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普通高校和声教学刍议论文
论文关键词:和声学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论文摘要:和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已经历了300年,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声是多声部音乐写作的基础,也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就论文关键词:和声学教学内容课程结构
论文摘要:和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已经历了300年,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声是多声部音乐写作的基础,也是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就当前普通高校和声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以及课程结构设置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自从拉莫于1722年完成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还原到其自然原则的和声学》至今,和声学这门学科经历了300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声学是研究多声部音乐写作技巧与创作原则的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必修课程之一。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一直沿用音乐学院的模式,以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主要内容。诚然,这样非常细致、系统的训练,对于作曲与指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不相适应了。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和声课一般开设一年。此外,学生入学时的基础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乐理掌握得都不够扎实。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和声教学如果还走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线”的道路,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声的过程中感到吃力,并且会觉得和声课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由于对和声学掌握得不够扎实,自然会对后续课程如钢琴即兴伴奏、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的学习产生影响,乃至对其专业的发展、今后的就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和声学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心翼翼地避免“平行五、八度”、“反向五、八度”等不良声部进行。这样,本应该充满绚丽音响色彩的和声课就成为了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枯燥的“数学课”。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更别说去感受和声的美感了。真正能够学得好、用得上的人更是寥寥。
而且,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一般很短,学生所学的内容势必会大大缩减。学生刚刚学完前面的自然音体系部分,后面很多重要的内容还没有接触,或者对其只是有粗浅的了解就已结业,从而对和声了解得不够全面,形成一知半解的局面。由此,在对某些作品进行和声分析时,就会有很多解释不了的和声现象,其实践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此,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即在新形势下,和声课程教学在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结构的设置等方面就急需改革,以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以往的教学内容是进行到一级关系调转调,后面的内容只涉及一部分,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可是如果照顾到了知识的全面性,由于时间关系就势必会形成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掌握得不扎实的情况。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下面的方案具有一定可行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总体安排
总体上说,就是有些重要章节的内容重点讲解,有些章节则可以合并到一起讲解,而有些章节的内容了解即可,可作为自学内容或略讲。
,和声分析为辅
自然音体系部分是基础,需要掌握得非常扎实。因为变化音体系中的内容都与自然音体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