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河南省平顶山市利民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 】是由【190513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利民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实用文档
大全
河南省平顶山市利民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下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1.下列物质中,含有自由移动Cl-的是( )。
A.KClO3溶液 B.熔融的NaCl C.KCl晶体 D.氯化氢气体
【答案】B
【解析】KClO3在水溶液中只能电离出ClO3-;熔融时NaCl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Cl-。
2.在面盆、痰盂等铁制品表面烧制搪瓷的目的是
A. 防止铁生锈且美观 B.增大厚度防止磨损
C. 增大硬度防止撞坏 D.美观及杀菌消毒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铁制品为了防止生锈,往往表面喷漆、涂油、镀层其他金属、烧制搪瓷、制成不锈钢等,因此A正确。
考点:考查金属的防护。
3.我们学习化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列家庭小实验不合理的是
A.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检验真皮衣料
B.用淀粉和水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
C.用食用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用食醋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
实用文档
大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真皮衣料的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检验真皮衣料,故A正确;B、食盐中加碘酸钾,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则淀粉和水不能检验食盐中的碘元素,故B错误;C、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促进油污的水解,则用食用碱(Na2CO3)溶液洗涤餐具上的油污,故C正确;D、水垢的成分为碳酸钙,可与醋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用食醋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故D正确;故选B。
考点:考查了有机物的鉴别、盐类水解的应用、乙酸的化学性质、淀粉的性质和用途的相关知识。
4.在下列有关晶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离子晶体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B.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
C.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均很高 D.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化学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以离子晶体的形式存在的。正确。B.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就是原子晶体。因此在原子晶体中,只存在共价键。正确。C.金属晶体的熔、沸点有很高,有的较低。若W熔沸点高,而Hg熔沸点较低。错误。D.分子晶体中如果分子是单原子分子,就不含化学键,若是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就存在化学键。因此分子晶体中不一定含化学键。正确。
考点:考查有关晶体的知识。
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的氧元素一定呈 - 2价 B.酸性氧化物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C.化学键只存在于晶体中 D.正四面体分子中键角不可能是600
【答案】B
实用文档
大全
【解析】
正确答案:B
A.不正确,氧化物中的氧元素不一定呈 - 2价 ,如Na2O2中氧呈—1价 B.正确;
C.不正确,化学键也可能存在于气体分子中; D.不正确,正四面体分子中键角可能是600,如P4
6.反应4NH3+5O2=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表示反应物的消耗速率或生成物的生成速率)
A、平均速率V(O2)=0.01mol/(L·s)
B、平均速率V(NO)=0.008mol/(L·s)
C、平均速率V(H2O)=0.002mol/(L·s)
D、平均速率V(NH3)=0.002mol/(L·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NO)=,反应速率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O2)=0.025mol/(L·s),V(H2O)=0.003mol/(L·s),V(NH3)=0.002mol/(L·s),答案选D。
考点:考查反应速率计算
7.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
A.明矾溶液加热
B.CH3COONa溶液加热
C.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固体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实用文档
大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水解平衡和电离平衡等知识,溶液颜色变深的原因是溶液的碱性增强,抓住这一本质寻找答案。A选项,明矾溶液中铝离子水解使溶液呈酸性,加热铝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酸性增强,无颜色变化;B选项,醋酸钠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加热,醋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的碱性增强,溶液的颜色加深;C选项,加入氯化铵固体,氨水的电离程度减弱,碱性减弱,溶液颜色变浅;D选项,溶液的酸碱性不变,溶液的颜色没有变化。
8.amol FeO与bmol Cu2S投入到Cmol/L的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共消耗硝酸VL,所得澄清溶液成分可看作为Fe(NO3)3、Cu(NO3)2、H2SO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不可能为( )
A.(189a+252b)g B. C.(3a+2b)×63g D.(3a+4b)mol
【答案】C
【解析】略
9.室温下向一定量的稀氨水中加入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减小
B.溶液中[c(H+)·c(NH3·H2O)]/ c(NH4+)不变
C.NH3·H2O的电离程度增大,c(OH-)亦增大
D.再加入与氨水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混合液pH=7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因为稀释温度不变,Kw不变,溶液中C(OH-)减小,故C(H+)会增大,错误;B、溶液中[c(H+)·c(NH3·H2O)]/ c(NH4+)为一水合氨的电离常数,温度不变,电离常数不变,正确;C、NH3·H2O的电离程度增大,但由于溶液的体积增大,c(OH-)减小,错误;D、再加入与氨水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氯化铵溶液,水解显酸性,pH<7,错误。
实用文档
大全
考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的影响因素。
10.氢化钙(CaH2)可作为生氢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H2+2H2O=Ca(OH)2+2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aH2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
B.H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C.CaH2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
