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古 今 中 外 数 学 家 小 故 事 】是由【166028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古 今 中 外 数 学 家 小 故 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 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着名数 学难题“”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 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 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 国际上誉为“二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在1978年共同 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 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 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 山巅上行走。
,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 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 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 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 现了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 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 棱柱为底座的墓碑。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算到 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 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有研究,他死之 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 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 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 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
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 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 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 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 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 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
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
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 的数学家。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 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一个诚实而 勤奋的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业余爱好者。在其一生中,他给 后代留下了大量极其美妙的定理;同时,由于一时的疏忽,也向后世的数 学家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费马有一个习惯,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把思 考的结果简略。有一次,他在阅读时写下了这样的话:……将一个高于2 次的幕分为两个同次的幕,这是不可能的。关于此,我确信已发现一种美 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这个定理现在被命名为 “”,即:不可能有满足xn+yn=zn这就是费马对后世的挑战。为了寻找这个 定理的证明,后世无数的数学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都败下阵 来。1908年,一位德国富翁曾经悬赏10万马克的巨款,奖励第一个对 “费马大定理”完全证明的人。
自此定理提出后,数学家们奋斗了 300多年,还是没有证出来。但这 个定理肯定存在,费马知道它。在数学上,“费马大定理”已成为一座比珠 穆朗玛峰更高的山峰,人类的数学智慧只有一次达到过这样的高度,从那 以后,再也没有达到过。(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来到 埃及,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 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法老如约而至,金字塔周 ,阳光把他的影子投 ,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当测量值与他身高 完全吻合时,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然后再丈量 , 的请求下,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 .