竞相在华设银行、 建工厂,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在内外交休I的情况下,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①②正确。 君主立宪制度没有实行,义和团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③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英国的商品大量进入中高,机器生产的商品质量好,并且价格低,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 起•晚清屮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所以它最早应该出现在沿海的开放 的城市,香港在西方入侵后成逐渐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所以排除A项。CD两项不具备民 族经济最早产生的客观条件,所以答案选择B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 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屮的歌谣说明了外国的工业品廉价且物美,导致"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 嫂”,说明A,但没有说到占领中国市场,故排除掉B; CD与题目五Uganda,故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对中国的冲击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1932 年国民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各方主张明显不同,但1933年币制改革最终执行,这主要 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推动,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建立现代金融体系 和市场,而传统的银号、钱庄应随时代的发展日趋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答案选B, A项社会 经济结构的变动是经济随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原因,C项是西方国家支持币制改革的原 因,D项是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的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同时此时四大家族巧取豪夺并 不甚突出。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
(1)看待: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即“重本抑末”(2分)。
根据: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家,才能民富国 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2分)。
(2) 材料二屮,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1分);材料三屮 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1分)。
(3) 影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不利 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任意两点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朕观农为最贵。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等内 容可以判断出雍正皇帝认为农业是四业的根本,实行重农抑商。依据材料“凡士工商贾,皆 赖食于农”“数十年来,户口tl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总结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根 本;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让农民安心生产,才能民富国安。从事工商业的人多,从 事农业的人数就少,应保证农业人口数。
(2) 根据材料“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以致各关税吏敢 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关税害商”可以总结出材料二中政府 设置大量的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征收重税。依据材料三“富商巨贾,挟其重资, 多买川地”可以判断出大量的商人在盈利之后,将大量的钱财用來买房子置地,使资本流向 土地。
(3) 根据材料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该现象对社会 经济发展将会产生的影响如:限制了商业生产的发展,阻碍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人;加剧了 土地兼并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等。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22.
(1) 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 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2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 便利。(4分)
(2) 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岀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3) 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 市,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 逐渐发生变化。(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材料 中“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兼具饮食与 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及所学 知识得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簡业活动的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 娱乐服务设施;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笫二小问从宋代 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调整、交通发达等角度分析城市繁荣的原因。
(2) 木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 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南 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得出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此题主要依据上述材料 和问题进行归纳概插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可从城市职能的变化、人口的流动、 城市的规模、市民观念的变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经 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⑴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 说明:传统手工业棉纺织业受到冲击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与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中国发展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6分)
(3) 影响: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2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