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的量之比为1∶1.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CaH2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转化为H2,化合价升高,H2O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转化为H2,化合价降低,所以CaH2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CaH2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的量之比为1∶1,故A项不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11.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待检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待检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C.向待检液中加入盐酸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大量的CO32-
D.向待检液中加入加入几滴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立即变红,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答案】B
实用文档
大全
【解析】略
12.对实验Ⅰ~ 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试管中红色溶液逐渐变成无色溶液
B.实验Ⅱ试管中出现淡黄色浑浊
C.实验Ⅲ铁棒上有无色气泡产生
D.实验Ⅳ中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则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故A错误;B.实验Ⅱ试管中发生二氧化硫与氯化铁的反应,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生成硫酸根离子,不会出现淡黄色沉淀,故B错误;C.实验Ⅲ为原电池,Fe为负极,碳棒为正极,氢离子得电子,则碳棒上有无色气泡产生,故C错误;D.实验Ⅳ中生成乙烯,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酸性KMnO4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故D正确。
考点:化学基本实验
13.为进行Ⅰ项实验,从Ⅱ项中选出一种试剂,从Ⅲ项中选出一种合适的操作方法:
Ⅰ实验
Ⅱ试剂
Ⅲ操作方法
答案
(1)除去苯中的苯酚
(1)
(2)除去工业酒精中的水
(2)
实用文档
大全
(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
(3)
(4)除去肥皂中的甘油
(4)
【答案】(1)D a (2)A b (3)B a (4)C d
【解析】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NaOH溶液后用分液漏斗分液;除去乙醇中的水可加入CaO后加热蒸馏;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可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同时使液体分层;除去肥皂中的甘油,可采用盐析的方法。
14.下列物质进行一氯取代反应后,生成4种沸点不同的有机产物的是
A. 2,2-二甲基丁烷 B. 2,2-二甲基-3-乙基戊烷
C. 2,3-二甲基戊烷 D. 2,2,3-三甲基戊烷
【答案】B
【解析】
正确答案:B
一氯取代反应后,生成的产物种类分别为A、1种;B、4种;C、6种;D、5种。
15.下列溶液中有关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mol/ 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充分反应后的混合液中:2c(OH-)+c(A-)=2c(H+)+c(HA)
B.pH相等的CH3COONa溶液、C6H5ONa溶液、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 (NaOH)<c(CH3COONa)<c (NaHCO3)<c (C6H5ONa)
C.常温下,将pH==,则充分反应后的混合液中:c (Na+)>c (CH3COO-)>c(OH-)>c (H+)
D.常温下,向10mL pH=,溶液中c(H+)、c(OH-)、c (CH3COOH)/c (CH3COO-)都将要变小
实用文档
大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两溶液混合反应后得到等浓度的HA、 NaA溶液,
电荷守恒为c(OH-)+c(A-)=c(H+)+c(Na+)
物料守恒为2c(Na+)=c(A-)+c(HA)
二者除去钠离子即得2c(OH-)+c(A-)=2c(H+)+c(HA),正确;
B、NaOH溶液是碱,其它为盐溶液水解导致溶液为碱性,故NaOH溶液浓度最小;盐对应酸的强弱为CH3COOH>H2CO3>C6H5OH,故溶液碱性为c (C6H5ONa)<c (NaHCO3)<c(CH3COONa),错误;C、醋酸为弱酸,,故充分反应后溶液为CH3COOH 和CH3COONa混合,该溶液以醋酸的电离为主,故c (CH3COO-)>c (Na+)>c (H+)>c(OH-) ,错误;D、向10mL pH=,电离平衡正向移动,n(CH3COOH)变小,n(CH3COO-)变多,故c (CH3COOH)/c (CH3COO-)变小,c(H+)变小,c(OH-)变多,错误。
考点:考查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关问题。
16.如图装置所示,C、D、E、F、X、Y都是惰性电极,甲、乙中溶液的体积和浓度都相同(假设通电前后溶液体积不变),A、B为外接直流电源的两极。将直流电源接通后,F极附近呈红色。
请回答:
(1)B极是电源的 ,一段时间后,甲中溶液颜色 ,丁中X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Y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 ,在电场作用下向Y极移动。 
实用文档
大全
(2)若甲、乙装置中的C、D、E、F电极均只有一种单质生成时,对应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现用丙装置给铜件镀银,则H应该是 (填“镀层金属”或“铜件”),电镀液是 溶液。当乙中溶液的pH是13时(此时乙溶液体积为500 mL),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 ,甲中溶液的pH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将C电极换为铁,其他装置都不变,则甲中发生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 (1)负极 逐渐变浅 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2)1∶2∶2∶2
(3)铜件 AgNO3 5.4 g 变小 (4)Fe+Cu2+Cu+Fe2+
【解析】
试题分析: (1)F极附近呈红色,说明F是阴极,E是阳极,则A为正极,B为负极。甲中因Cu2+放电使溶液颜色变浅。丁中Y极附近颜色变深,说明Fe(OH)3胶粒向阴极移动,即Fe(OH)3胶粒带正电荷。(2)C、D、E、F的电极产物分别为O2、Cu、Cl2、H2,由于电路中通过的电量相等,所以其物质的量之比为1∶2∶2∶2。(3)乙中溶液pH=13,生成n(NaOH)=0.1 mol·L-1×0.5 L=0.05 mol,电路中通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所以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0.05 mol×108 g·mol-1=5.4 g。(4)当活性金属作阳极时,金属先于溶液中的阴离子放电而溶解,故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2++Cu。
考点:电解原理
17.(14分)元素周期表中第VIIA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广泛。
(1)与氯元素同族的短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2)能作为氯、溴、碘元素非金属性(原子得电子能力)递变规律的判断依据为 (填字母)。
A.Cl2、Br2、I2的熔点 B.Cl2、Br2、I2的氧化性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 D.HCl、HBr、HI的酸性
实用文档
大全
(3)一定条件,在水溶液中1 mol Cl-、ClOx-(x=1,2,3,4)的能量(KJ)相对大小如图所示。
①D为 (填离子符号)。
②B→A+C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4)某化合物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其分子组成可用OxFy表示,10mLOxFy气体能分解生成15mLO2和10mLF2(同温同压)。
①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②已知该化合物分子中x个氧原子呈…O—O—O…链状排列,则其电子式为 ,…O—O—O…链状排列中中间氧的价态为 。
【答案】(14分)
(1)(2分) (2)B、C(2分)
(3)①ClO4—(2分)
②3ClO—()===ClO3—()+2Cl—() △H=117KJ·mol—1(2分)
(4)①O3F2 (2分) ②(2分), 0(2分)
【解析】
试题分析:⑴与氯元素同族的短周期元素为氟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